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15 更新时间:2023/12/18 10:57:30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董仲舒

>董仲舒恰逢其时地给缔造的大汉帝国的盛世,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脊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力,似乎超越时空,超越阶级局限和阶级意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穿透历史的巨大凝聚力和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

>

>汉承秦制,自汉高祖,经惠、文、景三帝到汉武帝,都认为秦代的郡县制对加强大一统的皇权有利,但为什么秦王朝会如此短命崩溃呢?秦制还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呢?刘邦及其子孙自然要总结秦亡的惨痛教训。时代的大臣、政论家贾谊写的《过秦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贾谊在《过秦论》里说:秦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万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粹,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而,“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化为焦土”,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贾谊最后反问:“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焚书坑儒,想采用暴力手段统一思想、消灭思想的办法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秦二世的灭国,证明此路不通。

>

>贾谊得出的结论是:“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持久而社稷安矣。”

>

>贾谊道出了一条真理:用杀戮对付思想不行,思想只能用新的思想解决。他的“观之上古”,与的“克己复礼”,恢复周代的礼制与仁政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文、景二帝时代,朝廷占统治地位的还是黄老之术,即算是申、韩的法家、术学,都还有相当的市场。贾谊20岁就以文才出名,被汉文帝招为博士,一年后晋升太中大夫。但他的政治改革主张遭到朝廷守旧势力的反对与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他还是多次上书,《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仍然不为所用。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过湘水时曾作《吊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贾谊33岁忧郁而死,就像秦始皇并没能彻底灭绝儒学一样,贾谊英年早逝并不影响儒学继续广为传播。早在先秦,儒生到处活动,并且加入到反对秦王朝的农民起义军当中。陈胜手下的孔鲋,刘邦手下的陆贾就是当时儒生的代表人物。前面讲过,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颂和引用经典,陆贾说:“在马上凭借武力固然可以夺得天下,但是凭借武力就能治理好天下吗?国君成汤、国君周武王都是用武力夺取天下的,得天下后,他们又顺应民心用仁政治理天下,文治武功并用,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假如秦王朝能懂得效仿古代的圣主,陛下又怎么能够夺得天下呢·”刘邦听了这番话,觉得有道理,便让陆贾写成《新语》一书。

>

>此外,当时任博士的叔孙通,通晓儒学,他也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参与打天下,但是治理天下是绝对用得着的。”汉朝刚建立,刘邦也在寻求巩固皇权统治的法宝,他让叔孙通征集儒生三十人和他的弟子们,参照周礼,制订了汉王朝的礼仪制度。有了君臣礼仪,刘邦感到了当皇帝的尊贵。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逐渐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然而刘邦死得太快,只做了七年皇帝,探索未能进行下去。汉武帝继位,一改文、景二代“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动出击,北逐匈奴,南拓领地,对内削弱诸侯,开疆扩土缔造了大一统的盛世。但是,盛世之下必有后忧,由于大量移民,增加人民的赋税,致使人民起义不断发生。此时,作为统治者,迫切感到需要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维护统一的皇权,加强对人民的防范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就完全符合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

>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97年,卒于前104年,活到93岁,相对于刘邦三代子孙都只活到40多岁,他是很长寿的了。他出生在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经历了大汉文、景和汉武帝三代君主。在吕后专权诛杀义帝,分封吕氏王侯,最后周勃、诛吕王,扶刘邦中子刘桓继位为文帝时,他17岁。董仲舒自小攻读《春秋》,是西汉中期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著有《春秋繁露》等书,景帝时做过儒学博士。汉武帝即位,时年56岁的董仲舒,学术地位已经确立,名满学界。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公羊学大师身份应召。从此,他多次给武帝上书、对策。他在《举贤良对策》疏中,提出了“天下三策”思想,宣扬经过孔子继承改造的儒家学说,实际上是夏、商、周三朝巩固各有几百年运祚的指导思想;抨击法家理论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错误主张。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也就是说为了巩固王朝的统一,应尊崇儒家学说,把它作为唯一的指导理论,罢黜其他各家异说,以求统一人民思想,维护王朝的皇权统治。这一建议得到汉武帝的赞赏。

>

>根据董仲舒建议,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博士以儒家经典“五经”在太学教授弟子。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生员50人,每年考试一次,合格者授予各级官职。并命令各郡国建立学校,讲习儒家经典,选拔优秀者担任地方各级官吏。学习儒学的人越来越多。秦始皇和也曾打算统一思想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他们采用的暴力镇压的方法,留下了失败的教训。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同样运用了政权的强制力量得以推行。这项措施当然不像焚书坑儒那样残酷,但强行统一思想的做法与目标,与秦始皇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二者的打击对象不同,秦始皇打击的是儒家,汉武帝打击的却是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了。而且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手法,既没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没消灭百家之人。

