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世景仰只为清明的包拯

万世景仰只为清明的包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97 更新时间:2024/2/11 9:13:49

包公虽然在断案以及传奇性事件上得不到史书的支持,但他确实是个清官,是个刚直不阿的谏官。因此,他虽然文采不如同时代的欧阳修,政绩不如同为官的王安石,但却被老百姓铭记于心。人民需要“清官”,而世上又少有清官,这样,“包青天”应运而生,戏越编越多,人越传越神。有几件事情可以证明他的高贵人品。

一是端砚事件。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去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府。端州出产名砚端砚,当地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到任后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过要一方端砚。“端砚事件”很让朝廷赏识,三年后包拯就被调入开封。

二是不屈不挠的“牛皮糖”精神。

北宋是一个士大夫意识高度觉醒的年代,不少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在朝堂上和皇帝正面交锋,包拯就是一个让皇帝宋仁宗相当头疼的“牛皮糖”。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她的伯父张佐的官职因此一路飙升,不但位居财政部长,还身兼四大要职,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创下了绝无仅有的纪录。一干大臣为此吵闹不休,要求皇帝撤了张尧佐的职,身为监察御史的包拯是主干人物。争论达到高潮时,包拯站在宋仁宗跟前,慷慨陈词,唾沫星子横飞,溅了皇帝一头一脸,加之众大臣在旁边帮腔,宋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拂袖而去。回到后宫后,一边举袖擦脸,一边对张贵妃发脾气:“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还在当御史!”

对张尧佐的弹劾在宋仁宗的偏袒下进行得并不顺利,因此,包拯等人和皇帝之间的“战争”就一直持续着,老张的官职就在拉锯战中上下浮动——弹劾风头最盛时他地位稍低,风头过后又迅速攀升。直到老张死后,整场战役才算正式结束。此后,二弹郭承佑、七弹“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牛皮糖”包拯树立起了绝不放过一个贪官污吏的光辉形象。

三是刚正不阿的政治态度。

包拯有一条直白又充满写实主义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也。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意思是说,后世子孙若有做非法之事的,当逐出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

在他为官过程中,他也一直身体力行自己的道德原则。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掀起了“庆历新政”(1043—1045年,历时一年半)。朝中对范仲淹的改革有支持也有反对,不可避免地分为两派。当新政正值高潮时,包拯刚从地方调进中央,担任监察御史一职。

把包拯从端州拉到这个位子上的是保守派的王拱臣。王拱臣的举荐,很可能是为了给保守阵营壮大声势,并没有指望他能起多大的作用。然而,这场改革以吏治为第一目标,恰恰与包拯的政治观点不谋而合。他盯上了“按察使”——这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范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专门监督地方官吏。按察使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地方官是上中央、还是下监狱。包拯就此上了一道奏章——《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一针见血来势汹汹。顿时,关于“按察使”是否加重了吏治腐败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宋仁宗开始意识到,改革派官员也不是一潭清水,同样有人浑水摸鱼。

新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扳倒改革派的作用,保守派大臣喜出望外,以为包拯是自己这一伙的。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大跌眼镜。

1045年新春,范仲淹罢相离京,新政失败,保守派弹冠相庆。谁料就在这个当口,包拯又写了一篇《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洋洋洒洒,大谈应该维持范仲淹提倡的用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保守派们对此瞠目结舌:此人犯浑吗?殊不知,在包拯的眼里,没有派系,只有公理,没有党争,只有实情。

六年后,官升知谏院的包拯,并没有以范仲淹改革的倒霉下场为前车之鉴,他向宋仁宗交了一篇著名的奏章《七事》——区别奸忠、不信朋党、信用贤能、治奸佞之人、用人不疑、访才用贤、起用贬逐之臣——赫然与“庆历新政”如出一辙。

群臣这下明白了:包拯,就是个实话实说的官场异类。因此,当包拯弹劾宋庠时,没人觉得惊诧了。宋庠文采风流,做宰相七年,一没贪赃枉法,二没苛政暴政,三没道德败坏,实在无错可挑。但是包拯说,无错,是因为你没干事,国之重臣,毫无建树,就是“尸位素餐”,当然应该弹劾。

四是勇于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像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沉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的立场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从主观上说,包拯的改革主张,目的是为了巩固宋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他也因此为天下百姓所爱戴。

前文所提到的不屈不挠地弹劾皇亲国戚张尧佐,以及随后的二弹郭承佑、七弹王逵等就是针对冗官灾害的举措。

1057年阳春三月,五十九岁的包拯担任开封府尹。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改革诉讼制度。北宋时期,平民告状必须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到任后规定:裁撤门牌司,大开正门,告状的人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此事非同小可,无论从百姓申冤还是办案效率以及公正性上讲,这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良性改革。此举一出,顿时民心大悦:“开封有个包青天!”

