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焚书坑儒”的悲剧剖析

“焚书坑儒”的悲剧剖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558 更新时间:2024/1/17 1:15:37

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们以往多严厉谴责。这主要是出于对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反思,也是出于“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洗劫和对儒生的摧残。其心情可以理解,但却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这乃是一场由于固持旧的观念所导致的悲剧。

从有关记载看,所谓“焚书坑儒”,其起因乃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酒宴上关于分封问题的一次激烈争论。这次争论首先由博士仆射周青臣挑起。当时他借祝酒对秦始皇和郡县制大加赞颂,遭到博士齐人淳于越的反驳。后者当即提出:“臣闻殷周之三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下凡引该纪,均不再注明)并告诫和批评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由于二者的观点严重分歧,秦始皇便将这一问题交群臣讨论,于是引出了丞相李斯的焚书建议。他先是提出三代之治各异,本不足为法,然后即指责诸生以古非今,惑乱黔首“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论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因之他建议焚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正合秦始皇的心意,被完全采纳。以后到第二年,由于侯生与卢生的潜逃事件,则又以“妖言以乱黔首”为名,在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个方士和儒生。这样也就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悲剧。

从最初只是一场政见不同的宫廷辩论,最后竟演变成一场举国震动的文化钳制运动,这当然不是秦始皇的残暴性格就能简单说明的。实际上,它乃是两种政治体制选择的长期争执的结果。秦统一全国之前,荀子曾强调“一天下”,明确主张:“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荀子·王霸》)《吕氏春秋·慎势》也曾经提出“众封建”的主张“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当秦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人又提出同样主张,并得到群臣的支持,“皆以为便”。由此可见,前述淳于越的观点实际上是自战国末年以来许多人的共同主张。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秦始皇、李斯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争战不休的原因即在于分封,今天下已定,再重新“立国”,那就无异于继续“树兵”。因此,对王绾等人的建议曾予以否定。现在淳于越又重提分封之事,这就使得秦始皇等人更加认识到统一思想的必要。为了维护郡县制和“皇帝”的权威,他们便愚蠢地采取了高压政策。可见“焚书坑儒”,并非偶然。

其实,从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看,“焚书坑儒”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因为随着秦王朝这一空前大帝国的形成,统一思想已经是势在必行。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秦汉之时“政治既开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统之局,而社会及经济各方面……亦渐成立新秩序,故此后思想之亦渐归统一,乃自然之趋势”(《中国哲学史》)。问题只在于选择哪种主张来统一思想。显然,秦始皇选择了法家。翻翻《韩非子》,我们便不难看出,(秦朝历史www.lishixinzhi.com)所谓“焚书坑儒”实际是先秦法家的一贯主张。以“焚书”而言,商鞅变法时,就曾经“燔《诗》《书》而明法令”。至于其“坑儒”之事,韩非直指“儒用文乱法”,并斥之为“五蠹”,亦为此提供了依据。而秦始皇之所以选择法家主张来统一思想,其原因有二:

第一,和其他学派相比,法家思想在秦王朝中有着特别深厚的土壤。这不仅是指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理论上已确立了法家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秦自商鞅变法便长期奉行法家学说,并以它的富国强兵证明了法家思想的合理。秦以这种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由弱而强的转变。这就使得统治者产生了法家万能的错觉。如章炳麟撰《秦政记》便不无感慨说:“独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韩非道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王曰:‘非令而擅祷,是爱寡人也。夫爱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乱亡之道也。不如人罚二甲,而与为法。……要其用意,使君民不相爱,块然循于法律之中。”司马迁亦曾指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事皆决于法”。

第二,和法家相比,其他学派当时也确实没有提出多少令人信服的理论。即以儒家为例,其理论固然对维护统治非常有利,如汉人叔孙通指出:“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史记·叔孙通列传》)但应当承认,它的这种合理性在当时尚未表现出来。诚如马非百先生所说:“惜诸博士品类不齐,又皆迂腐寡识,不谙时务。”(《秦集史·博士表序》)其实,秦始皇当时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在指导思想上,“进取”和“守成”可能并不相同。他设置博士七十人,并杂采百家之学,便表明了这种心境。而且,他也确曾试图以儒家思想来整合民风。如明人顾炎武指出:“秦始皇刻石凡六,……惟会稽一刻,其辞曰:‘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然则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日知录》卷十三《秦纪会稽山刻石》)所以,秦始皇自己也声称:“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而效果却令他失望,这不能不使他认为,那些百家之学都是空谈、无用之术。

从秦政权的长治久安看,秦始皇最终选择法家并没有达到目的,由此所导致的“焚书坑儒”更是残暴和愚蠢。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秦始皇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以法家理论指导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选择儒家或其他学派的。诚然,汉初陆贾曾言:“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新语·辅政》)贾谊也曾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新书·过秦上》)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始皇还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故尽管我们对“焚书坑儒”可以这样或那样指责,但它对于以后如何来确立统治思想,实际却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就没有汉初的黄老盛行,以及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由于秦始皇和那些儒生都固持旧的观念,因而从中又派生出更为严重的逆反现象。从秦始皇来看,其目的是镇压儒生,用法家学说来统一思想,以巩固统治,但结果却是秦王朝二世即亡,法家思想亦随之一蹶不振。且富有戏剧性的是,秦始皇虽笃信法家,实则却“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新书·过秦中》),最终又背离了法家思想。更使他意想不到的是,儒生到汉代竟受到礼遇,儒学最后还成了汉代(也是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实际上,那些儒生也根本不是秦王朝的敌对者。他们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持不同政见,但还是愿意并主动为它尽忠竭智的。他们之所以反复要求分封,其目的也就是为秦王朝的千秋万代计。因之贾谊曾不无惋惜地说:“秦并海内,……天下之士斐然乡风。”(《新书·过秦中》)而秦始皇却把这些儒生人为地置于自己的对立面上,结果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严重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真正的亡秦者,又非儒生者流。如唐人章碣便赋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全唐诗录》卷九○《焚书坑》)

