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兰亭序》真迹在哪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下落之谜

《兰亭序》真迹在哪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下落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87 更新时间:2024/1/21 10:01:50

王羲之大家都知道,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后人尊其为“书圣”。他的《兰亭序》可是国宝中的国宝,那么《兰亭序》真迹在哪里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又称“王右军”。王右军兼善各体书法,集众家之长,尤擅行书,其代表作《兰亭序》(行书)为中华书法史上的一大瑰宝,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还没有雕版印刷术,所以,虽说“士农工商者,国之石民也”,但书法这种事情,还真不是一般的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当然,这些对他而言却算不上是个问题。想必大家听说过“门阀”一词,门阀,广义上的含意,为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狭义地讲,门阀制度特指魏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王羲之此人,就出身于琅琊王氏。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王氏一族,在东晋时期却是根深蒂固,作为王家人,王羲之有着成才的一切条件,再加上他自身锐意进取,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相传说晋帝祭祀,令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匠人雕刻。刻字者削木入三分,笔墨这才见底,众人不由得惊叹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遒劲,竟能入木三分。现在,我们就来探讨那稀世珍宝《兰亭序》的下落。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共28行,计324字。全文有20余“之”字,竟无一雷同,不仅在书法史上,就算是文学史上,也是一绝。相传聚会结束后,王羲之曾多次挥毫,以期达到当日之功,但后来所书都不能让他满意,“以为神肋”。世人盛赞《兰亭序》是“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可惜一直到如今,仍是下落不明。自从王羲之书成,人们对《兰亭序》的追寻似乎从未断绝过,这其中,就有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一国之君,要什么会的找不到?端是搜集了不少“二王(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皆擅书法,并称二王)”真迹,唯独对那“天下第一”求之不得(见何延之《兰亭记》)。

王羲之一代书法大家,自然比他人更能领略自己“神肋”之作中的意味,再加上屡次重写,已经知道它是不可复制的,遂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以期一直传下去,传到了他第七世孙智永手里。相传智永这个人活了一百岁,却没有把东西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同样在书法一道上颇有造诣的弟子,也就是辨才和尚,这和尚甚至在卧室梁上特意凿了个洞用于安置《兰亭序》。唐太宗这个时候知道了《兰亭序》的下落,于是派人索求。不过那辨才也真是天做的胆子,竟然推说不知,执意不给。李世民碰了一鼻子灰,却是并不灰心,派人智取。

这个人叫做萧翼,这人颇有手段,知道辩才酷爱书法,投其所好,拿出了李世民给的几幅“二王”真迹,虚虚实实的诈出了真迹所在。辩才书法虽通,胆量亦足,脑袋却不算灵光,爱虚荣,逞一时之气,直至萧翼拿出诏书,才知道自己上了李世民的恶当。萧翼得计,自然是堂而皇之的取走了真迹,自此加官进爵,贵不可言。

李世民虽然是巧取豪夺取得了这“天下第一”,却也是真的爱它,让宫人拓出不少,赐给近臣。这之后的几十年内,《兰亭序》算是定下来了谁又敢在皇帝手里夺取出去,那实在比虎口拔牙困难了太多。但皇帝也是人,会死的,那么李世民死后,这传世书法珍品又到了哪里呢?

史载,唐太宗遗诏,他要把《兰亭序》枕在脑袋面。这么说来,“天下第一”还在唐太宗陵墓(也即昭陵)之内了。唐末五代,时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的大军阀温韬,盗了不少陵墓。“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李世民的昭陵也在这境内,李世民树大招风,当然逃不了出来透透气的。

那温韬既然已经盗了皇帝的墓,当然不会突然良心发现,给李世民留下一些奇珍,首当其冲者,当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过,另有史料证明,出土宝物之中,并没有《兰亭序》,它或者,还藏在昭陵之内。当然,对于这种稀世奇珍,那盗墓贼刻意不把它记下来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就算书法界的大爷王羲之都把它当作传家之宝,温韬有点私心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种事情最好的不是掩人耳目,所以不记下来。

史学界对于《兰亭序》的下落,还有另一个说法,认为它压根儿就没有被葬入昭陵,而是到了李治手中,进而进入了亁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温韬挖到了奇珍异宝无数,却单单找不到《兰亭序》没有的东西,当然是找不到的。

