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战线。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5月5日,东征的红军发表回师通电,要求停战议和、一致抗日,放弃反蒋抗日的口号,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故事
什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多人都听过,但这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参加
宋庆龄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抗日反蒋民主运动到国共二次合作
宋庆龄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认识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本文将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宋庆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往在述及宋庆龄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贡献,往往只关注她在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她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的会议是中共在1935年底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瓦窑堡会议,而这时里这条展现的正式建立还有1年多的时间,足见共产党的爱国情怀和深谋远虑。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究竟有何历史意义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会议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抗日民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其正式建立的标志则是1937年工农红军的改编。众所周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原因根本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共两党出于大局考量才有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这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原则及其影响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这一条战线的,当然国共也意识到需要更多的细则,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大原则的确立,这四大原则的确立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有着非常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基本坚持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成分包括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股势力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出于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需要,当时中国的不同阶级因为这一共同的目标联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粗略的将这条战线上的势力分为三股,分别是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而每一股势力都有着很复杂的阶级成分。进步势力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的主要依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对于顽固势力的策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后是各种势力的交错,基本包括进步势力、中间势力以及顽固势力,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这三股势力的时候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总方针。针对比较麻烦的顽固势力,他们也有一套完整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也随之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在1937年正式形成之前,国共两党已经为这条战线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很多的准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也决定了它的特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