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庶不愿意回来辅佐刘备的原因

徐庶不愿意回来辅佐刘备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62 更新时间:2023/12/24 13:09:50

徐庶不回刘营有三条理由徐庶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作铺垫的,但他的形象被写的十分生动,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字元直,少时好学击剑,曾为人报仇杀人,被官府缉捕,逃脱后化名单福,折节学文,大成之后,刘备拜其为军师,小显身手,即退了来攻的曹兵,为曹操所注意,终于被其骗到许都,最后默默无闻老死门户,这就是《三国演义》里徐庶的经历。

徐庶为人极为侠义,这可以从其为人报仇杀人看出来,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格冲动,他后来被程昱以一纸伪书骗到许都,也可以证明这点。他到许都后,老母因此羞愤自尽,但他在老母死后,虽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可也就此没有再回刘备那。许多人为此惋惜,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去,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徐庶走马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虽然在先前也曾为刘备立过一些功劳,但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刘备那,应该身居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些,看庞统到刘备手下时就因为和诸葛亮争功而命丧落凤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所以这是徐庶不回刘备那的一条理由。

2、东汉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也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舆论轻视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从吕布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这可以说是未得明主,正在寻找中,现在终于找到了,后投曹操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刘备那,虽然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恐怕也会不以为然,舆论对其评价不会很高。

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时,程昱曾说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对舆论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的一条理由。

3、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

刘备在逃离樊城时,发动流言,结果十几万军民随他一起逃难。如果他不是说曹操的军队要吃人,十几万人干吗连家都不要,跟随他跑路?可实际上,我们知道,书中也写了,曹操这个人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他打仗时是不允许军队骚扰百姓的,他自己的战马失惊,踩了老百姓的麦子,他还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刘备如此制造恐慌,是为什么呢?

书中写他带那么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结果九死一生,可没有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么?我看未必。书中写曹操对他是穷追不舍,他能逃到哪去?十几万军民遮住了曹军的视线,使得曹军不知道刘备究竟在什么准确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没有这些军民,刘备和他那几个小兵,不被曹军一眼就看到了才怪。

而且当曹军冲过来时,后面的百姓立刻就惊慌起来,哭喊连天,这就个刘被报了信,使他可以有时间跑路。如果没有十几万军民给他当盾牌的话,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杀了。他带这十几万军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声传遍天下,而曹操就惨了,既没抓到刘备,又让自己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个魔鬼般的形象,为其以后争夺天下留下了一个不利因素。

这种既损人又利己的事刘备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被蒙骗了,可像诸葛亮就没被骗倒,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对老百姓的态度的,但他并没有像他历次劝刘备那样一说再说,只是不疼不痒的说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

徐庶应该也知道,他连周瑜火烧赤壁的计策都能看出来,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联系一下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所做所为,怎么会不清楚这点呢?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实施各种手段,打着各种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么他在曹营还是在刘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徐庶的出场是精彩的,全书的军师和谋士中他只比诸葛亮的出场略逊一筹,周瑜,司马懿等都是一笔带过,旧小说中,像这种出场的人一般都是后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却就出场精彩,后面就淡出去了,让人深深叹息,一个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在907年—979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时期。在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960年,后周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同时在唐末、五代及宋初这个阶段,中原之外存在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

  • 历史上唯一被强行逼上龙椅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的诱惑力不知道让多少人头破血流、魂断九泉,演绎了多少了惊心动魄的厮杀、肝脑涂地的夷戮和腥风血雨的战争,最终成功者甚少,失败者却不胜枚举,可见,为了做皇帝,得付出了一定的沉重代价。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本是皇位继选者,但又自愿让位,不想做皇帝的人,后来被强行地逼上龙椅,做了皇帝,他

  • 揭秘五代十国和唐朝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属于较为出名的一次乱世,如果以唐朝覆灭为五代十国的历史起点,那么这场乱世的结束则是在七十年后的北宋时期。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便可以发现,这场被史书称为“大坏极乱”的乱世,有着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因为,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五代乱局同唐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五代乱局从

  • 闽国君主闽惠宗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延钧(?-935年),又名王鏻(又作王璘),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公元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死后谥号为惠皇帝,庙号太宗(一作谥号齐肃明孝皇帝,庙

  • 五代十国北汉为什么最后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是存在于唐宋之间的一个时间,开始于唐朝末期,结束于宋。宋朝算是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半个世纪的分裂,但是只是一部分,最终结束分裂的算是元朝,因为宋朝的时候北面还有一部分在少数民族的手里面。所以宋朝当时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看一下五代十国。首先需要知道五代十国是两个词,五代和十国。五代十梁、唐

  • 五代十国后梁的建立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

  • 李从珂夺了小舅子的皇权 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混乱的一段时期。不仅中原小国林立,甚至一夜之间就会诞生一些小国。这些小国大多是一些消失的古代小民族所建立。这段混乱年代一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结束。虽然五代十国时期很乱,但这段时期也不乏英才辈出,也如晋朝灭亡那段混乱时期一样,有一些令人不耻的史料,后唐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

  • 五代十国的沙陀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从匈奴人崛起于蒙古高原后,中国的天下就不再只是汉人的天下了,数千年来各大少数民族轮番登台各显神通,不管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还是匈奴人建立的汉国,或是党项人建立的西夏,还有今天我们要说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沙陀人,这些民族在中国历史都有明确的记载,绕也绕不过去。沙陀族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名处月,西突厥别

  • 南唐为什么是五代十国里最强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的南唐和宋朝一样,都是“借鸡生蛋”似的王朝,都是别人打天下,他们投机取巧坐天下。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原名徐知诰,是杨吴权臣徐温的养子。徐温虽然有好几个亲儿子,但没一个比得过徐知诰。最终,徐知诰夺位成功,于公元937年建立了齐朝。两年后,徐知诰乱认祖宗,自称唐朝之后,改名李昇,国名易齐为唐,

  • 沙陀人的祖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沙陀人,又称处月部人,多以“朱邪”为姓氏,最初游牧在准噶尔盆地西南一带(今属新疆巴里坤),唐朝时隶属于西域都护府官府所在地的轮台,因其居住之地位于沙丘,有一“大碛”[qì,砂石地],故此得名“沙陀”。沙陀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具有深目、高鼻、卷发、多须等特征,最初为西突厥的处月部,因此也称“沙陀突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