包拯在开封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就接到了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在这个位子上,包拯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变“利率”为“和市”。当时,朝廷向百姓征用过度。包拯说,进贡物品也是商品,朝廷应该按照一定价格,在“和市”上向百姓购买;至于急需物资,跟富翁们要。此举为老百姓来说是极大的善举。此外,北宋时期,朝廷收税只要现金不要实物。百姓只得把粮食卖给官府“折变”为现金,官吏们趁机压低粮价,以至于到了灾荒之年就民不聊生。事出凑巧,包拯主管财政这两年,江淮、两浙灾荒不断。于是包拯一连上了四道奏章,请免江淮、两浙折变。

经济改革的成效让皇帝愈发信赖包拯,两年后(1061年),包拯又出任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成为中枢重臣。当时包拯六十三岁,已是风烛残年之体,不久即病倒,宋仁宗亲自到他家里探视病情。这是君臣俩的最后一面。1062年5月,包拯病逝于开封,举国哀恸。

五是为官清廉,大公无私。

包拯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生活依然和当普通老百姓时差不多。他的铁面无私更是让他名声大振,即使在他死后,其威名依然不堕。据说,宋神宗时期,有一个少数民族官员归顺了宋朝,他听说包拯是忠臣,于是请求准许改姓包,取名为包顺。另有传说,有一次,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情急之下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恰巧这位女子生病,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前去探望。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后,巫女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限士兵们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士兵们以为是包拯显灵,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除了为政清廉,包拯在外交活动中也可圈可点。

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宋仁宗下令,派包拯为正使出使契丹,祝贺即将到来的契丹元旦佳节。当时契丹典礼官对包拯说:“宋国的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雄州处于今天的河北,位于当时辽国的边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契丹人故有此问。包拯反问:“你们国家的涿州城不是也曾经开过便门吗?其实,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无言以对。

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回顾真实的包拯,会发现他的仕途和生活其实很平淡:没有悲惨的童年,没有发明过三口威风的铡刀,没有铡过负心的驸马和骄横的贪官,身边没有英姿飒爽的七侠五义,甚至没有一张黑脸和额头上的月牙。他干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就事论事给仁宗写报告。他更多的时候,是个埋头苦干的良臣,他带人挖过井,给百姓免过税,他用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将他的改革进行到底。

神化了的包拯可以说集中了好官的所有特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断案如神,执法如山,忠孝两全。

包拯的被神化,除了其自身本事过硬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老百姓希望有这样一位“青天”。历朝历代贪官酷吏众多,而有作为的良吏清官则屈指可数。老百姓受尽欺压盘剥,一旦有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官出现,他们自然欢欣鼓舞、爱戴有加,自然愿意用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形象来装扮这位“青天”。

如今,我们不断揭开历史真相,为历史翻案。然而,有些传说虽然已被证明是神化,但我们依然愿意相信。包青天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的康乾盛世只是个假象,真相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乾盛世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时期。然而,仔细观察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康乾盛世,虽然有其辉煌的地方,但背景是持续数十年的大屠杀和大破坏。盛世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番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

  •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盘点中国近代发生的所有历史大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近代史一般指的是1840年---1949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49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

  • 民国四大美女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林徽因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说起林徽因都知道她嫁给了梁思成,有一段为人称赞的美好婚姻。但是她的感情经历并不仅限于梁思成,早年徐志摩对她爱慕有加,一直想追求。俩人也

  • 民国四大美女的情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林徽因出身富贵人家,很早就接触了西方文化,所以她的思想是非常的开放的。她是一个集美貌与一身的民国名媛。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用她的美貌、智慧、才情,涂描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她不光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她与建筑师梁思成结婚后,简直被宠成了公主。阮玲玉原名阮凤根。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影星之

  • 民国四大美女有胡蝶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四大美女是21世纪人们根据现代的知名度和现代人的某种审美观所认可的四个民国美女,她们分别是“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与这名声赫赫的四人比起,民国影后胡蝶与之相比也不逊色,她代表着一种无言的美,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兼而有之

  • 民国四大美女谁最漂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陆小曼,可以说是民国十大才女中最为传奇,最有才华,人生最为坎坷,名气也最大的一位。她一生追求自由、坚持正义、不屈苦难,哪怕被误解被争议也保持着自身独立的人格。陆小曼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读书过目不忘,天生丽质、美貌出众、气质如兰,而且性格高傲。在北京的大学时代,

  •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2、《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小说《九

  • “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危机重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也同样危机重重。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实际上已经注定了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不能处理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吏治腐败,二是制度落后,三是对外关系。首先是吏治腐败。清朝统治者对政风向来不大重视,所以官员自上而下贪污成风。康熙时代,宰相明珠、索额

  • 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总共在位四十八年的时间。明朝在历史上存续了两百七十六年之久,这其中经历了十六位皇帝,在这十六位皇帝中,万历皇帝十岁继位,他也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明朝出了很多的奇葩皇帝,但明神宗朱翊钧绝对是这些皇帝中最奇葩但也是最幸运的一位,因为他曾经连续二十八年

  • 林徽因的三个追求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徐志摩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