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谋反之谜:韩信是否真的谋反

韩信谋反之谜:韩信是否真的谋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009 更新时间:2024/1/28 9:38:02

韩信在楚王位上只待了四个月,朝廷就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刘邦急急召见群臣,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要谋反,怎么办?”

这个告密者到底是谁,《史记》中没有说,只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当时韩信已经是个光杆司令,假如是刘邦想收拾韩信,直接动手即可,没有必要采用欺诈的手法。所以,可以断定,这个告密者是存在的,而且摸透了刘邦的心理。韩信与刘邦并非心心相印,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被项羽围困固陵,急切希望韩信来解救。但韩信却趁火打劫,向刘邦讨要自己刚攻占下来的齐地,而且要封他为齐王。起初刘邦不肯,但因为保命要紧,再加上手下人的劝说,最终咬着牙让韩信做了齐王,但是心里一定记着这个仇。所以,即使韩信没有造反之意,由于偏见,刘邦也会相信韩信要造反。大臣们都认为告密属实,所以异口同声地骂道:“亟发兵,坑竖子耳!”翻译过来就是:“赶快派兵攻打,活埋了那个王八蛋!”但是考虑到韩信是个打仗的天才,刘邦的臣子中没有与之对抗的人物,于是刘邦最终采取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刘邦假装巡视云梦(今湖北江陵一带),把韩信诓去,然后只用一个壮士就能生擒他。

韩信收到消息后,意识到刘邦来者不善。他左思右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想到了自己的老乡,曾经追随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身上。

当年项羽自杀,钟离昧并没有陪项羽共赴黄泉,而是逃到楚地,投奔好朋友韩信。在此期间,刘邦曾通缉过钟离昧,但一直毫无线索。韩信认为,大概是有人告密,捅出了此事。韩信有点后悔当时收留钟离昧了。这时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眛去谒见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韩信思之再三,当面与钟离眛商议此事,钟离眛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说完钟离昧自杀而亡。据说钟离昧自杀前,说韩信:“你真不是一个仁厚之人!”这件事说明韩信并不是一个好朋友,但也说明,他在当时没有背叛刘邦的念头。

不过,韩信想错了。当他提着钟离昧的首级见到刘邦时,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刘邦命武士绑了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程回临时国都洛阳。韩信被绑后,长叹道:“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当然应该被烹了。”刘邦不想让人当作是这样的人,他争辩道:“你还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抓你。是因为有人告密,说你要谋反。”韩信听了,也不多辩,任其缚绑。

回到洛阳,刘邦思来想去,认为韩信谋反并无实据,再说韩信就算有谋反的念头,但毕竟功大于过,于是只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住在长安,软禁在自己身边。

韩信无故被贬,自然牢骚满腹,常常称病不朝。他自视甚高,认为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是羞耻的事。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韩信出门后,怅然叹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刘邦当然明白韩信这是心中不服,但也没有采取措施,对他的软对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又有告密者告发了韩信。这一次,告密者留下了姓名,这个人叫栾说。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谋反”的故事:阳夏侯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支开左右,与陈豨在庭院里散步。他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表示“唯将军令之”。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你去上任后,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了解韩信的才能,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汉十年(前197年),陈豨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出征。

栾说的哥哥是韩信的舍人,也就是家臣。很可能是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不符合韩信的心意,韩信就把此人囚禁起来,同时还声称要严厉制裁他。就在栾说与哥哥见面的时候,这位家臣把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栾说,栾说毫不迟疑,立即上书吕后,告发韩信与陈豨密谋造反一事。他说,韩信还与家臣谋划: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不久,陈豨果然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燕王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吕后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吕后和萧何秘密商量后,认定韩信肯定是和陈豨商量过谋反的事情。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经过密谋,两人决定: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叛军已经被刘邦平定,陈豨已死,诸侯与群臣皆入朝祝贺,也请韩信入朝致贺。韩信相信了萧何,跟着萧何到了长乐宫。结果可想而知,韩信进宫见不到皇帝,只见到了一大批武士。吕后可没有刘邦那么仁慈,连问都不问,就将他杀了。随后,吕后又下令灭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韩信被杀后,刘邦回到洛阳,听了这个消息后,又喜又叹。至于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刘邦没有问。于是,“韩信谋反被杀”就成了历史上的重大谜案之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的想法?现在就告诉你,网友看后直呼:很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的想法?现在就告诉你,网友看后直呼:很心酸!韩信,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汉初三杰之一。也是三杰里唯一被杀的。首先我们必须指出,韩信没有谋反的意图和行为。至于想没想,肯定是想了,但想的结果是放弃。韩信只活了34岁,可以说为战争而生,战争结束了,他也就结束了。韩信虽然军事谋略出众。但

