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献文帝死亡真相

北魏献文帝死亡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12 更新时间:2024/1/1 3:26:29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强大王朝,其建立者是一支游牧民族鲜卑,虽然是"蛮夷",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魏碑书法和云冈石窟就是北魏的杰作。当然,这个王朝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皇帝都非常短命。

除了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其余十几位皇帝都没活过四十岁,大多数都在二三十岁之间驾崩,而今天要说的这位献文帝拓跋弘,就是其中典型。

而且,他的死可说是非常离奇。

关于献文帝的死,记录北魏历史的史书《魏书》这样写到:"显祖暴崩"。"显祖"是献文帝的庙号。这句话的意思是:献文帝忽然驾崩。而这句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时言太后为之也。"意思是:当时传言这事儿是太后干的。

这里的"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冯太后,一个可以和吕后、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性政治家。

其实冯太后并不是献文帝的生母,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为防止外戚专权的现象发生,确立了"子贵母死"制度,也就是一旦确立皇太子,他的生母就要被赐死。所以,冯太后只是献文帝名义上的嫡母和养母。

但这并没有影响冯太后和献文帝的感情,相反,根据史书记载,母子二人的关系一度十分融洽,俨然一幅母慈子孝的动人画卷。献文帝的父亲文成帝英年早逝,凶残的权臣乙浑把持朝政,大杀忠臣良将,随意出入宫闱,完全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年少的献文帝只能噤若寒蝉地偎依在母亲冯太后怀中,而冯太后也只能在这个儿子身上寻找一丝慰藉。乙浑步步紧逼,甚至已经有了取皇帝而代之的意图,冯太后不甘心坐以待毙,勇敢地站出来,密定大策,最终扳倒乙浑,保全了献文帝的性命和皇位,为拓跋氏皇族立下汗马功劳。

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冯太后对献文帝来说,是真正的母亲。

除掉乙浑后,冯太后在群臣劝谏下临朝称制。所谓"临朝称制",是指各方面都像皇帝一样,亲临前朝处理政务,而且可以自称"朕",实际上就是没有皇帝尊号的皇帝。冯太后虽然富有政治才干,但并不贪恋权力,没过多久她就主动引退,让儿子献文帝亲政了。

献文帝虽然亲政了,却时刻感到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自己,而阴影的那头就是他敬爱的母亲冯太后。冯太后人已离开朝堂,影响力却无处不在。经过铲除权臣乙浑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群臣看到了这位女性的政治才干,心甘情愿受其驱使,出现了只知太后不知皇帝的尴尬局面。

因童年的经历太过惊险,献文帝一直缺乏安全感,他既想逃避朝政,又不敢让朝政落入冯太后之手,因为他害怕冯太后及其外戚坐大,成为第二个乙浑。于是,为了制衡冯太后,他想到一个十分奇怪的主意:禅让。

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献文帝传位的对象,不是他五岁的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而是他的叔叔拓跋子推。献文帝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阅历和能力兼有的拓跋子推去压制冯太后。

可是朝野内外一致反对改立拓跋子推为新皇帝,献文帝无奈,只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年仅五岁的儿子拓跋宏登基,而自己年仅十七岁就当了"太上皇帝"。

让献文帝感到惊喜的是,虽然自己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在他看来并不算坏的局面:身为太上皇帝,他仍能控制朝政,保证权力掌握在拓跋氏手中,同时又能在幕后制衡冯太后。

此期间,献文帝还不断御驾亲征,进攻北方的柔然、敕勒等游牧部落,接连大捷,声威大震。

而在此之前不久,献文帝得知了冯太后和情人李弈私通的秘密。李弈出身名门,富有才华,在朝中担任要职,而且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守寡多年的冯太后再次尝到爱情的甜蜜。但二人的爱情却是献文帝不可承受之重,他痛下杀手,以谋反的罪名将李弈处死,母子二人的关系随之跌落冰点。

冯太后虽无心干政,却挡不住朝廷中一群人成为她的粉丝,这些人聚集在她身边,形成"后党";但也有一些人是献文帝坚定不移的拥护者,他们需要从皇帝手中获得更多利益,冯太后的存在让他们寝食难安,他们便是"帝党"。这种"日月双悬"的局面让政局变得扑朔迷离,整个北魏如同一个干燥的火药桶,一触即发。

但所有人都想不到,这一天来得如此突然正值青春年华的献文帝忽然驾崩在皇宫中。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冯太后确实有充足的理由杀死献文帝,而且当时也有人传言是她杀的,但仅凭这两点就断定她是杀人凶手,未免有失偏颇。

北魏的皇帝短命,而且大都死于非命,道武帝、太武帝无不如是,对于其死因,北魏的官修史书中都有详细的交代,比如对于道武帝之死的记载就非常有条理:道武帝扬言要处死爱妃贺兰氏,于是贺兰氏向儿子拓跋绍求救,愤怒的拓跋绍闯进父亲的寝宫将其杀害……可史料对于献文帝的驾崩却一笔带过,而他的死又明显不是正常死亡,因为用的词是"暴崩"。这是个十分可怕的词,它意味着献文帝的死伴随着惨烈的政治斗争,因此可以断定,关于献文帝的死,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魏书》在献文帝驾崩前后有这样一段文字:"六月甲子,诏中外戒严,分京师见兵为三等,第一军出,遣第一兵,二等兵亦如之。辛未,太上皇帝崩。"