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那些儒生就比秦始皇高明。从关于分封的辩论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他们舍命抗争所要求的,也就是要把郡县制改为分封制。但他们没有想到,事实不幸也正被李斯所言中:“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秦的郡县制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还一直被历代王朝所继承。如明人王夫之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后世儒生则从中汲取了教训,并认识到若不对旧的观念进行改革,为统治者制造理论根据,在政治上便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到了汉初,有许多儒生都大谈与时俱进。例如,叔孙通受命制汉仪,征召鲁儒生,有二生以“所为不合古”拒行,通即斥之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史记·叔孙通列传》)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西汉“惩诫亡秦孤立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又正是对秦始皇严厉批评的贾谊最早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主张。尽管还是以古论今,但他们已不再对那些新制度极力非难或怀疑,而是尽可能地去维护这些制度,于是便完成了由以古非今到以古喻今甚至以古颂今的转变。

然而,对秦始皇和那些秦儒来说,这种转变却显然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不仅充分表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也突出反映出人们当时关于历史发展的盲目性。恩格斯指出:“从马克思的观点看,整个历史进程指重大事件到现在为止都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事件及其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要么直接希求的不是已成之事,要么这已成之事又引起完全不同的末预见到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5页)“焚书坑儒”的结果便正是如此。它既是秦始皇的莫大悲剧,也更是那些儒生的悲剧!

标签: 焚书坑儒

更多文章

  • 项梁的成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败

    项梁的成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项梁大败秦军章邯破了陈胜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魏王咎。本来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周市就立魏咎为王。当时魏咎在陈胜那里,陈胜不放他走。使者往来五次,直到三个月后,章邯攻到陈县来,陈胜才答应,估计是出于这种考虑:与其留在身边,不如让他就国,还能得到一份支援。魏

  • 蒙恬介绍,蒙恬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蒙恬

    蒙恬介绍,蒙恬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蒙恬(?~公元前210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初期的名将,祖籍齐国。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大将,为秦国立下过赫赫战功。蒙恬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法律,做过审理案件的文书官。在公元前221年,他被秦始皇封为将军,后来因为破齐立功升任内

  •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为何迅速面临着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胜吴广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为何迅速面临着失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陈胜吴广起义时间说到秦末历史,大家想到的第一个事件就会是陈胜吴广起义,众所周知陈胜吴广起义也叫大泽乡起义是秦末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 隗嚣攻占陇西等地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陇西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七月,成纪(今甘肃庄浪西北)人隗嚣起兵反抗王莽,攻占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等七郡的作战。是年七月,成纪人隗崔、隗义,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杨广、冀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北)人周宗聚众起兵,响应更始军反王莽。诸部联合攻平襄(天水郡治所,今甘肃通谓西北),击杀王莽镇戎

  • 秦朝的言谏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

    秦朝的言谏监督制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设置谏官,二是建立议事制度。秦时的谏官有谏议大夫、给事中。“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通典·职官三》卷二十一)并在近臣侍官中,设置给事中,属加官,由大夫、博士、议郎兼领,无定员。给事中的职责,&

  • 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要打公子扶苏的旗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要打公子扶苏的旗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要打公子扶苏的旗号?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要打公子扶苏的旗号?陈胜自己解释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rdquo

  • 秦始皇接班人问题的神秘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接班人

    秦始皇接班人问题的神秘解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接班人问题的神秘解读接班就是接气,接不上班就接不上气,一个政权到接班人阶段就是到了接气阶段,一口气接不上,帝国就窒息了,完蛋了,秦王朝就是这样的。我们来看看秦始皇父子的案例。秦帝国的灭亡,据说是管理方面接不上气,古人总结:“仁义

  • 吕不韦将最爱的女人送到别人床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

    吕不韦将最爱的女人送到别人床上,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不韦将最爱的女人送到别人床上最初,吕不韦是个纯粹的生意人,倒买倒卖,不是特别有钱,那是相当有钱。做生意到处跑,这一天就跑到了邯郸,碰到了一个叫嬴异人的年轻人。异人这孩子虽说是秦国王孙,却比较命苦,没过过几天像样的日子,就被当做人质抵押在赵国

  • 英布与龙且比谁厉害?英布为什么要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比谁

    英布与龙且比谁厉害?英布为什么要谋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英布在楚国时受到项羽的重用,成为项羽手下五大将之一,归顺汉朝刘邦后,被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由此可见英布的被重用程度,那么英布厉害吗?他与龙且相比谁更厉害?英布为什么要谋反?英布的厉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英布本因

  • 解密巨鹿之战:巨鹿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巨鹿

    解密巨鹿之战:巨鹿之战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巨鹿之战简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巨鹿之战就是在这样一个北京下产生的,那么,巨鹿之战为何会发生?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巨鹿之战简介。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