>

>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对大一统中国形成的又一大贡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多年。孔子和儒学的地位,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虽有不同程度的尊宠与疏离,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高。孔子被历代皇帝尊封为至圣先师,儒学继承者被尊为亚圣,就连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也各有封赏。儒学成了汉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精髓,以德育人,以礼待人溶入了民族文化的细胞和百姓日常生活中。施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有作为的君王的衡量尺度。董仲舒恰逢其时地给汉武帝缔造的大汉帝国的盛世,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脊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力,似乎超越时空,超越阶级局限和阶级意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穿透历史的巨大的凝聚力。

>

>近代五四运动以来的批孔和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也好,都不能斩断儒学和新儒学对中国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都离不开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春秋》《诗经》《四书》中很多有益的教诲。

>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故汉兴于五世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孔子撰《春秋》,经公羊作注的《公羊春秋》,成为儒家经典。《公羊传》的宗旨是“当新王”,自然与“大统一”联系在一起。只有统一中央集权制才能叫“大一统”,分封制则“统”不起来。“大一统”为“新王”所缔造,因此要“尊新王”,这里隐含“郡县制”与“君权至上”。公羊“郡县制”与“君权至上”吸收了先秦、李斯等法家的有益成分。

>

>董仲舒在继承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用儒家学说实现“大一统”“拨乱反正”。哀公十四年说:“君子曷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春秋》。”这里的“乱”,是分封制造成的;“拨乱反正”就是要铲除分封制,实现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太平盛世。要做到“拨乱反正”,就要“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总括为“讥世卿”。这里所“贬”的天子,是分封制下不能控制政局的天子——即诸侯王;“退诸侯,讨大夫”,就是坚决反对“世卿世禄”,从根本上铲除领主政治,废除分封制。

>

>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大一统是他所述《公羊春秋》的根本要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对《公羊传》的概括是:“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患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又说:“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一统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之忧也,务除天下之患。”在这里,孔子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君权至上与统一中央集权制。

>

>董仲舒一生的重要著作《春秋繁露》,其宗旨在于阐发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其精髓就是后来褒贬不一的“三纲五常”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近代五四运动反孔,即把矛头指向“三纲五常”学说。孔子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讲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中庸》篇中说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把孔子说过的话和《中庸》里的思想,更向前向深里推进了一步。现在看这三纲学说,当然违背民主、自由和公平、平等的人道主义原则,但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方面,两千多年来的确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不能拿今天的眼光求全责备地去挑剔古人。

>

>董仲舒不仅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纲领,他还在经济思想上有三个重要论述:义利论、等级经济关系论、仁政思想。在义利论方面,董仲舒所言的“利”是指一般、普通的物质利益,且有公私之分,并重义轻利;在等级经济关系方面,董仲舒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不是“争”,用现代语言,即是“合作共赢”,这实在是有相当的超前意识,并通过“三纲”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人们那些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在仁政思想方面,董仲舒主张“不与民争利”,他系统论述了政府及其官员“与民争利”的各种表现和反对“与民争利”的经济原因、道德依据,并提出了“行仁政”的具体办法。看看,两千多年前的董仲舒,倒像是今天国务院里的高级智囊。我们现在的政府反对“与民争利”,讲究“让利于民”,与董老人家的经济主张竟不谋而合。

>

>董仲舒理论都是围绕着“大一统”社会理想而展开的,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统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

>在儒家伦理经济思想史上,孔子第一个谈论义利问题,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做出了贵义贱利的结论。孔子的“义利”思想而今在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得到了科学的阐释和评价。在儒家学者中,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他有一句名言,“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传》),其知名度不亚于他的另一句名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董仲舒的“义利”观在孔子思想上又进了一步。

>

>与董仲舒同时代的也认为人性是好利的。董仲舒说万民求利“如水之走下”,司马迁也说人们追求财富“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二者有一个区别,这就是,司马迁直接赋予求利行为道德上的合理性,认为是有道德的表现,“人富而仁义附焉”,“君子富,好行其德”(《史记·货殖列传》)。而董仲舒则不是这样,他认为必须把人们的求利行为置于等级制的规范之中,只有符合等级规范的——即按等级制规定所应有和许可的求利行为才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这种不道德的求利行为,必然是对社会和谐秩序的破坏,造成动乱和纷争。遵守等级之礼的游戏规则,被他提升到了“义”的高度,且认为是最大的“义”,“大义不越等,贵贱如其伦,义之正也。”

