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员是如何参加早朝的 如果迟到或缺勤受什么惩罚

古代官员是如何参加早朝的 如果迟到或缺勤受什么惩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89 更新时间:2024/4/12 6:51:31

我们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除非特殊情况之外,不然皇帝每天都是要上早朝的,和文武百官商议重要的政事,这形式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开会,而文武百官们又是如何来开早朝的呢,如果迟到或者缺席将怎么办呢?

鸡鸣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借光行路

上朝规矩,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椅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又因随从不得跟入的缘故,没人给你举灯照明。说是黎明开会,但若是把从宫门步行到朝殿(开会的大殿)这段距离算上,加上御史整队、等候传呼,得提前一些时间抵达。明高《早至阙下候朝》诗云:“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所述便是常参官提前到达的情景。适值黎明前的黑暗,进宫之后,叫人如何择路而行?据《天咫偶闻》记载,明代紫禁城皆有路灯照明,天启时太监魏忠贤当权,才下令尽废路灯,方便夤夜出入。其后,该制度又为清朝继承,紫禁城内,除朝房及各门外,绝无灯火,理由为消弭火患。结果便是百官“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想象其万一相撞或“追尾”之情景,唯有《三岔口》可比。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如按现在的制度,当视为工伤死亡,应予抚恤。

当然,这种上班时的牺牲绝不会发生在王公大臣身上。清制,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隆宗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还有,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为他们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因而也特许给灯。上述这些灯火,就是广大“无光”上班族防备工伤的借光之源。大体办法,各自赶早,如等早班车似的站在东华门外,远远看见有灯过来,便蜂拥而上,亦步亦趋。没赶上这趟的,只好再翘首以盼下一个“有光”上班族到来。

站队有学问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官员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的机关会议,出席者应坐的位次,照例都由会务组使用“名牌”标示,对名入座,不会搞错,古人没发明这个办法,所以“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老蔡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官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迟到要受罚

古代官员如果上朝迟到,会受到什么样的处分呢?留下很多传世之作的赵孟頫,曾因上班迟到被打板子。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每天都有数次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

爱好书画的读者大多知道赵孟頫,此人就因为上班迟到,被打过屁股。时为元世祖至元后期,他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放在现在就是正司级干部。当时任丞相的桑哥抓考勤很严,规定上班钟声响过,官员都须到省,有后至者就打屁股,由断事官(即札鲁忽赤,掌刑狱)执法。某日,赵孟頫迟到,没想到当真被不讲情面的断事官打了屁股。出身赵宋皇室的他还从未受过这等委屈,旋捂臀忍痛,去找副丞相叶李哭诉,说是“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想到赵郎中正受皇上宠信,桑哥颇悔,马上去慰问,并送其回家养伤。其后,尚书省的处分办法改为曹史以下迟到缺勤者打屁股。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的存在”刀下留人“吗 清朝皇帝为何屡屡赦免死刑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一幕:在等待午时三刻被行刑的犯人突然在最后一刻,有人骑着快马举着圣旨大声喊着“刀下留人”冲入刑场,然后带走囚犯。一条人命就这样保住了。在这种惊险时刻被救看得观众是惊心动魄,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刀下留人”的情况吗?在古代有

  • 杨玉环为什么没生孩子 杨贵妃不能生育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玉环

    杨玉环为什么没生孩子:杨贵妃不能生育的原因唐玄宗几乎夜夜独宠杨贵妃,为何杨贵妃没有生孩子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的最宠爱的妃子,凭借举世无双的美貌和丰满的身材,得以独宠后宫。李隆基几乎夜夜都临幸杨贵妃,但为何她没有为李隆基生下任何子嗣呢?“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

  • 皇帝选妃子的全过程 古代选妃子最苛刻的条件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选妃

    皇帝选妃子的全过程:古代选妃子最苛刻的条件是哪个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后宫除了虐心宫斗还有皇帝和妃嫔的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如唐明皇和杨贵妃、汉武帝和卫子夫等。殊不知,皇帝选妃的过程会这么的苛 刻,入选女子不仅要出身名门,重要的是脸上没有麻子,不能有口臭,不能有鼻炎,没有腋臭,没有痔疮,没有脚气,没有任

  • 蒋介石为何杀害唐绍仪?唐绍仪被谁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蒋介石,唐绍仪

    1938年9月30日上午,曾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被人砍杀于位于上海法租界的住宅里面。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凶手是谁?众说纷纭。事后正面,刺杀唐绍仪是不是别人,而是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手下的特务赵理君。而对这件事知根知底的军统骨干沈醉更是进一步认为,刺唐是军统奉蒋介石之命行事,实属&ldqu

  • 鲁迅为什么讨厌林徽因?林徽因为什么会被鲁迅讨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鲁迅,林徽因

    在鲁迅面前的苏雪林一直是以“学生”自居的,足可见其对鲁迅先生是敬重的。她还曾在在《国闻周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对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中国著名建筑师,为中国古代

  • 鲁迅是怎么死的?导致鲁迅去世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鲁迅

    十几年前,周海婴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对鲁迅的死因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迄今为止仍未平息,而且已被列为“鲁迅生平疑案”之一。这里只就其中所涉及的一个环节稍作梳理。说来并无新鲜材料,均见载于《鲁迅全集》。然《全集》虽非稀见,有些发议论、抒感慨的人却好像不大查阅。鲁

  • 清朝后期东太后慈安太后怎么死的?慈安太后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慈安太后

    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之女。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十二日。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初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钦显皇后

  • 滴血认亲是真的吗?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滴血认亲

    电视上常看到滴血认亲,九品芝麻官里星爷用一场滴血认亲判定那个坏蛋是说谎哒。还有以前看到的滴骨认亲,把血液滴入埋骨来判定死人是不是自己的亲人有科学依据吗?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滴骨法,另一种叫合血法。滴骨法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实例记载,是指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

  • 孔子办学经费是从哪来?孔子办学为何不差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

    都知道孔子是民间教育的鼻祖,好多人都想孔子的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众所周知,孔子的家境也不富裕,父亲去世的早,而且孔子的母亲又是父亲的小老婆,如此,孔子的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孔子办学其一,官员赞助的。孔子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孔子靠着自己的辛苦付出,学习很勤奋,因此孔子的名气很大,至少在鲁国国都曲阜

  • 皖南事变杀害项英的真正凶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皖南事变,项英

    77年前的今天,皖南事变后,项英、周子昆等率军部10余人隐蔽于附近山区,3月14日凌晨在泾县蜜蜂洞被叛徒刘厚总杀害。项英项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历任平汉铁路总工会总干事、湖北省工团联合会组织主任、中共中央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