关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下落,那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个观点倒差不多是公认的:这绝世珍品现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初本就是以纸为质,所以就算真从帝陵之中挖出来,那估计也已经是黄土一堆,没人认得了。

标签: 兰亭序

更多文章

  • 益州牧刘璋实力强大为何非得请刘备入川协防张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璋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东汉末年宗室。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鸠占鹊巢,汉语成语,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出自《诗经·召南·鹊巢》。在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多次鸠占鹊巢的情况。比如袁绍原本是冀州牧韩馥的手下,却逼迫韩馥让出了冀州牧的宝座。再比如刘备原本拥有徐州之

  •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侠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侠女

    “侠”,经常出现在各种武侠世界里,他们是一群以自身的武力去帮助很多弱小人群的人,也可以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山林间,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其实,“侠”这种群体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但很多人所知道的似乎都是一些男性侠客,那么在历史上是否有女侠的存在?历史上出现过哪

  • 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轻功

    轻功,这种武功经常在一些古代题材的小说里面或者电视剧里面可以看到,那些会轻功的人只要轻轻一点地,就能将身体完全腾空,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样子,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但是也会由此产生两个误区,一个是怀疑轻功的真实性,另一个就是真的认为轻功就是这样的。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轻功呢?真正的轻功真的可以像电视

  • 古代后宫开销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后宫

    别总以为古代的皇帝坐拥后宫佳丽,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要知道,后宫那些佳丽,可不像现代的女性那样,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即便是一个官员家里有妻妾,这些人还都是要靠官员来养活的,更不要说后宫佳丽那么多了,对于她们来说,作为妃嫔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俸禄,那么从皇帝的角度来说,

  • 古代化妆之后怎么卸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卸妆

    化妆之后需要卸妆,这是现代人化妆之后的通识,毕竟化妆品残留在脸上,对皮肤是有很多害处的,是药还有三分毒呢,更不要说本就是含有很多化学成分的化妆品了。不过,现代女子化妆需要卸妆,那么古代的女子们,她们化妆之后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些卸妆水,她们又该如何进行卸妆呢?或者说,她们需不需要卸妆?首先可以肯定

  • 孝穆皇后为何会两次被移出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孝穆皇后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在位总共六十年,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把皇位传嘉庆。即使,乾隆皇帝成为了太上皇,其实大清的实力权力还是在乾隆手里,嘉庆皇帝所做的一切决定都还是经过乾隆的同意,所以,在皇孙绵宁的婚事上也是乾隆定的。绵宁就是道光皇帝,其实当初道光皇帝的嫡福晋是乾隆和嘉庆两人选定的。所以,两位皇帝为道光选

  • 为什么古代女子都喜欢贴花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花钿

    现在的我们,其实已经失去了很多我们的祖先曾经使用过的东西,或者曾经拥有的习俗,但是却有人不以此为遗憾,想办法去发扬,却还坚持认为很多东西原本就是国外流传过来,不是属于我们的东西,如此无知着实令人气愤。比如会认为唐朝时期流行的妆容其实是日本的艺伎妆,完全是没有分清楚主客关系。而古代女子的妆容里面有一种

  • 古代辟邪为什么用铜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辟邪

    我们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很多驱魔的道士手里都有不少“法器”,其中就会有一面铜制的镜子,包括托塔天王的照妖镜,仔细看的话其实也是铜制的。虽然照妖镜其实只是古人的一种想象,事实上当然是不存在的,也并没有什么妖怪,但是为什么会全部选用铜制的镜子?难道说铜镜是可以用来辟邪的吗

  • 古代女子洗澡真的会放花瓣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

    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女子洗澡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一个相同的场景,女子用来泡澡的木盆里面,水面上总是会被撒上很多的花瓣,如果一不小心撒的都是红色黄色的花瓣,还真的是很像番茄鸡蛋汤了。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电视剧的演绎,那么,在现实当中,古代的女子们洗澡的时候真的会撒进那么多的花瓣吗?有一些古代生活常识的人

  • 道光帝有几个妃子?道光帝最喜欢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道光帝

    古代的皇帝们,大多数都是“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众多的,鲜少有“一夫一妻”,即便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被逼无奈,他们也有不少妃子,或者换了皇后。道光帝,作为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他也同样有不少妃子,那他究竟有几个妃子,在这众多的妃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