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

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928 更新时间:2024/1/30 6:26:21

为什么说孙策的死是否和孙权有关系,还有曹操之说法,而对于孙策来讲,一个整年出去带兵的人,为何会被刺杀?而这个也是肯定在背后有着阴谋之说,那么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

孙策和孙权关系如何?

我们已经知道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这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策之死 与孙权有关系吗

在孙策之死发生前,张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后来,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在孙策之死中,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的孙策之死: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在孙策之死中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在孙策之死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为定武中郎将,【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除了孙策之死、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孙策之死的历史背景中,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孙策为何英年早逝

《三国演义》中说吴郡太守许贡上表,建议将孙策召到京师软禁起来,这个策略实施的可能性大约为零,孙策是肯定不会应诏的,曹操也做不出这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那么这个上表的实质就是:许贡要向曹操表明心迹,他是忠于朝廷,忠于曹公的。

孙策之死许贡之说

许贡上表事件发生得恰逢其时,既然在江东有这样一个孙策的反对派,事情就好办了,尽管许贡的上表被孙策截获,许贡势力也随后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但这并不影响曹操势力借此遏制孙策,这一点,从中情局的对华政策上可以得到足够的启发。

演义中说孙策绞杀许贡之后,“贡家小尽皆逃散。有家客三人,要与许贡报仇,恨无其便。”,所谓恨无其便,是指找不着下手的机会,但我们知道,最终三人还是得手了,从恨无其便到行刺得手,中间必然暗藏玄机。这便不得不让人想到郭嘉的话,郭嘉这番话是从许昌来人的口中转述的,嘉靖本和毛本内容略有不同,但大意差不多,大意便是: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这话传到孙策耳中时,刺杀事件已经发生了,尚在养伤的孙策听到后是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射吾者,必曹之谋也!吾誓取许昌,以迎汉帝!”

孙策之死曹操之说

为什么孙策会认为在这起刺杀事件中曹操脱不了干系?我们有必要提到孙策被刺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策方举辔而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搠。孙策大喝,急取所佩之剑就马上砍去,剑举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拈弓搭箭,射中孙策面颊。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一点,这次行刺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甚至连孙策随身所带的佩剑都被动了手脚。我们不免要怀疑,许贡的这三个家客,有这样的能力吗?能够将魔爪伸到孙策的身边,这是怎样的一股势力?那个在孙策佩剑上做手脚的人又会是谁?

孙策之死孙权之说

有人怀疑这件事与孙权有关,因为孙权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孙策死后,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笔者以为,尽管孙权在这件事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但其时孙权尚且年幼,何况此事有违人伦,孙权从中作祟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个大胆的观点也启发了笔者,既然连孙权都可以怀疑,那还有谁不能怀疑呢?

在笔者看来,谁是江东最大的投降派,谁就是重大嫌疑人。联想到赤壁大战之前张昭对于投降的热衷,一个大胆的猜想也由此产生:

郭嘉对孙策之死的预料,可以被看作是对曹操的一个建议,至少也是提醒,于是许贡的这三个家客,便成为了曹操阵营天然的棋子,而曹操方面更是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找到了埋伏在孙策身边的一个危险人物张昭。

周瑜在介绍张昭时是这样说的:一人能博览群书,善书隶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学,彭城人也,姓张,名昭,字子布。陶谦曾聘,不肯屑就,故来江东避乱。很有意思,曹操与陶谦有仇,张昭也对陶谦不感冒,并且张昭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对比孙策,他与曹操之间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何况皇帝在曹操手里,这对张昭来说或许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张纮似乎要更中忠心于孙氏,曹操想趁孙策之死起兵伐吴,多亏张纮劝说才作罢,孙策派张纮而不是张昭到许昌上表,看来还是非常明智的,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策对张昭的政治立场是有顾虑的。

外有许贡家客,内有张昭,在曹操势力的推动之下,要制订一个针对孙策的周密计划,自然也从“恨无其便”变成了易如反掌。从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孙权,但年幼的孙权还需要依仗张昭等人来稳固政权,尽管在张纮的劝说下,曹操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但有了张昭这枚棋子,一切都变得好办了许多。由张昭辅政的孙权,对曹操的态度比起孙策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以由袁绍派去江东的使者陈震来证实却说陈震回见袁绍,说:“孙策已亡,孙权领众。曹操封权为讨虏将军,结为外应矣。”

