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伊战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两伊战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53 更新时间:2023/12/15 22:02:32

两伊战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直以来,两伊战争的原因是后来历代历史学家关心的话题,两伊战争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的宗教矛盾,也包括他们的边境纠纷,但是在所有的两伊战争的原因中最为重要的还是两个缺水的国家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两伊战争图片

伊拉克伊朗同属于中东地区,两个国家被一条拉伯河隔开,而且阿拉伯河里的水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所以1980年的天,伊朗主动发起了两伊战争,企图自己控制阿拉伯河的上游地区。

除了控制阿拉伯河、独占水资源外两个国家的宗教矛盾也非突出,因为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兰教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不过伊朗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中占绝大多数却是逊尼派,两个国家的不同宗教之间一直以来就互相怨恨仇视,而且伊拉克还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历史上伊拉克是什叶派的发源地,现在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对于逊尼派掌握伊拉克大权这样的现状不满意,所以他们主动挑起战争。

其实除了宗教矛盾和水资源之外,两个国家的边境冲突不断,边境纠纷一定程度上也埋下了两伊战争的种子,两伊边界长达1200多公里领土,边境争端是两个国家由来已久的问题,而且只要解决了领土争端那么阿拉伯河资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综合多方面的考虑,两个国家都有意发动战争。

两伊战争中国武器的联系

在1980爆发的两伊战争中,伊朗与伊拉克都向中方购买过大量的武器。由于两伊军事武器方面的工业较为薄弱,所以在战争期间,不得不从外国购买武器。而中国的武器价格低,又便于操作,所以受到了两个国家的欢迎。那么两伊战争中国武器有什么关联呢?

两伊战争图片

由于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得中方的武器能有地方输出。在这次战争中,伊朗从中国购买了一批歼击机,但是伊朗对中国的售后培训方面不满,所以在战后就将这一批武器转卖了。

另外两伊也从中国购买了坦克,最先购买中国坦克的是伊拉克。当时的伊拉克经济条件良好,所以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先进的、性能更好的武器用于战争,但是从维修操作方面来看,伊拉克无法更好的使用这些设备,而中国的坦克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这符合伊拉克的购买需求。于是伊拉克选择购买中国研制的坦克。

伊拉克买中国坦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坦克是仿制苏联的,在使用上能与从苏联购买的设备连接上,所以购买了大量的中国式坦克。同时在战争中,伊朗缴获了伊拉克少量的坦克,他们发现这些坦克也符合伊朗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所以伊朗也从中方购买了一批中国的坦克。

在两伊战争期间,中国还卖了一批导弹给伊朗,虽然这种武器的性能落后、体积大,但是对于伊朗来说,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武器,可以用来封锁海峡。就伊拉克来说,他们有更为先进的、适用的导弹武器,所以并未向中方购买。两伊战争中国武器的联系也由此而来。

两伊战争有什么深刻影响

两伊战争是上个世纪末期世界上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一直以来两伊战争的影响都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其实两伊战争的影响非常深远,这场20世纪最大的消耗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后中东地区的格局,改变了国际关系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俄罗斯美国对于这个地方的态度,使得中东地区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两伊战争图片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零十一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两伊战争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两伊战争使得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了50年左右,这场战争之前两个国家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而战争直接导致两个国家经济急速下滑,甚至变成了世界上有名的穷国,石油出口量还不到战前的一半。两伊战争的影响还体现在人数的伤亡上,两个国家一共付出了伤亡270万人的代价,2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的死亡人数,占伊朗伊拉克两个国家总人数的百分之四点五,伤亡人数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其他国家支援队和中东其他陆上邻国的。其实两伊战争也带给了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两伊战争之后伊拉克和伊朗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甚至伊朗还遭受了国际舆论的谴责和联合国的公开批评,使得两个国家的外交事业一落千丈,伊朗和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

标签: 两伊战争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伊战争是什么原因

更多文章

  • 孙承宗墓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承宗,介绍,孙承宗,介绍,明末,杰出,军事,战略家,没有

    孙承宗墓介绍孙承宗是明末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没有孙承宗在明朝末年的努力,明朝的灭亡时间可能会更早一些。在当时即使孙承宗几次力挽狂澜,想要挽救明朝江山的颓势,但是无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仅仅靠孙承宗,亦或者是袁承焕等几个明朝末年有名的将领,都是不足够改变当时的局面的,所以说清朝代替清朝是迟早的事情。孙承

  • 秦朝赵高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赵高究,竟是,秦朝,赵高究,竟是,赵高,提起,这个,名

