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因为文字狱而被曹操杀死的奇才都有哪些人

因为文字狱而被曹操杀死的奇才都有哪些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09 更新时间:2023/12/28 9:55:20

曹操有一句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让人负自己,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先下手除去,但是做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不能没理由的乱杀人,于是便有了曹操用文字狱杀人的故事。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事到临头只会更加泄气。

曹操先杀祢衡,继杀孔融,后杀许攸,又杀崔琰。杀杨修,是比较晚的,好几次要除掉他,没有下手,或许嫉才的同时,也爱才吧,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泄密,是表面上的理由,实际上是因为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漩涡中。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他下错了赌注,押在赌台上的,却是他的生命,对不起,上绞刑架吧! 在这个世界上,有聪明的聪明人,也有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聪明人。同样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圆满,在后者手里,以为手到擒来,结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了。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杨修听到曹操发布的行军口令“鸡肋”,便回营房打背包,同僚问其缘故,他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漫说是一个统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触到痛处。杨修的这种轻薄行为,落在了刚吃了败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当然是找死了!最后,就被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杀了。

我们当然可以假设,若曹操没有改变早先对曹植的偏爱,决意立曹植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团了。为儿子的利益杀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实有个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杨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说明曹操无可救药的猜忌。那孩子太聪明了,也许只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儿子曹冲(字仓舒)可以和他匹敌(按:"曹冲称象"故事,大似有佛门智,故陈寅恪先生断定属陈寿附会佛典)。在曹冲还活着时,曹操对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曹冲既夭,曹操担心曹丕等人没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断派出刺客,将年仅17岁的周不疑杀死在某个谁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爱戴的名士,事实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当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绍大牢时,曹操兴致勃勃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阅了一下户籍,发现贵州竟有三十万百姓可供补充兵员,实在是一个大州呀!"崔琰勃然变色:"鄙州饱受战争创伤,生灵涂炭,你不想着安抚百姓,却先计点甲兵,这难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吗?"在座的全都吓出一声冷汗,好个曹操,不仅全无怒意,反而堆下笑脸,当面向崔琰赔礼道歉。出于对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职也托付给他。

崔琰不辱使命,把个曹丕调教得唯唯诺诺。崔琰有两个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赐死"曹植的妻子,而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亲侄女;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时,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欢曹植,他担心崔琰从中起不良作用,尽管崔琰的表现无可挑剔,他当时就明确表示:自己坚决站在曹丕一边,并认为只有立曹丕为太子,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崔琰的死,缘于一封信,缘于曹操本人对文字狱的兴趣。崔琰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变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许攸的来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告诉曹操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使曹操得以率兵烧尽乌巢之粮,一举左右了战局。许攸本就是一个贪脏枉法的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亦在荀文若的算度之中,属"家人犯法"。许攸自到曹营,手足更加轻狂,对曹操全无敬意,乃至在宴会上大呼小叫:"阿瞒,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嘿嘿干笑,"那是那是。"也许曹操能够容忍许攸当着自己面无礼,却不能容忍他当着别人面张狂。许攸步出原属袁绍治下的邺城东门时,对随从人员咋呼道:"这户人家(指曹操)若没有我的帮助,根本别想从这道门里进出。"话音落后三小时,许攸即被收入大牢处死。 还有一人名叫娄圭,字子伯。他和崔琰一样,其实是死于一种比"文字狱"更可怕的"腹诽心谤",这也是曹操猜忌心重使然。这位娄圭当年帮助曹操击败

标签: 因为文字而被曹操死的奇才都有哪些曹操一句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什么要选愚笨的阿斗做接班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为什么,选愚,笨的,阿斗,接班人,刘备,为人,喜怒不形

    刘备为人,本是“喜怒不形于色”。老婆糜夫人在长板坡为他跳井殉情死了,他一点表示都没有,但心里肯定是痛苦的很,后来从三个儿子里,一定要选最蠢笨的阿斗做接班人,大概也是为了报答阿斗的老妈糜夫人。 刘禅,一直以来被大家热议。也有很多读者问,刘备难道就刘禅一个儿子吗?非要选他继位?刘

  • 三国名将赵云是被谁打败因此郁郁而终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名将,赵云,打败,因此,郁郁,真实,赵云的,云的,人生