>

>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特征,董仲舒把“义”与“等级”联系在一起,不足为怪。如果把“等级制”换成今天的“法制”,董仲舒的所有论述也都顺理成章了。至少比太史公的“人富而仁义附焉”,“君子富,好行其德”进了一步。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来看,为富不仁、为政不仁者比比皆是。所以,董仲舒的“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认为“礼重于身”,都说明他提倡义重于利。因为利是养身的,而义是养心的。历史上提倡遵守等级礼制重于求利,与今天遵守法制重于求利,如出一辙,对规范社会行为、人际交往行为都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他的“不与民争利”“合作共赢”、施仁政的思想,至今都放射出人性化的光辉。

推荐阅读:

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

世人对黎元洪的评价

abac式的词语有哪些|历史新知网

标签: 董仲舒

更多文章

  • 第三节 西方国家与张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第三节

    第三节西方国家与张骞,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很小的时候,刘彻就对西域产生浓厚兴趣。一次,他随送亲队伍给一位公主送行,一直来到匈奴国腹地。这次出行,让汉武帝大开眼界,认为西域是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是另一个人间天堂。他不但为西域的自然奇观所折服,更为西域的民风民情所深深吸引。汉朝以来,官方一直将阳关

  • 汉殇帝刘隆 古代当皇帝是被所有人艳羡的,但为何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39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皇帝

    汉殇帝刘隆古代当皇帝是被所有人艳羡的,但为何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39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非常高危的职业。但是有时候这些职业并不缺乏更多的人去做,反而让人趋之若鹜。中国有一个职业,也算是一个高危职业了。这个职业就是当皇帝,很多人说这不是古代最好的职位吗?今天的首场

  • 她是汉武帝刘彻的绝世宠妃,却被他秘密处死,只为这样一个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她是

    她是汉武帝刘彻的绝世宠妃,却被他秘密处死,只为这样一个理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自古皇帝专情的很少,大多数都是多情又寡情,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一位。为了保证子孙的江山,在临死前都不惜杀死自己曾经最宠爱的妃子,而且这个妃子还是皇位继承人的亲生母亲。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代皇帝,在位54年,是

  • 汉高祖交锋匈奴 智谋胜出险胜一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高祖

    汉高祖交锋匈奴智谋胜出险胜一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高祖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在建立了后,派韩王信到了马邑建都,但是没过多久,韩王信却又叛变投降了匈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让韩王信迁到代国,建都在马邑。匈奴兵攻打韩王,并用大军包围了马邑,韩王信因为受到汉朝猜忌,失去了信任,他害怕遭到诛杀,率领

  • 汉殇帝刘隆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简介

    汉殇帝刘隆生平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继承皇位的应是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所以先立刘隆为皇太子,接着在当天夜里,襁褓中的刘隆正式即皇帝位。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临朝听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延平”。邓太后临朝听政之后,首先针对东汉社会的一些弊端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一,反对淫祀。其

  • 汉朝为什么衰败?外有强敌虎视,内有外戚宦官粉墨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外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强大的两汉王朝,不断地被破坏,不断地被削弱,不断地衰落,最后灭亡,分析它的原因,除了来自外部(主要是匈奴)的巨大威胁,除了主要统治者即历任皇帝的各种问题(如专制独裁、奢华糜费、穷兵黩武、昏庸无能、没有作为等,导致政局动荡不安,百姓赋役繁重,不堪重负,起来反抗)外,在统治阶

  • 隆虑公主嫁给谁了?隆虑公主有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公主

    隆虑公主嫁给谁了?隆虑公主有哪些功绩,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汉景帝刘启之女隆虑公主生年不详,卒于武帝时期,为汉景帝刘启之女,生母是景帝第二任皇后王娡。有同母姐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同兄汉武帝刘彻。有子昭平君,娶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的富民功绩掀开林州青史,隆虑公主与林州结缘长达六十余年。隆虑

  • 汉惠帝刘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病逝.经过吕后和张良的辅佐,五月,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吕后被尊为太后。汉惠帝刘盈,是汉高祖刘邦和吕雉的儿子。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

  • 篡汉夺位“新”王莽:王莽的发迹史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莽

    篡汉夺位“新”王莽:王莽的发迹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发迹王莽,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人。年幼时父亲王曼就去世,不久,哥哥也死去,家里一时陷入贫困。好在王莽孝敬母亲、尊敬兄嫂,加之勤奋好学,日子倒也过得和睦。后来,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当了汉元帝皇后。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政君的八个兄弟,

  • 汉和帝刘肇 高危职业:汉和帝这个皇帝真不容易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真不

    汉和帝刘肇高危职业:汉和帝这个皇帝真不容易当,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高危职业:汉和帝这个皇帝真不容易当都说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是世界上最妤的职业,可是,要当好皇帝却不容易,因为它也是属于高危职业的范畴。若不信,看看汉和帝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就知道了。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头,但东汉最终还是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