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冉闵简介 冉闵杀尽胡人是否为真他杀了多少胡人

冉闵简介 冉闵杀尽胡人是否为真他杀了多少胡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6 更新时间:2023/12/26 15:47:15

冉闵出现在人们的眼中是因为他的一篇《杀胡令》,文中提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描写的大量胡人屠杀、吃人的行径让人感到震惊,但这篇檄文乃是伪作,一时间冉闵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个生活在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历史人物,以他短短三十年的生命,却如流星般闪耀十六国史的夜空。在中国历史上,冉闵同样也是个饱受争议的人,向来就引起历史爱好者之间对立的争论,一边是赞美、歌颂,一边是唾骂、疑惑,到底冉闵是个什么样的人?

冉闵(?——352年),亦作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冉闵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冉闵的父亲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

冉闵的身世之谜

给历史留下诸多疑惑的冉闵,他的身世也是个谜团,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有人说冉闵的祖先是孔子弟子冉有,然而冉有的姓氏是姬姓,冉闵能考证出来的祖先,只有他的祖父冉隆,是永嘉年间活跃在陈留一带,乞活军头领陈午手下的小将领。冉闵和父亲冉良(后改名冉瞻)都是汉族人和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将领,并成为石虎养子,於是改姓石。石瞻在咸和三年(328年)石虎和前赵刘曜部队交战中被刘曜部队杀死於新绛。但记载并无明确说明这位战死的石瞻便是冉闵之父。石瞻一生大部分时候都在替石虎卖命,战场上骁勇异常,石虎自己也是个杀伐无数的屠夫,对自己这个养子肯定是格外欣赏。石瞻死后,石虎把石闵收在身边,可以想见石虎对石闵也是非常疼爱的。考虑到在后赵的羯族政权里,汉人身份和出身总是稍显的弱势一些,于是石虎一家善待冉闵,并且对其如己出,冉闵的一生都和石家有着牵连不完的联系,这就与冉闵随后改名字为石闵有关吧。

冉闵杀胡真相

349年,石虎死,石鉴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遵,并答应立冉闵为皇位继承者。後来石鉴没有这样做。350年,冉闵劫持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推翻并杀死石鉴,建立魏国,依然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改年号永兴。冉闵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又有没有对胡人进行屠杀呢?

《杀胡令》是冉闵的历史标签,网上盛传的《杀胡令》洋洋洒洒几千字,描写了西晋灭亡五胡乱华期间,胡人对汉人犯下的种种暴行。文中提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描写的大量胡人屠杀、吃人的行径让人感到震惊,这样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从一个晋朝汉人的角度来叙述国仇家恨。更是激发了汉人对胡人的不满情绪。然而,如果我们再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这篇所谓的《杀胡令》存在诸多的漏洞。

其一,“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句话直接照搬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众所周知,骆宾王(约619—约687年)是唐朝人,他生活的年代比十六国时期的冉闵(?——352年)要晚了约三百年,那篇号称是冉闵所作的《讨胡檄文》里面的语句竟然直接照搬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二:“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太兴元年是公元318年,晋愍帝被害于317年,造假者连基本史实发生的时间都搞错了。其三:“凡此种种,罄竹难书!”“罄竹难书”这个成语出自祖君彦李密写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李密(582年——619年)是隋朝人,他生活的年代也要比冉闵(?——352年)晚两三百年,那篇号称是冉闵所作的《讨胡檄文》里面的成语竟然出自李密的檄文。诸如此类的错误在这篇文章里还有很多,除此之外,说鲜卑,掠汉女十万,晚上奸淫白天就把他们给烹煮了,这些都是毫无史籍记载的,说五胡尤其是羯人,把汉人当做“双脚羊”,这种说法是南宋时期的,跟五胡乱华一点关系都没有。

标签: 冉闵简介杀尽胡人是否为真他杀多少冉闵出现在

更多文章

  • 巧合还是蓄意?揭秦亡三件怪事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巧合,还是,蓄意,揭秦,三件,怪事,真相,沙丘,我国,春秋战

    沙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境内的古地名,在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在中国历史上,沙丘这个地方曾发生过两次影响历史进程的政变: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导致王子争权,结果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另一次是本文将要重点谈到的政变,此次政变发生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

  • 宋太宗和开卷有益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宗,开卷有益,故事,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文臣,李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

