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有春平君这个人么?

历史上有春平君这个人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695 更新时间:2024/1/26 10:12:06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一些历史人物虽然出现在史书中,但只是一笔带过,没交代他的出身,更没交代他的结尾,让后人只能猜测。例如,战国时期,赵国的春平君就是这样一位“神秘”人物。

在最近播出的《大秦赋》中,春平君赵佾被认为是赵孝成王的“长子”,赵国未来的“希望”,无奈被赵偃和毛遂设计送往秦国为质,最终和王位无缘。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春平君回到赵国后,竟然和弟媳倡后通奸,还气死了赵悼襄王赵偃。

对于这个剧情,结合历史,笔者先给出四点说明:

第一,春平君在史书中有出现,但没有记载他的名字,所以,他的“赵佾”之名,是杜撰的。

第二,毛遂虽然出名,但在毛遂自荐后就没有戏份了,更没有记载他和赵偃合谋之事,这也是杜撰的。

第三,春平君是赵孝成王长子之事,有待考证,下文会提到对他身份的猜测。

第四,春平君和倡后通奸之事,有出处,但不是正史记载,赵悼襄王更不是被这样气死的。

基于以上四点说明,笔者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春平君。

(一)春平君的来历

“春平君”这三个字,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出现。《战国策·赵策四》记载:

“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

而《史记·赵世家》则记载:

“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

两部史书显然说的是同一个人,然而,一个说是“春平君”,另一个说是“春平侯”,战国时期,“侯”和“君”都是重要的爵位,前者地位要高于后者,如果没有大功,很难被封为“侯”,所以,春平君在赵国应该地位不一般。为了避免混淆,笔者暂且按照《史记》的说法,叫他“春平君”。

(二)春平君和赵王的关系

春平君这个人物出现了,但他到底是谁,什么出身,却没有说明。

《战国策·赵策四》记载:

春平侯者,赵王之所甚爱也,而郎中甚妒之,故相与谋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故谋而入之秦。

意思很明显,春平君很得赵王喜爱,因此受到赵国郎中妒忌,郎中设计让春平君入秦国,然后设法让秦国相邦吕不韦扣留春平君,让他不得返回赵国。

这里,没有说春平君是赵王的什么人,只说他受赵王宠信。有可能是赵王的儿子,也有可能是赵国的宠臣。

(三)春平君是赵王的太子吗?

《史记》中,赵悼襄王赵偃登基后,吕不韦的门客泄钧给吕不韦出了一个主意,让吕不韦放春平君归赵,为秦国谋利。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史记》中,春平君入秦的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而在《战国策》中,春平君入秦的时间是在赵孝成王后期。这就很有争议,因此上文中春平君受赵王宠信,到底是哪个赵王,这个是问题的关键。

考虑到赵悼襄王登基之初,秦赵关系并不和睦,因此,笔者认为,春平君在赵悼襄王二年入秦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若春平君在赵悼襄王二年入秦,吕不韦又在赵悼襄王时期把春平君放回去,前后逻辑不符,因此,笔者断定,春平君入秦的时间,应该是在赵孝成王后期,《战国策》的记载可能更准确些。

从以上结论可知,春平君是赵孝成王宠信之人(儿子或大臣),而且在赵悼襄王时期被吕不韦放回赵国。而《史记年表》则记载,这一年“太子从质秦归”。可以得出,春平君极有可能是赵孝成王时期的太子。

(四)春平君是赵孝成王长子?

根据《战国策》中记载,赵孝成王早期有一位太子,但夭折了,根据年龄推算,夭折的太子应该在十来岁左右,如果春平君也是赵孝成王的太子,那他应该不是长子,而赵偃(赵悼襄王)当时并不是太子,只是因为春平君到秦国为质,被扣留了,所以赵悼襄王才继承了王位。所以,春平君和赵偃应该是兄弟关系,但他们的长幼关系,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通过《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得出结论:

春平君是赵孝成王之子,是赵悼襄王(赵偃)的兄弟,但春平君并非赵孝成王长子,他具体叫啥名字,史书没有记载。

春平君回到赵国后,在赵悼襄王时期,几乎没有春平君的记载。也就是说,春平君归赵后,并没有如吕不韦所愿,而是成为了一位宗室闲人。这很好理解,因为春平君是前太子,早前曾是赵悼襄王的竞争者,他焉能得到赵悼襄王的重用?因此,春平君注定成为历史的过客,史书对他的记载,也就此结束。

有部分文学作品说春平君后来成为赵国丞相,其实,没有史书依据。

然而,近200多年后,春平君这三个字又出现在了另一本传记中,这本书叫《列女传》。春平君是个大男人,怎么会出现在烈女传中呢?因为《烈女传》中有一篇叫《孽嬖传》,其主角就是赵悼襄王的王后倡后。文中记载:

倡后者,邯郸之倡,赵悼襄王之后也……及悼襄王薨,迁立,是为幽闵王。倡后淫佚不正,通于春平君,多受秦赂,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