  • 大将军韩信究竟死于谁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信临死前,并没有亲口承认谋反之事,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似乎的确与陈豨探讨过谋反事宜。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他在齐王任上时,具备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时不反,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造反,实在是玩火自焚。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韩信之“谋反”是被诬陷,而司马迁则是用了曲笔,明肯暗否。韩信临刑前说:“吾

  • 莽汉张飞原来文武双全,有可能是一个美男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张飞以一张赛过锅底的黑脸和有勇无谋的莽夫形象出现。最终因为责罚手下过重,被部下所杀。不过,根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真实的张飞并非如此。袁枚在《随园随笔》卷十九中说:张飞似乎不是粗俗鲁莽的人,也并非大字不识一个,涪陵有张飞所作的刁斗铭,流江县有张飞所题写的名石,前明张士环也有诗称赞张飞说

  • 正史中的张飞不仅文武双全,战术素养还极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间有一句俗话:“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意思是说张飞并非莽汉。有三件军事事件可以证明张飞有勇有谋。其一是在当阳桥独退曹军。据《三国志》记载,208年,曹操南下,刘备从襄阳狼狈撤退,被曹操追杀了一日一夜,来到当阳长阪坡。刘备抛妻弃子逃命而去,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张飞临危不乱,他命人拆了当阳桥,

  • 据说张飞是个书画家?你信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飞无疑是一员勇猛的战将。不过,张飞的能耐不只如此。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他还能写诗,擅画美人,擅草书。《三国演义》中说,张飞是一个靠杀猪卖猪肉为生的屠户。然而,根据涿州当地的传说,张飞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性情刚烈,脾气暴躁,他父亲给他请了几位老师,都被他气走了。后来他舅舅特地推荐了一个叫

  • 魏延千古奇冤 蜀汉名将黯然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说,西汉三国时期,魏延在南部四郡之一的长沙,为救同为大将的黄忠,杀了太守,而后开门献城,投降了刘备。诸葛亮见其脑后有反骨,要杀他,因刘备求情方留下为将。三国后期,先主刘备死于白帝城,其子刘禅继位。诸葛亮因帐下虎将不多,继续使用魏延。但因忌讳其脑后的反骨,所以不给兵权,也不让其任要职。后

  • 民国四公子谁最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不少的风云人物,而民国四公子则是后人挑选出的当时一些出身名门,又很有才气的公子哥。这些人中既有军阀之子,也有昆曲名家,更是有文化奇人。那民国四公子中谁最厉害?他们分别是谁?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张学良张学良我们都很熟悉,他有许多不同的身份,既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还同时名列民国四大美

  •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也叫南北大运河或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之一。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南北,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

  • 全靠历史上的这6次混血,重庆才会盛产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山城美女多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说是火锅的美颜功效,有的说是巴山夜雨的滋润,有的说是两江环抱的风水养人;小编觉得这通通都不对,山城美女多靠的是基因,是基因,靠的是6次移民混血造成的优良基因!秦汉三国第一次混血秦代重庆的移民是随着秦朝大一统的中央郡县制在重庆的确立展开的。秦在重庆设立巴郡

  • 历史上魏延为什么要反?诸葛亮为什么不喜用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魏延是否真的有反心?根据史料看,这是一大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病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密召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死后退军事宜。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军队可以不用理他,自主行事。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