这段文字看似平凡,实则暗藏玄机,而献文帝的死因也包含其中。

这段话的意思是:六月甲子日,朝廷忽然颁发诏书,下令京城内外戒严,并把驻扎京城的军队分成三批,然后将第一批和第二批调离京师。辛未日(六天后)献文帝就驾崩了。

将军队调离京师,难道是有战争?但实际上这些被调离的军队并未参加任何战争,而仅仅是被调离京师而已。

别忘了,这里还有第三批军队,第三批军队未被调离,而是留守京师,显而易见,对于颁发诏书者来说,这批军队是值得信任的也就是说,被调离京师的前两批军队是不被颁发诏书者所信任的。

不被信任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批军队不听命于颁发诏书者,或者直接说,这两批军队是颁发诏书者的敌人。

此时的小皇帝拓跋宏才十岁,尚未亲政,没有颁发诏书的能力,至高皇权依旧掌握在太上皇帝献文帝手中,但这道命令又肯定不是他下达的,因为命令下达后六天他就驾崩了他不可能下达一个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的诏令。

而有能力颁布诏令的只剩下一个人:冯太后。

这就是说,冯太后为了自己的安全,用了某种手段,抢先一步颁发诏书,将前两批军队调离京师,避免了一场针对自己的军事政变。

而发动政变的人,只能是六天后"暴崩"的献文帝。

献文帝的政变胎死腹中,母子二人也随之彻底决裂,在从他政变失败到驾崩的这六天里,谁也不知道他都经历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面对曾经疼爱他的母亲冯太后……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深陷于恐惧和愧疚之中,然后极有可能在六天的煎熬后选择自杀。之所以推测是自杀,一是从献文帝敏感脆弱的性格作考虑,再就是如果冯太后要杀献文帝,没理由等六天之后再动手。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献文帝死后,大司马、大将军、安城王万安国因矫诏在御苑杀害奚买奴,被冯太后下令赐死,而已经死去的奚买奴则被追赠官职和爵位。

万安国是献文帝的表兄弟兼妹夫,也是他的得力干将,是坚定不移的"帝党"。而被万安国杀死的奚买奴算不得大人物,但他的死却是一个关键,他的死和死后获得殊荣,恰恰证明了笔者上面的推论。

标签: 北魏献文帝

更多文章

  • 雍正帝把寝宫搬到养心殿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帝

    乾清宫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取名来源于《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康熙皇帝居住在乾清宫时,将南书房作为他的书房。朝廷在翰林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

  • 毛遂自荐后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毛遂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而现如今这个成语也用来比作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一个工作。但毛遂自荐尽管让人觉得非常厉害,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简单的几个事件就能说完的,历史上毛遂自荐之后又去干什么了,为何史书上关于毛遂的记载也并没有什么了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 什么样的妃子才会被关押在冷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冷宫

    说起冷宫,看过宫斗剧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主要是住着那些被皇帝遗弃的妃子。一般来说,那些失宠或者得罪皇帝的妃子会被关押在这些地方。其实在古代并没有冷宫这个词。冷宫主要是指那些皇宫的角落之类的,很少有人去的。妃子被贬到这里来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很多人都受不了这里的环境。那么,妃子在冷宫里都是

  • 历史上有庞吉这个人吗?庞吉真的是奸臣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庞吉

    我们经常能在各种电视剧中发现,很多的历史上的事情,剧组都会进行最大的程度,去还原这个真实的历史。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有一个大臣,他所在的年代就是宋仁宗时期,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景象。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的文人能将,他们很多都是非常的才华横溢,有着欧阳修、范仲淹等等大

  • 历史上的包青天脸上真有月牙印记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他是文曲星

  • 古代妃子泡温泉时用什么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泡温泉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洗澡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那就是所谓的沐浴文化,许多神话故事中都有沐浴,例如《山海经》记载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以及帝俊沐浴于从渊,还有天女下凡沐浴等故事,正是通过沐浴,孕育了日月星辰和太阳,这就是世界来源的神话传说。神话归神话,我们回到现实中,古代社会没有那些现代设备,人们是怎么

  • 清朝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为何只当了一年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孝淑睿皇后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一位非常好面子的皇帝,好大喜功,那他亲自挑选的儿媳无论是从出身还是从相貌上来看,应该是非常出众才对。然而,事实证明,乾隆却为儿子永琰(嘉庆帝)挑选了一位包衣出身的儿媳,而且只当了一年皇后就死掉了。清朝乾隆三十九年,清宫举办了选秀,一位来自喜塔腊氏家族的女子进入了乾隆的视野,这位女

  • 武则天晚年为何会赦免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

    在历史上,大家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一直都是有褒有贬,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可以在初唐时期以一己之力在位15年,的确让很多男人都不得不佩服她的政治谋略和抱负。有人觉得她自己自立门户做皇帝,完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当然,也有人觉得她其实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唐高宗,不希望李家人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就此

  • 妃子都是怎么解决需求的 古代妃子不被皇上宠爱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妃子

    都说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真有三千佳丽皇帝早被累死了。一般后宫妃子有个十几二十位就已经算多,不过不可能每位妃子都得宠,皇帝也有自己的偏好,那些常年得不到皇帝宠爱的妃子只能默默独守空房,唯一能接触的男人只有太监,那妃子都是如何解决需求的呢?懂点历史的朋友应该会知晓,下面

  • 古代小妾孔雀开屏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雀开屏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小编,这个古代总是有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让人很费解,最近就看到有人说这个古代的小妾好像会一个技能,那就是孔雀开屏了,那么这个孔雀开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小编也不知道,但是可以一起来探究看看了,欢迎一起来分析分析!古代小妾孔雀开屏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正室为了惩罚小妾做出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