    真实赵云的人生结局,被演义里的饭桶将军打败抑郁而死 在赵云辉煌的一生中有一个挺没有面子的结局,因吃了败仗,而被贬官,然后抑郁而死。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223年,任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225年,又随诸葛亮驻汉中。后与邓芝拒曹真,失利于箕谷,贬为镇军将军,退回汉中,病卒。相对于三国男神赵云来

  • 在三国中最有女人缘的一位名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国中,最有,人缘,一位,将是,熟读,三国,不难,发现,吕布

    熟读三国的人不难发现,吕布每次出战、转移,都要细细的安排好家眷。军队可以不要,妻妾不能丢下。不管在外面打赢打输,家总是要的,回到家里吕布决不会虐待妻妾。即使打进别人的巢,他也不轻易伤害别人的家眷(如刘备)。这种思想在吕布身上十分突出。因为盖世无双的温候吕布坚信:战争是男人之间的战争,不要把妇女同志扯

  • 刘备在入主蜀国前都遗憾错失了哪些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入主,蜀国,遗憾,错失,哪些,人才,三国,乱世,多人

    三国乱世,好多人之间都有过交集,同样,白手起家的刘备也错失了好多人才。一起看看。 吕布,兵败投之,然布终不为人下,一山难容二虎,如刘备可驾驭吕布,蜀中五虎之上当多一飞熊。张辽,随吕布投刘备,可惜吕布未被收编,第一次机会便错失,后吕布兵败身死,曹操欲斩之,为刘备关羽求情救下,但是却未丝毫感激刘备,反而

  • 三国名将张飞竟然还是个书画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名将,张飞,竟然,是个,书画家,由于,三国演义,极事

    由于《三国演义》极事夸张张飞勇猛、鲁莽的性格,使人误以为张飞只是个猛将、莽汉,殊不知张飞还有文雅的一面。张飞故里的父老乡亲都说张飞是个书画家,还说张飞善画美人淑女。 古代武将,大抵以武见长,通常被称之为武夫,归入粗人一类。张飞也是个武将,勇猛异常,虽有其粗的一面,可不是个一味粗鲁的莽汉。他粗中有细,

  • 三国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兄弟分别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史上,著名,十大,兄弟,分别,都是,人云,兄弟,手足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常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强烈抨击,但就算是在封建社会,那些重衣服,轻手足的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煮豆燃萁”的故事,单三国来说,就有袁谭、袁尚,刘琦、刘琮,曹丕、曹植等例,其它如张肃、张松,辛评、辛毗等同主异梦的兄弟也大

  • 让诸葛亮绝后的是哪一场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后的,一场,战争,公元,263年,国中,汉魏,最后

    公元263年,三国中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开打了,这一战对于三国谜,特别是喜欢三国演义的网友们来说显然难以接受,因为这一战,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一起战死了(此战险让诸葛亮绝后,仅剩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后任江州刺史。),张飞的孙子张遵也被魏军所杀 让诸葛亮这绝后的三国最悲情一战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

  • 揭秘古代皇帝如何在夏季避暑降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揭秘,古代,皇帝,何在,夏季,避暑,降温,现代,社会,人们

    现代社会人们度过炎热的夏季已经不是难事,因为现在我们有风扇、空调。在古代,到了夏天,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会怎么降温呢?当然,去某些地方避暑是一种方式,比如去承德避暑山庄,但在皇宫时又采取什么方式呢?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揭秘古代皇帝如何在夏季避暑。除了用冰块、扇子,还有一降温“神器&

  • 为什么曹操三代人都立出身卑贱的嫔妃为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为什么,曹操,三代,人都,出身,卑贱,嫔妃,曹操,代人,为何

    曹操三代人为何都册立出身幽贱的妃子为皇后?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刚继位,蜀汉丞相诸葛亮就举兵北伐。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和随时会待机北上吴军,魏明帝曹睿很镇定,他要各个战区加强防守,不管敌人怎么挑战,都别管,只守就行。用曹睿身边的头号智囊孙资的话说:只要守住各处要害,即使将士们在虎帐中倒头大睡,我们的百姓

  • 关羽与赵云谁的武功高?谁是三国第一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赵云,谁的,武功,谁是,三国,第一,武将,赵云,常山

    赵云,常山真定人,平文丑,杀高览,败张合,长板坡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将领五十余员,半席杀将惊马超,汉水独败张合徐晃,七十力斩五将,无疾而终,为蜀虎威将军,封顺平侯。 有诗云: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五庞六黄寿亭侯。 其实我们不用讨论什么《三国志》,因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