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才子金圣叹为什么会被斩首?

一代才子金圣叹为什么会被斩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65 更新时间:2024/1/4 9:44:49

一代才子金圣叹为什么会被斩首?这是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用文笔去抗争现实,但终究还是败下阵来,最后只能落得个被斩首的结局。

风流才子

金圣叹出生于明万历年间,幼时家境贫困,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还喜欢读佛经和跟僧侣结交。因此他也学到了佛家那种自由自在、随性而为的生活方式,且深受影响。

他很擅长扶乩,就类似于我们民间说的鬼神附身问灵。而且他从二十岁就开始,还自称收了多名冥界女弟子。许多名人世家都曾请他到家中扶乩,每次所写的文章都能说中主家的心事。

清初诗坛的盟主钱谦益曾说金圣叹好似能神灵附身一般,后来他在这个领域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可是他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总是写一些荒诞的文章,因此被考官取消考试资格。

三番两次之后,金圣叹觉得要开始认真了,于是给自己改名金人瑞去参加科考,这一次他很正经的答题,最后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过他无心官场仕途,每天都以评注经典为乐。

金圣叹平日里心性高傲,时常以才子自居,不过他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仗着自己的才学总是讥笑其他秀才,从而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佛学影响到他对自由的渴望,因此他也成为当下最特别的那一个。

金圣叹最喜欢的书是《水浒传》,最喜欢人是孔子的门生曾点,因为他欣赏曾点那种无意仕途而向往自由的放浪不羁,事实上他的一生也如曾点这般的骜不驯。

他生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所以经常将《水浒传》的情节套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对那种官逼民反的主张非常赞同,同情被欺压的百姓和良民,而他一生主要的成就就是评注《水浒传》。

文学成就

对文学作品的著评是金圣叹主要成就之一,他是个非常矛盾的人。在看待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多数都夹杂着主观的思想,使得客观性就降低的。

在评论《水浒传》的时候,他一方面觉得梁山好汉的行为是犯上作乱,是不值得提倡的;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能理解民间疾苦之下那种不得已的苦衷。

他痛恨书中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往往将里面人物的作为影射到现实生活中去讨论政事,对腐败朝廷多加苛责。不过对他对很多人物的点评是非常到位的。

除此之外,金圣叹对《西厢记》也自己的看法,他崇尚儒家的孝悌道德规范,但又觉得这种封建礼教太过于害人,其赞同崔莺莺和张生那种敢于突破礼教束缚的行为。

金圣叹对两部作品的喜爱,更多的是因为里面的人都是“叛逆”的,而他自己也是如此,甚至向往那样的生活,所以便从人物经历与个性当中找到了共鸣。

虽然他对文学评论方面存在矛盾性,但其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非常精彩的。他认为书中人物极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像李逵鲁智深生活方式前后矛盾,从爱喝酒到不喝酒,从朴实到奸诈等。

而且金圣叹还对《水浒传》原著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他砍去了头尾,还伪造了施耐庵的序言,造就了今天的这套版本。

他还觉得《西厢记》后部分并非王实甫所写,是别人的恶意篡改,所以应该以《惊梦》来收尾。

除了名著以外,金圣叹也曾点评过八股文。其他人对小说名著的点评都是在精妙之处画个圈,然后再写上简单的评语。但他不是这样,他直接会写出一大段,犹如经文一样密集的评语,有时候还会修改原文。

他这样做其实并非想要去了解先人著书的意思,而是想通过这个方式与后人进行沟通,因为他使得民间小说读本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金圣叹也是我国白话文的先驱者之一,就连顺治帝都称赞过他为古文高手,让大家不要用八股文的规范去衡量他。金圣叹知道顺治帝的夸赞之后感动得声泪俱下,面向北方叩首言谢。

被处极刑

顺治十八年,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因为亏空了漕粮,所以肆意地去向百姓追收欠税,有些交不上的就被他派人鞭打,一时间造成民怨四起。

当时恰逢顺治帝驾崩,以金圣叹为首的一百多位学子聚集在孔庙那里,借着悼念皇帝的机会发泄对任维初的不满。他们一起书写状纸呈给江苏巡抚朱国治,让他严惩任维初。

然而没想到他们两官官相护,朱国治不但没有惩罚任维初,还将金圣叹等人给逮捕起来,这就是清朝有名的“哭庙案”。

金圣叹被抓之后不屈不挠,连呼喊先帝的名讳而被掌掴20下,最后朱国治将金圣叹作为首犯入刑,并说他扰乱人心,置国法于不顾。将金圣叹和其他十八名才子全部判处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金圣叹被押到一块阴森森的空地上,这里空间不大,但显示出无尽的肃穆和凄凉。这里就是苏州的法场,四周摆满了刀剑,给人一种极强的威慑力。

