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帝王为何会经常大赦天下 对所有罪犯实行大赦吗

古代帝王为何会经常大赦天下 对所有罪犯实行大赦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828 更新时间:2024/1/1 14:50:02

在古代,作为一朝天子的皇帝常常会在重要的日子等大赦天下,那么,皇上大赦天下是不是因为心情好呢?尽管古代大赦频繁,但是不是对所有罪犯实行大赦呢?

中国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或者遭遇大天灾情况下,常颁布赦令。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这种行为叫大赦天下。《史记·孝武本纪》载:“大赦天下,置寿宫神君。神君最贵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属,皆从之。”

大赦是赦免的一种,它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某一范围内的罪犯一律予以赦免的制度。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使犯罪也归于消灭。经过大赦之人,其刑事责任完全归于消灭。尚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经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归于无效。

“天下大赦”的引申含义,就是既往不咎,不再追究过去的问题,给予新机会重新开始的意思。

根据史料记载,秦代以前并没有发生过皇帝大赦天下的事情。大赦这个风气是从汉朝开始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更不得了,天下大赦的频率相当之高,大概平均18个月,皇帝就要来一次大赦天下。所以,唐朝的徒刑,规定最高只有3年,也有道理,平均18个月就会有一次大赦,判罪犯坐三年牢,实际上没有意义的。由于唐宋时代都是一年半左右就大赦一次,所以唐宋囚犯坐牢很少有能坐满两年的。

《旧唐书·中宗睿宗》:“甲子,立妃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内外官陪位者赐勋一转,大酺三日。”

《旧唐书·代宗纪》:“近代可大赦天下,见禁囚徒,罪无轻重,一切释放。”

《新唐书·中宗八女传》:“公主满孺月,帝后复幸第,大赦天下。”

到了元代,大赦的频率就有所下降,大概就是平均二三年来一次,还是比较频繁的。到了明朝就大幅度降下来了,大约是平均5年多才来一次大赦,然后到了清朝,大赦就越来越少,平均14年多才会大赦一次。而且清朝一般采取的大赦是打了折扣的,不是把罪犯的罪行全部赦免,而是给予普遍的减刑。

表面上看,中国皇帝动不动就大赦天下,玩弄法律与手掌之中。但他们实际上也是按照规矩来的,有着明确的现实目的和意图,并不是完全拍脑袋胡来的(虽然偶尔也会莫名其妙地赦一下天下)。从皇帝大赦天下的分布看,一般而言,在皇帝觉得自己的统治不太稳定时,赦天下的频率最多。比如,汉高祖在位12年,就大赦天下9次;汉元帝在位15年,搞了10次;汉哀帝在位6年,搞了4次;而汉平帝在位只有5年,也搞了4次。东汉灵帝在位22年,搞了20次;汉献帝的哥哥刘辩在位仅仅半年,搞了2次。相反,文帝在位23年,也就大赦天下4次;景帝在位16年,也才搞了6次。汉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在位18年搞了3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皇权稳定系数和大赦天下的频率是成反比的。

尽管古代大赦频繁,但是不是对所有罪犯实行大赦呢?显然不是,古代真正实行大赦的对象往往是多为对统治秩序危害不大的犯罪,而对被认为直接触犯纲常的“十恶”大罪,明确规定不得赦免的,也叫“十恶不赦”,最多只能减等处刑。

据《隋书·刑法志》记载:“﹝开皇元年﹞更定《新律》……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者不赦。”

《水浒传》里的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后来要被刺配江州,父亲宋太公对他说,你现在到江洲去,不要去做强盗,一年半载等到皇恩大赦下来,依旧回来父子团聚。宋太公何出此?原因就是儿子宋江杀阎婆惜不属“十恶不赦”的对象,而上山做强盗搞谋反就属“十恶不赦”。

除了上述“十恶不赦”外,还有一种罪过也一直不在赦免之列,这种罪行就是贪污受贿。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下诏大赦最频繁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时,国力强盛,四夷臣服,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唐太宗下诏大赦天下,规定不论罪恶轻重,包括死罪在内,都予赦免。但赦令中却特别申明:官吏枉法受财(受贿贪污)罪犯不在赦免之列。

唐玄宗以后、唐肃宗唐文宗唐宣宗唐懿宗乃至唐僖宗等6位皇帝都曾搞过大赦,但在赦令中,都强调“官吏犯赃枉法者”不在赦免之列。

宋王朝也规定“官吏贪赃枉法,为不赦之罪”。宋太祖曾两次下诏大赦天下,但都规定:“官吏受赃者不赦。”不仅如此,还将赃官定为与“十恶杀人者”同罪。

与宋朝同时存在的金王朝,世宗(完颜雍,公元1123─1189年在位)也曾对兴廉惩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派大臣查访外,还颁布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吏犯赃罪,虽令赦不叙。”