    秦朝赵高究竟是谁赵高,提起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他的指鹿为马遗臭万年,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那么,赵高到底是谁呢?《楚汉传奇》赵高剧照有一种说法是,赵高本为赵国人,一家其乐融融,可是秦朝当时国力强盛,欲一统六国,于是派兵攻打赵高。当时领兵的杀神白起,赵国败于长平之战后,白

  • 歌颂勾践的诗词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歌颂,勾践,诗词,介绍,歌颂,勾践,诗词,介绍,由于,故事

    歌颂勾践的诗词介绍由于勾践的故事太激励人心,由曲折离奇,在后人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许多文人墨客都爱写诗词写古人,对勾践的诗词也不少。勾践画像比较出名的有诗人李白写的以景写史的诗词。李白在游历曾经的越故地时候写的一首越中览古,主要是用想象去描写古时越王灭吴凯旋胜利后的得意繁盛之景和现在随着岁月变

  • 吴王李恪和房遗爱的谋反是否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吴王,李恪,房遗,爱的,谋反,是否,有关系,吴王,李恪,唐太

    吴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他的身份一个是非常显赫的,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因为被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认为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被处死。 但是历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所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及对了解一下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

  • 薛宝钗的哥哥薛蟠是不是一个同性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薛宝钗,宝钗,哥哥,薛蟠,是不是,一个,同性恋,薛蟠,湘莲

    薛蟠和柳湘莲都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曹雪芹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大相径庭。薛蟠和柳湘莲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薛蟠是家世优渥的公子哥,自小虽然父亲去世,但母亲薛姨娘对这个幼子极尽宠爱,要星星不给月亮,即使杀了人,薛姨娘虽然口中埋怨,但仍为他四处奔波。这也养成了他嚣张跋扈、仗势欺人的性格。而柳

  • 历史上连朱温都不敢亵渎的女神到底是哪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连朱,不敢,亵渎,女神,到底,哪位,朱温,流氓,完全

    说朱温是流氓,这完全是从人性的角度上去理解的。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朝的开国皇帝,朱温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我们且不论他在历史中的功过是非,也不探讨他的手腕与心机,单说生活上的朱温,说说朱温和女人的那些事儿。中国古代的荒淫帝王,可谓不胜枚举,但无论怎样排序,朱温都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和集大成者。我们只要看

  • 薛宝钗的金锁是怎么来的 薛宝钗母亲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薛宝钗,宝钗,金锁,怎么,母亲,薛宝钗,宝钗,红楼梦,是个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个非常聪慧的女子,她的心中有着自己目标和想法,最后嫁给贾宝玉很难说不是薛宝钗自己心甘情愿的,在之前宝钗和宝玉就被称为是金玉良缘,这其中还有着一个典故,也就是薛宝钗的金锁。薛宝钗的金锁是她身上唯一的一件首饰,之前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从各个方面讲述薛宝钗是个简朴的人,不管是屋子里的摆

  • 古代帝王的跨国恋:李隆基居然还有白人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帝王,跨国,李隆基,隆基,居然,还有,白人,妃子,唐玄

    唐玄宗李隆基以其风流而着称,他除了杨贵妃外还有过洋贵妃。这个洋贵妃就是一位来自中亚的胡旋女,着名的文史专家《文物》杂志总编辑葛承雍先生就曾提起过。而关于唐玄宗记录在案的后宫嫔妃大约有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武惠妃、柳婕妤等二十人,还有一些嫔妃的档案因为各种遗失,没有记录在案。不过在其他史书中

  • 薛宝钗的病是什么 薛宝钗真的是怀孕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薛宝钗,宝钗,是什么,真的,怀孕,红楼梦,大家,知道,林妹妹

    在《红楼梦》中,大家都知道,林妹妹自小就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所以总是说林妹妹多么柔弱。但是大家也都忽略了另一个人,其实薛宝钗也是有病的,只不过薛宝钗的病暂时压制住了,并不是特别的严重,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薛宝钗的病呢?薛宝钗的病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在文中已经将薛宝钗的病交代的很清楚了,薛宝钗自己也说了,

  • 紫鹃是谁的丫鬟 林黛玉死后紫鹃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紫鹃,谁的,丫鬟,林黛玉,死后,结局,如何,有人,居然,问紫

    有人居然问紫鹃是谁的丫鬟这个问题,很好奇你有没有看过《红楼梦》,其实看过《红楼梦》的大家想必都知道紫鹃是谁的丫鬟。没错就是那个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丫鬟。其实林黛玉并不把紫鹃当做丫鬟看待,而是当做自己的妹妹的。林黛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还是绛珠仙草的转世。值得一说的是林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