金圣叹戴着枷锁从囚车上被押到法场的中间,此时刽子手拿着大砍刀纹丝不动地站在斩首台上,让人不寒而栗。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看着即将要被斩首的父亲悲痛欲绝。

金圣叹内心难过但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害怕,他轻松地跟儿子说:“不要哭,爹给你们出个对联,莲子心中苦,你们对一下”。此时两个儿子已经哭得肝肠寸断,根本无暇顾及什么下联。

他叹了一口气说:“既然如此,我给你们说出下联吧,梨儿腹中酸”。此下联一出,让在场的听者无不伤心落泪。

这副对联将两个儿子的小名包含其中,同时还有谐音。莲同“怜”、梨同“离”,表达了他既怜惜儿子的处境,同时又对即将的离别心酸难忍。

随后一代文坛大才在这副千古绝唱般的对联中陨落了,这场冤案也让世间少了一位才子,实在是可惜。

标签: 金圣叹

更多文章

  • 观音菩萨到底属于佛教还是道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中国著名度和熟悉度最高的神之一,信奉佛教的也基本会拜菩萨,不过关于观音菩萨的出身和来历在道家和佛教以及民间有不同的说法。在《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起到了链接道家与佛教的中间人,不管是道家也好还是佛教也罢,都与观音菩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慈航道人,昆仑十二仙之一,修行于普陀山落伽洞,无徒弟

  • 古代青楼女子如何避孕 青楼女子为何从良后终生不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青楼女子

    如今避孕方式用的最多的就是避孕药和避孕套,然而在现代的避孕药具出现之前,作为接触最多男性的青楼女儿而言她们是如何采用避孕方式的呢?她们采取什么样的避孕措施才能不会意外有身孕呢? 有说将麝香放入妓女肚脐可避孕,如堪称中国“红颜祸水”之最的赵飞燕和赵合德姊妹就采取这样的措施。赵

  • 古代青楼为什么养一群壮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青楼

    青楼是古代商业中最赚钱的一个,所以很多方面都有很多防范,越是最混乱的地方越是需要治安,越是最不守规矩就越是应该好好管理,所以古代青楼算是当时古代中最有商业化的一个商机,所以青楼里不仅有非常多好看的女子并且还会养一群状态,然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揭秘了,为什么古代青楼要保养壮汉。 第一点

  • 杨贵妃身高体重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贵妃

    杨玉环是四大美女中的羞花,据说在杨贵妃醉酒的时候,她在御花园一边赏花一边跳舞,结果就在她翩翩起舞的时候周围盛开的花朵纷纷收拢了起来,这件事后,杨贵妃的美貌就在民间越传越开,很多文人雅士都用诗词来称赞杨贵妃的美貌。 因为唐朝一直都以胖为美,所以很多人都猜测,四大美女的杨玉环体型很胖,成语中的环肥燕瘦

  • 古代如果有妃子出轨皇帝会用什么方法来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出轨

    皇帝高高在上,往往拥有数以千计的妃子。虽然宫禁森严,但很多时候,皇帝根本避免不了皇妃出轨。面对出轨的皇妃,历史上的皇帝们往往会用四种方法来应对。 第一种:秘密处死 皇后、皇妃出轨,对于皇帝的名声和威信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皇帝在处置这些皇妃时,往往会先打入冷宫,然而秘密将其处死。北魏孝文帝的

  • 历史都有哪些皇太后“红杏出墙”?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太后

    皇后皇太后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基本需要。但因这些人的地位特殊,于是作为人的一些需要在她的身上发生,也就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幕”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为“天下第一人”,若为皇太后即为“天下第一人”的母亲。在人们的印象中,封建时

  • 古代太监娶妻之后会对妻子做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监

    古代太监娶到媳妇后,会怎么样对她们,没有女人能接受得了,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出自于欧阳修的《五代史宦官传序》,其意是指的是宦官祸乱国家,比女色还要厉害,妇人仅仅是以美色诱惑君王,而宦官的危害不止一处。这说明古代有因为宦官造成国家祸乱的事情,他们的危害性比美

  • 古代皇帝饮食有什么规矩 和平民百姓食物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帝

    《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在中国历史早期便被迫与国家政治相连。《周礼》中关于不同阶级饮食礼仪上的规定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无数历史名人的命运亦随着饮食起起落落:商代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靠

  • 曹操长在洛阳死在洛阳,为何最后却葬在了安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

    公元219年,垂暮之年的曹操回到荒废的帝都洛阳,下令重建北部尉廨、兴修建始殿,曹操回洛阳,不只是对自己仕途起点的回顾和对洛阳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在为一个新的洛阳和一个新王朝奠基,而修建部尉廨、建始殿的地方就是现在洛阳东部,汉魏洛阳城故址金村附近。次年年初,曹操在洛阳过世。然而曹操却没有葬在这个对他有

  •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口含七粒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

    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物时,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