《列女传》以倡后为反面教材,顺便拉春平君垫背,说春平君和倡后通奸。春平君本来在史书中的记载已经结束,结果又无辜躺枪。

关于《列女传》,笔者需要说一下,《列女传》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的作品,刘向怀才不遇,因此写了许多拍马屁的书籍,《列女传》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女性传记的书籍,这本书名气虽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史书,而是帮统治者和士大夫们禁锢妇女思想的一本书,其中有很多内容,史书中并不可考。因此,春平君私通倡后的事情,可信度极低。

包括《大秦赋》在内,为什么一直有倡后私通春平君的传闻呢?笔者认为,这无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自古以来,史书总喜欢把亡国之罪嫁祸于女子,从商朝的妲己,到西周的褒姒,昏君身边似乎都要有一个祸水的红颜,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倡后既然是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之母,总要给她的“祸水”找一点素材,春平君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正好被刘向用上。

其二,春平君既然早年被赵孝成王立为太子,必然是赵国的希望之星,他虽然没有继位,但他为何没有为赵国尽力呢?关键是,史书中找不到春平君归赵后的记载,因此,后来的“史学家”刘向不如给他加点戏,让他彻底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吧,这样才能解释春平君为何后来没有贡献。

标签: 春平君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让太子结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

    说到古代的皇帝和太子,本来就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而且太子一般都是要继承皇位的,可是为什么皇帝在位期间,不允许太子结党呢?毕竟太子和朝臣打好关系,登基之后也好管理。至于原因的话,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所谓太子结党,是指太子为培养自己的势力,而过早地参与朝廷权力争夺引起政局动荡,在古代被称为&l

  • 盗墓十大忌讳盘点 盗墓最忌讳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盗墓

    说到盗墓,想必大家应该都会第一个想到的盗墓笔记吧?不过从古到今,盗墓这个行为可以说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的人呢盗墓为了钱财,有的人盗墓是为了探索。但是盗墓也是有忌讳的东西,那么盗墓十大忌讳都有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就是盗墓者在准备进入墓室之前需要先点香,假如点三次点不着或者说老是

  • 牵羊礼什么意思 牵羊礼有多大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牵羊礼

    说起靖康之耻,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多少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说道这,那么肯定听说过“牵羊礼”。据说北宋的皇室被金人掠走到金超京城上京之后,金人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金太宗先是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命人强行脱掉两人身上的衣服。废了两帝后,金太宗命令两人以及后妃、宗室、

  • 古代皇帝行房能叫吗 妃子侍寝能叫出声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行房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们都直到,妃子们给皇帝繁衍后代的时候,造人的时候被称之为侍寝。在古代,侍寝是有着非常严肃繁杂的流程的。首先就是皇帝要先选择妃子,由于太多,往往是很难选择的。在我国清代时期,经常会采取“翻牌”的形式来决定。敬事房太监每天晚膳时便拿着刻有嫔妃名字的绿牌跪呈,皇帝

  • 古代是如何“纳税”的?“税”是从何而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纳税

    说起税这个东西,起源其实非常早,并不是封建社会才有的。原始社会的人们是不交税的,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但随着人口的增长,族群的扩张,大的族群为了争抢地盘和资源经常会发生矛盾,最后更是演变成战争。为了应对战争,有一些人会成为战士一样的存在,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自己的部落,抢夺别人的部落,但是他们这些人

  • 古代皇帝用膳标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用膳

    古代皇帝用膳标准介绍:皇帝吃剩下的饭菜都怎么处理呢?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皇帝的一些待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好了,不仅是一国之主,不管是穿的,用的还是吃的,都是最好的。那么话说回来了,古代皇帝一般吃完剩下的饭菜都会怎么处理呢?难道都扔掉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大多数皇帝还是比较注重

  • 为何元朝皇帝陵寝从未被发现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朝

    蒙古学习汉人的文化和制度,奇怪的是,元朝皇帝不想学习汉朝皇帝的葬礼制度,至今没有发现元朝皇帝的陵墓。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通常有陵墓,只有元朝皇帝没有留下陵墓。这是永恒的谜。明代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死亡,用拉木两片,凿子中,类型的人形大小是棺材,放置遗体中。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

  • 格萨尔王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格萨尔王

    在《昆仑神宫》的故事中,有涉及到格萨尔王传说。可能很多朋友都是在这里第一次听说格萨尔王,那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呢?传说中,格萨尔王实现了部落的统一,他戎马一生,除暴安良,完成了大一统局面,也稳定了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在后世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下格萨尔王,看看他是否真实存在,

  • 吕蒙突然暴毙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蒙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都督吕蒙白衣渡江,不但夺得荆州,还擒杀了关羽,而这些在正史上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并非罗贯中虚构,吕蒙这一手白衣渡江也成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绝唱!演义中说吕蒙在庆功宴上被关羽鬼魂上身,最终七窍流血而死,这显然是不可信的!但在正史上,吕蒙偏偏也是在白衣渡江之后,就突然暴毙,这又是为何?

  • 古代押运女囚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

    流放一词最初是来自于《抱朴子·臣节》中的记载:"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流放”这种刑罚方式虽然出现很早,但是早期没有一个固定的执行形式或施行规则,直到秦朝才正式被纳入法条,走向制度化,成为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刑罚手段。罪犯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