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家莎士比亚简介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对于文学界以及人们的思想的影响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是著名的戏剧家,杰出的作家,作品超越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名气在中国完全不亚于西方,他一生所著的作品广为后人所传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就来看看莎士比亚简介是怎么介绍他的。
莎士比亚像
从莎士比亚简介可以看出他出生在英国,在自己成年之际就已经于安妮结为夫妻,自此二人共走人生路,莎士比亚有两个孩子。为了担当起家庭的重任,终于在17世纪初他开始在社会闯荡,发展职业。曾经,他做过演员和编剧作家,甚至是国王剧团的合伙人。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在他以后戏剧创作上,必定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灵感。总而言之在人生道路上,莎士比亚也算是旗开得胜,博了一个好彩头。
说起莎士比亚的创作时间,那当然是1590-1613年了,其实他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主要是喜剧外加一些历史剧。由于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创作经验,让他达到了艺术性深度新高潮。在创作后期,他的作品又以悲剧为主,这个转换对于莎士比亚来说是轻而易举,在文艺复兴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作家,而他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是那么的慷慨激昂,就算他的作品传达的是牺牲和复仇,这种大仁大义精神让中国的不少文艺青年着实夸赞一番。在他人生最后的路程上,他又转折回去了些了喜剧,他总是那么出人意料滴袭击我们的思想,一代一代的作品堪称传奇。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莫里哀也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位置。而威廉·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莫里哀与莎士比亚都为世界文学史带来很大的贡献。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就能发现两个人在作品中都有过一个“铁公鸡”的形象。
莫里哀剧照
在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阿巴贡的吝啬形象让人难以忘怀。相似的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两个人很相似,对金钱有极度的渴望,但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阿巴贡在仆人和儿女眼里就是个“铁公鸡”,自私自利,因为贪婪和爱财,阿巴贡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故事最后有个完美的结局,儿女的婚事得到解决,并且不用阿巴贡掏出来一分钱。而夏洛克一开始借给安东尼奥高利贷,后来不惜要割下对方的一块肉,是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以往的羞辱,于是夏洛克相对于阿巴贡更多了一分阴冷。更能看出他的狭窄心胸,极强的报复心。夏洛克是个犹太人,单从身份上来讲,这个人物就多了一分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夏洛克的亲人离开了,仆人也走了,他自己最后也输掉了剩下的财产。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角色是这喜剧中的结局是最为悲惨的。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角色穿越历史的场合依然能够警醒世人。在他们笔下,各种角色也是一种观点的映射。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旨在阐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作为读者,透过这些简单的文字,去了解,去认识这些作者眼中的世界。
莎士比亚的政治体现在哪里
文字是软权力的工具,莎翁做为文学巨匠,其政治意义可谓是常说常新。莎士比亚的政治可以借由文学之镜透视出来。文学不能等同于非虚构性写作,但也不全是对所见的照实记叙,他必须含有虚构、扭曲乃至浪漫的想象,作为双重世界的文学,是自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连接桥梁,虚与实相辅相成。
莎士比亚作品剧照
莎士比亚的政治,在其作品中,无法找到他关于政治的理论阐释,也无法知道他本人的详细生活经历以及他的政治态度,所以唯一能掌握的材料就是他的作品。莎士比亚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直接涉及社会政治问题的是他的历史剧。他从反面揭露和批判查理二世、亨利四世、六世和查理三世等王朝的乱世外,还正面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亨利五世的大治之世。因为亨利五世在继承王位之前,在保卫王权的战争中曾立下汗马功劳,所以王位对于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