孙策暴亡,不啻于江东发生了一场“颜色革命”,曹操从此不必再担心江东发动的奇袭,而可以专门应对袁绍。什么是政治,我想说,这便是政治,三国时的政治。

标签: 孙策

更多文章

  • 清初三大疑案之一:顺治帝真的出家当和尚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顺治帝

    “世祖出家”被列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是说顺治帝因爱妃董鄂妃之死,悲恸万分,痛苦异常,最后竟看破红尘,跑到五台山清凉寺当了和尚。此说法流传十分广泛,有鼻子有眼儿,而且还据此派生出康熙帝五台认父等许多故事。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这种说法尽管不是历史事实,

  • 汉成帝之死:吃了赵飞燕的春药却死在赵合德床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成帝,赵飞燕,赵合德

    汉成帝刘骜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传说他因中风而殁于都城长安之未央官内,实为纵欲过度暴死。汉成帝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比较风流荒淫的一位,也是汉朝昏庸之主;还是历史上第一 个因服春药而死的帝王,本文为你揭开当年汉成帝服了赵飞燕的春药却死在赵合德床上的谜团。“妾观古时图画,圣帝贤王都有名臣在侧为陪,

  • 乾隆的生母是谁 乾隆是甄嬛的孩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

    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诞生地是一个尚未猜破的谜,因而难免后世对他的生母为何人作捕风捉影之谈。关乾隆生母之谜近世以来,有关乾隆生母的传说异闻纷纷而出,而人们尤热衷于谈论乾隆生母为避暑山庄宫女李氏,不仅小说家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某些治史者亦称此说凿凿有据。这样一来,清官书所谓乾隆“诞于雍和宫邸&r

  • 赫舍里皇后为何得到了康熙一辈子的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赫舍里皇后

    1661年2月5日(阴历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按照清王朝的传统,皇帝年幼,应该由一两位宗室的亲王摄政,但有前车之鉴,孝庄也就不得不大胆革新,不依旧制,而是改由异姓大臣来共同辅政,确立了四辅臣制。赫舍里皇后于是重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成为辅政大臣

  • 古代二女共侍一夫最早的典范:娥皇女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娥皇,女英

    娥皇和女英两人是十分的美丽动人,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她们两人的美貌是出了名的。娥皇女英两人有怎样的故事呢?娥皇女英是谁的女儿?娥皇女英娥皇女英是谁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两人是极为聪明美丽的女子,那么这两个那么有才华的两女子是谁所生的呢?娥皇女英是谁的女儿呢?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尧是中国传说历

  • 胡雪岩为什么被抄家 胡雪岩他最终家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胡雪岩

    在中国的商海战潮中,有一位不可否认的偶像,那就是胡雪岩。图片来源于网络胡雪岩,原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徽派商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可以说,胡雪岩亦官亦商,作为商人,他诚信为本,称霸商海;作为官员,他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之道,尽心帮助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真正的向西方学习。就

  • 穆桂英怎么死的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穆桂英

    一说起穆桂英,大家都会想起了宋朝的杨家将,而穆桂英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的呢?而对于穆桂英等十二名的杨门女将,都是各种战绩都让人感叹不已,那么穆桂英怎么死的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穆桂英怎么死的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历史演

  • 王娡是怎么坐皇后的位置的?如何评价王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娡

    以有夫有女之身嫁给汉景帝刘启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并生下皇子汉武帝刘彻,成为未央宫里第三代传奇女主。历史上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王?的母亲叫臧儿(电视剧《美人心计》中为慎夫人与吕禄之女,是梁王刘武的亲姐姐)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到了臧儿这一代,家族势力远不如从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臧儿一生的行事准

  • 杨家将怎么死的 杨家将之死跟潘仁美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家将

    在电视剧《杨家将》中,潘仁美被塑造成了一个反面角色。他公报私仇,处处陷害杨门忠将,致使杨继业战死沙场。但这是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中的杨家将真是潘仁美害死的吗?我们先看看当时的情况。赵匡胤死后其弟弟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皇位都是老子传儿子的,那么赵光义怎么做上皇帝的,这中间就大有学问了。

  • 三国荀彧为什么自杀?荀彧自杀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荀彧

    荀?为什么自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三国里并没有给出。荀?是一个何等聪明的人,在看到曹操送给他的空盒子后,荀?为什么自杀?难道这个空盒子里面另有玄机?接下来就详细介绍下荀?为什么自杀。荀?(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