  • 揭秘文殊广法天尊为什么要入佛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揭秘,文殊广,天尊,为什么,佛门,文殊广,天尊,为何,佛门

    文殊广法天尊为何入佛门文殊广法天尊,其实是在《封神演义》中的一个角色,也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他是阐教之中的十二金仙的其中一位。文殊广法天尊的道场是在五龙山的云霄洞之中。他的弟子是托塔李天王的大儿子——金吒,文殊广法天尊的法宝是遁龙柱,还有七宝金莲等这些神物。文殊广法天尊像按照《封神演义》书中所述,

  • 乾隆用它擦屁股太奢侈 太监不舍得洗干净做窗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用它,擦屁股,奢侈,太监,舍得,干净,窗帘,古时候,厕

    古时候上厕所可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的,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卫生纸来擦屁股,那时候的纸质品可是很贵的,那么古人要用什么东西擦屁股呢?据说在三国时期,曹操就给魏军士兵们每人发一块兽皮,专门用来擦屁股,到了就用木头片或者竹片来刮屁股,感觉好痛的说。后来到了元朝,这纸张就不会那么贵了,就开始流行用纸差屁股。在《元史

  • 曹嵩是太监吗 陶谦为什么要杀曹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嵩,太监,陶谦,为什么,杀曹,曹嵩,太监,曹腾,养子,那么

    曹嵩是太监吗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那么就有人会问曹嵩是太监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曹嵩是太监,那么曹操是从何而来呢?难道曹操也是养子吗?难道曹操的那些兄弟都是养子么?显然,曹嵩不是太监,是一个正常的男人。魏太帝曹嵩画像曹嵩,出自毫州曹氏一族,当时的曹氏一族和夏侯族是毫州最大的两个家族,但是也仅限于在毫

  • 中国的历史上死得最冤的七大将领 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上,死得,最冤,七大,将领,令人,扼腕叹息,经常

    经常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往往那些在沙场上正杀四方功高盖主的将领,最后的结局并不会太好,他们往往都会被掌权者找各种理由或杀害或降职流放。历史事实中,那些骁勇战将们的结局,也并没有多好,看看下面这些历朝历代的能人善将 ,最终都不得善终,非常可惜。1、袁崇焕袁崇焕是明末很出名的战将,军功赫赫。在清军南下进

  • 大清第一剐:20岁女子凌迟3650刀一声不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清,第一,20岁,女子,凌迟,3650刀,一声不吭,凌迟

    凌迟是古代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一般用于大逆不道、罪大恶极的犯人。此刑明朝最盛,创纪录者当属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刘瑾,据说一共挨了4200刀。到了清朝,凌迟仍然延用。因此刑过于残酷,到光绪31年宣布废除。在大清使用凌迟酷刑的260年中,被处死的犯人无计其数。但创纪录者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女英雄,她被割了36

  • 周天子的买卖:西周凭什么长期独霸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天子,天子,买卖,西周,什么,长期,独霸,天下,摘要,西周

    [摘要]但西周的历史并不贫瘠,它有很大一块埋在地下——青铜器上的铭文。周人从商人那里继承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遇事时,喜欢把大致经过刻在泥范上,然后倒模浇注成青铜器。西周的难题西周令人向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留给我们一片云山雾罩。西周之后的时代,留下很多记录,拿东周来说,至少有“春秋三传”、《战国策》

  • 海昏侯墓922件文物惊艳亮相南昌 成排金器抢眼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昏侯,922件,文物,惊艳,亮相,南昌,成排,金器,抢眼,原

    原文配图:数百件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中新网南昌10月11日电 (记者柳俊武 刘占昆 华山)10月11日,《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出土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922件海昏侯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将长期面向公众展出。据介绍,这是海昏侯墓园出土文物继去年年底

  • 和他爹比起来 方孝孺灭十族一点都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和他,爹比,起来,方孝孺,十族,一点,都不,喜欢,明史,知道

    喜欢明史的都知道,方孝孺被诛十族是明初惨案之一,前后被杀人数达873人,被流放充军数千人,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总是让人心悸,感叹封建帝王的独裁专制,同情那个时代的正气臣民,有人说方孝孺忠臣不事二主的精神可歌可泣,有人说方孝孺为保名节置八百多条人命于不顾自私狭隘,不管是哪种说法,至少方孝孺青史留名,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