明朝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恒串通中央六部及府、州、县的一些官员作弊,侵吞官粮2400万石,全国各地卷入此案官吏多达数万人。案发之后,朱元璋大为震怒,将涉及案件的数万之众全部处死,并昭告天下:“朕召有司除奸,顾复生奸扰吾民,今后有如此者,遇赦不宥。”明朝后来干脆规定,对官吏犯罪,如果有说情的,对其“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可谓极为严厉。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子为何婚假年龄特别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

    如今各国对于男女婚假都有法律规定的最低年龄,只有到了成年,结婚生子才适合。那么,古代女子还没有发育“完全”,为啥十三四岁就出嫁?说了你可能不信。人的身体构造服从自然界动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但是最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与普通动物的区别是,人类的神经控制能

  • 古代判死刑并不容易 断头饭大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

    看古装剧时,总是难免会有很多犯人被斩首的桥段,不过一般镜头总是较为温和地表现行刑的场景。其实在古代,被判死刑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并不是动辄就要砍头那么简单。古人信奉神明,对人的生命更是十分宝贵,所以即使有各种刑罚,也不会轻易地降下死罪。死刑在古代有着极为严格的考量标准,而且判死刑的权利只有中央的中枢

  • 唐朝建立后李渊为什么要杀掉功臣刘文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李渊,刘文静

    开国功臣,听起来的确是风光无限,可以光宗耀祖的那种,但是同时也意味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有些皇帝很可能会一声令下,就把那些功臣都给斩杀殆尽了,毕竟皇帝是可以共患难的,但是享福就很难了,伴君如伴虎。不过,唐朝建立之后,开国皇帝李渊,谁都没有杀,就只是杀掉了宰相刘文静,这是为什么?1.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

  • 吕布谋士陈宫被俘之后为什么求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宫

    陈宫,是东汉末期的一名谋士,还是吕布手下的首席谋士,也是一名将领,可谓是足智多谋。不过,我们都知道,最终吕布被曹操俘获杀掉,而陈宫,曹操其实一点也不想杀他,毕竟陈宫才能出众,曹操爱才之心太强烈,自然不愿意陈宫死。只是,陈宫本人却只是一心求死,一点也没有想要活下来的意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陈宫被曹

  • 古代为什么要把犯人送到边疆而不是关进监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

    历史上,几乎各朝各代都会把部分罪犯送到边疆,而不是就近的监狱,这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送到边疆几乎等于是判了他们死刑,甚至有很多犯人还没到边疆就已经去世了,不过把他们送去的目的还是当苦力,为了修建边疆的防线,所以必须派很多人力过去。所以对于很多犯人来说,去边疆还不如直接给个痛快,当然你肯定是没得选,如果

  • 光绪帝的年号为什么没有避讳"道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光绪帝

    我们都知道,古代一直都有一个“避讳”的说法,后辈人是不能使用先人使用过的名字里面的字的,这也就造成很多古书里面出现一些让很多人有的时候不太能看的明白的名字。因为避讳,所以古人经常会改动一些字。但是清朝时期,光绪皇帝的年号光绪,为什么没有避讳道光皇帝的道光?年号需要避讳吗?1.

  • 汉成帝刘骜怎么死的?汉成帝刘骜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成帝

    汉成帝刘骜的梦想大概就是玩遍天下美女,对于刘骜好色的事迹,史书上说的可是非常香艳,比如说班婕妤、赵飞燕、赵合德……反正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大明星美女。据说刘骜最后就是在美人怀里挂掉的,因为服用春药过多,导致脱精而死。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刘骜生活荒淫,先是专宠少年结发妻子

  • 东汉的宗庙是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

    说到东汉和西汉其实也还是很纠结的,当然了这些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了,比较都是历史了,话说其实在东汉的一些宗庙会不会贡献西汉皇帝们的牌位呢?其实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值得讨论的,下面我们不妨就这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首先回答问题,东汉的宗庙是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那么为什么会供奉呢?

  • 甲骨文的历史知识科普 甲骨文上面一般记录了哪些历史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甲骨文

    说到惊世骇俗的事情其实也真的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说这些为人知道的事情,我们说一些上古时期的事情,话说其实在甲骨文上好像也有一些非常惊世骇俗的事情,而且竟然是有记载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分析看看吧!阉割记录左传有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一般来说,上古时代有五种主

  • 历史上真的有展昭吗?包拯死后展昭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展昭

    “展昭”,这一定是一个很多人都极其偏爱而又崇拜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展昭武艺高强又帅得不行,跟随包拯为民除害,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不过,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就连包拯的好友公孙策都是虚构的,那么展昭又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而在包拯死后,这位“御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