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肖望之传:刚正不阿 勤心辅政

肖望之传:刚正不阿 勤心辅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717 更新时间:2023/12/21 9:27:16

肖望之传:刚正不阿勤心辅政,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不畏权贵刚正不阿

>

>肖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属山东)人,后迁居到长安附近的杜陵。肖家世世代代都是务农出身,到了肖望之这一代,望之非常喜欢读书,专心研习《齐诗》,又拜师专门学习《论语》等经典古籍,知识渊博,京城里的其他儒生都交口称赞他的学业。同时他的学识也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注意。

>

>当时大将军霍光把持着朝政,长史丙吉向霍光推荐儒生肖望之和王仲翁等人。但是在不久之前,左将军上官曾意图杀害霍光,霍光诛灭了上官桀等人之后,每次外出或回来都非常谨慎,所以,以后如有官吏要见他,都必须先接受搜身检查,把随身携带的兵器拿走,然后再由两个小吏抓着胳膊,就像押犯人似的进见。所以,当王仲翁和肖望之去拜见霍光时,霍府的两个差役按照常规对他们两人进行搜身检查。王仲翁求官心切,非常顺从地接受检查。可肖望之看到这种架势,可不干了。他心想,宁可不见大将军,不求得一官半职,也不忍受这样的污辱!于是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守门的官兵不肯放过他,气势汹汹地纠住了他。霍光听到了外面的喧哗声,让官兵放开他,把他带到自己面前。肖望之来到霍光眼前,指责说:“大将军凭借着功德来辅佐年幼的君主,声名显赫,使得朝政安定,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想争相为您效劳的,但是现在想要拜访您的人,竟要被搜身检查,这岂是接纳才士的礼节啊!”霍光听了这话,气得直翻白眼,下令将肖望之逐出府门,只留下了王仲翁,并让他做了官。三年之后,王仲翁官至光禄大夫,而这时的肖望之,只不过当了一个掌管东苑门的小官。有一次王仲翁路过东苑门,前呼后拥十分威风。此时的王仲翁回头对肖望之说:“你不肯放下你尊贵的架子,只能做个看门的小官罢了。”肖望之鄙弃地说:“你我个人有不同的志向啊!”

>

>巧借天象抨击霍氏

>

>地节三年(前67)的夏天,长安城里忽然狂风大作,雷、电夹杂着冰雹,撞击着宫殿的门窗,吓得人们心惊胆战。这种怪异的自然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当时在汉代社会中非常流行一种“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自然现象的异常是上天对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反应。于是,当冰雹过后,肖望之就提请上书。宣帝早就听说过肖望之在民间很有声望,就召见了他,想听听他对这场灾变的看法。肖望之在书中说:“据《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下起了很大的冰雹,时隔不久,当时的权臣季氏就驱逐了在位的鲁昭公。如果昭公察于天变,恐怕就不会遭到这样的祸患了。如今陛下,用心理政,向天下招募贤臣,但此时暗示吉祥的兆头没有出现,却发生了阴阳不和的现象,这是大臣掌权(暗指当时的霍光一党),一姓势力过大造成的。私家权力膨胀,势必要危害到国家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希望陛下能选贤举能,参与政事,让贤能之人都能参议国事,各尽其职,发挥众人应有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公道,堵塞住邪恶势力的发展,从而避免一姓当政。”当时在位的汉宣帝正苦于霍光一党权倾朝野,却无力整治,肖望之的言论恰好符合他的心意,看完上书,宣帝暗自称道,于是升肖望之为谒者之职(为皇帝掌管传达的官员)。不久,霍氏因谋反被诛。肖望之因为远见之识受到宣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教授太子。

>

>史书上对这一段历史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加以铺陈,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肖望之的性格的另一方面,敢于对抗邪恶势力,是他个性刚直的深层体现。

>

>勤心辅政堪为帝师

>

>公元前33年,太子刘即位称帝,是为汉元帝。当元帝为太子时,肖望之教授其学习《论语》和《礼服》,汉宣帝在病中又拜肖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当太子称帝后,肖望之本为师傅,又受到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元帝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望之,与他一起议论朝政。肖望之又推荐了博学多才的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元帝均委以重任,并加官给事中,即特赐随便出人禁中,参与机密。汉元帝本身长于儒术,不善甲兵,所以对肖望之的仁人治国之术是非常赞同的。

