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批阅奏折的历史其实很短

皇帝批阅奏折的历史其实很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95 更新时间:2024/1/16 20:53:56

历史背景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

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作为奏事的依据。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

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奏折刚产生时,有资格使用奏折的官员不太多。雍正践祚之后,内苦于宗室诸的讪谤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朋党倾轧,急于求言,故放宽了臣民专折具奏的范围和权限。到后来,有权上奏折者多达1000以上。由于奏折所涉事情多系国家机密,所以奏折的保密性是非突出的。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书写奏折的前提条件。

保密制度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

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

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

4、收回朱批奏折。

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

内容变革

在奏折的内容上,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折商讨政务。雍正说:“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朕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将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请皇帝裁夺;皇帝对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问题,可以询问臣下,以增长见识,作出决断。雍正朝的许多重大政事,如摊丁入亩政策等,就是雍正与有关大臣通过奏折反复筹商后定下来的。奏折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不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种重要工具。

雍正七年下令实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作“原折”。

历史意义

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又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地方与中央,内廷与外廷之间,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内外,谁也不知道谁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排斥异己,天下庶务总归一人处理,从而使封建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应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了”。而这一切,张廷玉是功不可没的。说这是他的大事业大功业,一点都不夸张。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经、军、文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都须上报;对策,即中央、地方官员对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的看法、主张、办法;引见,即请安等。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虎门销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九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

  • 为什么很少有王朝在江南定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江南带着“才子佳人”“鱼米之乡”“繁荣富庶”等标签。但是,尽管江南繁华富庶,却很少有王朝会选择在江南一带定都。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已经选择在江南的南京(应天)定都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硬是将都城从南京搬迁到北京。在江南建立都城,不香吗?首先,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战争中往往是敌人进攻

  • 朱棣的生母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朱棣的生母,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碽妃说这种说法是说朱棣的生母是朝鲜人,乃是朝鲜国进贡给朱元璋的妃子,姓碽,所以是碽妃说。因有记载“妃生下朱橚一月即死”,以此推断她是周王朱橚的生母,进而推断她是朱棣的生母。野史更有因碽妃受宠,所以在她生下朱橚后,即被马皇后折磨而死。但这种说法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朱棣

  • 中国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历史才不到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和被使用的时间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时间为公元13到14世纪,被使用的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二、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和被使用的详细过程印度数字在公元8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后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印度数字随着佛学东渐也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大

  • 毛泽东为什么坚持定都在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百多年以后,当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选定北京,这里边有着太多的理由和依据。而且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见微知著的远见卓识,对新中国首都的选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所考

  • 四大原因让中华文明能传承延续到今天 要感谢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历史文明,时间最久的就是中国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没有断层的国家。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国能延续到今天呢?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故埃及、古印度、故巴比伦以及古中国。而古埃及和现在的埃及,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基本上是没什么关系的,古巴比伦就更不用说了

  • 怎么来看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身边所有发生的事,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像。如果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没有发生过的事骤然出现,那多半是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或人们选择性忘却。所以阅读历史就是面对现实,而研究现实就是回顾历史。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说你美你就美,说你丑你就丑。如果要真的分清美丑,大约需要沉淀几百年甚至更久的

  • 唐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时间是618年。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

  •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

  • 遣唐使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遣唐使是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学习交流的使节团。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30年,舒明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