>

>但是元帝仁义、懦弱的性格也为他以后重用宦官,处理事情优柔寡断埋下了祸根。最后,肖望之被奸臣石显所害,与元帝的懦弱和袒护是分不开的。

>

>惨遭陷害含冤而死

>

>分析肖望之蒙冤去世的前因后果,不得不提到当时元帝朝中的两个宦官,一个是仆射石显,一个是中书令弘恭。

>

>石显舌巧嘴尖,头脑灵活,内心狠毒,不但精通朝务,左右逢源,且善用心计和语言窥测出皇帝不曾讲明或难以言传的心意,能用一套娓娓动听的歪理把他的政敌置于死地。石显凭借着这套本领,不久获得了汉元帝的欢心和宠信。随着宠信的加深中书的权力日益增大,石显埋藏多年的骄横性也慢慢暴露出来,逐渐有了夺取朝政大权的野心。二人一面对元帝谄媚讨好,获得支持,一面则以久典枢机、熟悉朝政为优势,不服从肖望之等人的意见。这不能不引起肖、周正直派官员的反对,于是朝中便形成了以弘、石为首的中书势力和肖为首的朝士正直势力的对立,双方明争暗斗,越演越烈。肖望之等人认为:“中书令这一职务应该让贤良的人士来担当。当初游宴后庭,任用宦官,不符合汉家因袭的制度,也不合古制。现在应当罢除中书署的宦官,改为由士人来担当,这样才合乎古制。”这样的上书自然招来了石显和弘恭等人的嫉恨,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想陷害肖望之,意图置他于死地。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有一个叫做郑朋的人,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两面派,他在肖望之面前花言巧语,想谋得一官半职,但肖望之看不上这人谄媚的嘴脸,对他不予理睬。但是石显和弘恭两人却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极力拉拢郑朋,唆使郑朋到元帝面前去告状,说肖望之等人结党营私,打击朝中的其他官员。并建议元帝把肖望之“谒者召致廷尉”。当时元帝即位不久,还不懂某些公文用语,自然也不明白“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就是由谒者押入监狱,于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便批准了这个奏章。不久,元帝有事召见肖望之,旁边侍候的人说:“已经入狱了。”元帝大吃一惊,问:“‘召致廷尉’不就是让廷卿审察一下吗?”他这时才明白,官样文章中还真是有不少名堂哩。于是元帝斥责石显和弘恭两人说:“命他们立即出狱理事!”弘、石自感势单力薄,于是就拉拢外戚史高,三人对元帝说:“陛下刚刚即位,德化的英名还没有传遍天下,却先有了误罪师傅的坏名声。既然已经下狱,就应该免去他的职位,以证明陛下无错。”这是教唆元帝将错就错,以掩饰自己不察之过。三人的话在元帝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于是就按照三人的说法顺水推舟了。为进一步证明自己没有任何的过失,元帝下了一道圣旨,将肖等人统统贬官为民。事后,元帝总觉得对师傅的处理不妥,有些后悔。数月后,又下了一道诏令,其中说:“国家要兴盛,重要的是尊师尊傅,前将军肖望之辅佐联八年,讲求经术,功不可没。赐望之关内侯,食邑六百户。”诏命肖望之回朝理事,并拟日后拜其为丞相。

>

>但石显和弘恭两人并没有减慢对肖望之陷害的脚步,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时正赶上肖望之的儿子上书,向皇上陈述父亲前次所受到的冤屈,又让石、弘两人找到了把柄,二人向元帝进谗言道在:“肖望之辅政期不久,霍氏因谋反被诛。肖望之因为远见之识受到宣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教授太子。间,欲排斥外戚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犯罪后幸亏陛下宽大,没有给他治罪,还赏赐爵邑,让其参与朝政。肖望之却不思悔改,深怀怨枉,教唆儿子上书申冤,把过错推到陛下身上。他自恃是陛下的老师,以为你不会给他治罪。如果不把他关在狱中教训一番,灭一灭他的气焰,消除他的不满情绪,即使陛下给他施以厚恩,他也以为理所当然,这怎么能显示陛下的恩典呢?”元帝也是个软耳朵,听二人这样一说,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也有顾虑:“肖太傅素来以清高刚强为名,如果他不能忍辱,自杀身亡怎么办?”“人的生命至关重大,肖望之为经世老臣,不会为他轻言薄语的过失而自杀。您大可不必有这样的忧虑啊。”石显肯定地说。元帝犹豫再三,终于批准了石显的上奏。石显的奸计以此初步得以实现。

>

>元帝批示后,石显急忙把诏书密封,即刻交付谒者,令谒者马上面交肖望之亲,以明诏书不是假的,而是皇上亲自裁决的。谒者在肖望之面前展示了元帝的诏书,望之经过一番思索,决定自杀。他的夫人哭着劝他说:“这书恐怕不是天子的真意,还是等搞清楚后再做决定也不迟啊!”肖望之又征求正在他书房议事的学生朱云,问该如何是好。朱云是一个刚烈好节的人,他劝老师肖望之,宁可自杀,也不要接受这样的屈辱。这时,石显的兵马已包围了肖府,除了束手就擒,已没有等待查询的时间了。肖望之不甘受入狱之辱,仰天长叹日:“我曾位至宰相,如今年逾六十。这样年迈,却还要受牢狱之灾,我这样苟且求生,不也是太卑贱了吗?”说完,就从学生朱云手中接过毒药,一饮而尽。

>

>元帝听说肖望之服毒身亡,大惊失色,质问两个宠臣:“我以前就怀疑恩师不肯入狱受辱,现在果然不出所料,我的贤师自杀了!”当时,太宫正端上午饭,元帝推开杯盘,泣不成声,十分伤感。肖望之毕竟是自己的师傅呀,他怎能不为之伤怀?元帝召来石显,责问他如何考虑不周,以致害死贤师。石显见主子发怒,便假装愧疚,免冠谢罪。既然恩师已经不在人世了,面对宠臣,软弱的元帝又一切都谅解了。

>

>史家们对这一段颇有感叹地说:“肖望之位居将相之职,又是一代帝师,可以说享尽了皇上的恩宠。但最终还是不敌奸佞小人的构陷,最后被小人害死。真是可悲可叹了。”

推荐阅读:

差强人意的意思是什么?

秦惠文王嬴驷简介

激烈的近义词

标签: 刚正不阿

更多文章

  • 刘邦究竟有多牛?去世前留下3道遗言,让汉朝延续了4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有多

    刘邦究竟有多牛?去世前留下3道遗言,让汉朝延续了400多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高祖刘邦,乃汉朝的开国皇帝,起兵时仅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这在当时就是个芝麻大的小官,甚至可以说是草根出身。然而,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推翻了秦朝,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政权,此时刘邦已经5

  • 第九章 决战漠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漠北

    第九章决战漠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前119年的那个夏天,刘彻看到了与匈奴决战的希望。道理非常简单,仅仅在去年的短短一年里,他就积聚了大量的钱钱——这当然是桑弘羊先生的居功至伟,抢钱有功啊。钱钱都有了,当然得对那个如鲠在喉的匈奴王庭,给予最为致命的一击。打到漠北匈奴老巢,彻底解决匈奴后患。

  • 5分钟读完,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史记

    5分钟读完,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朝的先祖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女修,女修因为吞了一颗蛋燕子蛋而怀孕,生大业,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从一个治水小官员开始从政,他的后代是如何发展成统一中国的庞大帝国的呢?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来告诉你答案!颛顼帝画像1.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

  • 汉武帝岳母的不伦之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岳母的不伦之恋馆陶长公主刘嫖在刘彻登基后,成为了大长公主,又称“窦太主”。但是馆陶公主一直在这位女婿兼侄子的面前摆谱,好像时常在提醒刘彻,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这令王太后和刘彻对她渐渐产生了反感。可当时虽然刘彻顺利即位,可窦太后还活着,要在这个令人头疼的老女人面前当皇帝

  • 汉朝为什么分为东西汉?原来有个“80后”在当中建立了一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有个

    汉朝为什么分为东西汉?原来有个“80后”在当中建立了一个朝代,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很多人对于汉朝都十分好奇,为什么汉朝有两个,为什么要分为西汉和东汉,其实这当中是发生了一些事,有一位被现如今很多人成为“历史上最像穿越者”的人建立了一个朝代,当然,这个朝代历时并不长,甚至由于他的性质导致很多历史

  • 汉少帝刘辩简介 刘辩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是怎么

    汉少帝刘辩简介刘辩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少帝刘辩是东汉第十二位皇帝,为汉武帝刘宏与皇后何氏的长子,在刘宏去世之后,继承皇位。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

  • 第六节 实施轻徭薄赋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第六节

    第六节实施轻徭薄赋策,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古代中国,是一个靠农民养活的国家,统治者对农民剥削的多少轻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无数历史经验证明:赋税越轻,国家反则越富、越兴旺繁荣;赋税越重,国家反则越穷、越衰落凋敝。因为轻徭薄赋有利于生产者组织再生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促使生产力的提高和经

  •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之乱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乱平,对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的历史都是一大贡献吴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国之乱的根源

  • 汉献帝刘协为什么谥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谥号

    我们知道,古代很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皇帝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叫的“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是由谥号组成的。而东汉时期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很多人一看到“献”,就会想到献出的意思,认为这个谥号是说明刘协将汉室江山禅让出去,送给别人的意思。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献”字到底代表了什么意

  • 汉哀帝刘欣:谈个恋爱都那么与众不同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哀帝

    汉哀帝刘欣:谈个恋爱都那么与众不同的皇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古代帝王少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这位汉哀帝刘欣就是少有的一位,关键是他的美人董贤还是个有家室的男人咧!董贤是御史董恭之子,少时曾被选为太子舍人,和刘欣有过交集。那时候,刘欣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真命天男曾距离自己这么近。几年后,董贤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