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世纪初外媒是怎么报道李鸿章去世的新闻

上世纪初外媒是怎么报道李鸿章去世的新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4/2/21 13:02:11

庚子议和中的李鸿章(前排中),形容憔悴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逝世,外媒报道冷热不均

1901年11月初,身在北京与八国联军代表谈判的李鸿章病危。外国媒体报道说:在11月6日晚上9点,尽管李鸿章还有生命迹象,但医生认为挨不过次日早上。李家早已备好了寿服,总理衙门的后院里则堆满了纸人纸马;对于李鸿章的去世将产生什么影响,大清政府并不摸底,为了防范万一,北京的军队都已经进入戒备状态。

吊诡的是,美国报纸似乎是最早集体报道李鸿章死讯的,其他国家的媒体都等到了8日这天才纷纷见报而因为时差的关系,此时已经是中国时间的9日,李鸿章去世已经2天。

11月8日出版的英国《泰晤士报》,用了足足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以及列强对此的反应。如此大幅度地报道,有效地弥补了其在报道时间上的滞后。

根据《泰晤士报》的报道,其驻柏林记者发现,德国人对李鸿章之死毫无兴趣,而原因就在于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的时候,德国官员和公众被他的头衔所迷惑,给予了他超规格的接待,并且希望他回国后能给德国工业带来大额订单,却没想到希望落空,自己觉得如同傻子一般被李鸿章耍弄了。其实,当年李鸿章访问俄、德时,《泰晤士报》就曾发表社论,认为接待李鸿章的规格本应恰如其分,俄、德两国将李鸿章或奉为帝,或奉为三军统帅,“贡谀献媚”,如此逾格,反而容易令中国人对两国产生蔑视心理。当时的英国媒体普遍认为,德国人为了拿到中国的大笔军火订单,对李鸿章过于奴颜媚骨,而当李鸿章离开时,并未采购任何军火,这令德国人失望至极,进而转为满腔怨愤。其实,当李鸿章到达英国访问时,所受到的接待规格,丝毫不亚于德国。而德国人也似乎并没有与中国过分疏远,在李鸿章去世8年之后(1909),中德美三国甚至密切到了几乎签订军事同盟的地步。

与德国人的冷淡不同,《洛杉矶时报》9日的报道指出,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的报纸,大幅报道了李鸿章之死,“此间媒体普遍对李鸿章给予了好评,但也指出,李鸿章并非如外界揣测的那样,是俄国人的朋友。”

在抢报李鸿章之死的快讯之后,各报都开始了对李鸿章之死的深度挖掘,纷纷推出了各种追踪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卫报》(The Manchester Guardian)在8日引用“拉凡通讯社”(Laffan"s Agency)的文章,认为在过去的40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当天空晴朗了之后,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这一天的《华盛顿邮报》,大标题是《中国的巨大损失》,文章认为:“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

标签: 上世纪初外怎么报道李鸿章去世新闻庚子议和

更多文章

  • 清朝大臣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官场黑学的教科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大臣,为什么,红楼梦,官场,学的,教科书,嘉庆,九年

    嘉庆十九年(1819),满族诗人得硕亭出版了一部名字叫《草珠一串》的竹枝词,其中一首写道: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做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这首诗,后来在红学界被广泛引用,作为嘉道以降社会风气崇尚《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例证。《草珠一串》,总数一百零八首,收录在《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该

  • 康王赵构没当皇帝前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王赵,构没,皇帝,是个,怎样,赵构,宋高宗,高宗,南宋,第

    赵构,宋高宗,南宋第一位皇帝,有中兴之功。但他杀岳飞,与金和议,被后世视为昏君。可是未当皇帝之前的赵构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史书记载,康王赵构,资性朗悟,博闻强识,读书则日诵千余言,挽弓可至一石五斗(岳飞挽弓三百斤)。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遣使入城,要求派亲王、宰臣来军中议

  • 大禹有什么功绩 使他得到舜的重视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禹,什么,功绩,使他,得到,重视,上位,治水,成功,使他

    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天子的声威教化甚至达到了荒漠的边陲。于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县)为其封国。帝舜在位33年后,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

  • 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最后,结局,如何,张伯驹,1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

  •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大禹采取了什么方法治理水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禹,如何,治水,采取,什么,方法,治理,水患,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或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 大禹接替舜的政治基础:大禹能带来什么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禹,接替,政治,基础,带来,什么,利益,没有,想到,禹去

    舜没有想到,让禹去治水,反而成就了他。纵观历史,通过诸多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是如何在短期内快速集中到某一个人的手中的,那就是一靠打仗,二靠?程。打仗和做工程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这件事的主事者,决定着这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支配权,他就能够借此来做成排除异己、提拔心腹、收买人心、拉

  • “隆庆议和”和“俺答封贡”是同一件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隆庆议和,俺答封贡,同一,件事,俺答,明时,鞑靼,首领,阿勒

    俺答汗是明时鞑靼首领, 即阿勒坦汗,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阿勒坦汗,意为“黄金家族可汗”,达延汗孙,成吉思汗后裔,拥有黄金家族血脉。俺答也作谙达。俺答为蒙语阿尔坦之译音,是金的意思。俺答所在的部落土地贫瘠,因此与长兄吉囊一起时不时的会侵扰明朝边境。吉囊死后,他所在

  • 李鸿章晚年说的“都是纸老虎”指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鸿章,晚年,说的,都是纸老虎,指的,李鸿章,等人,借洋枪

    李鸿章等人在借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领略了铁甲洋炮的厉害,也看到了世界在变。“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的大变局也。”在李鸿章看来,“西人专恃

  • 大禹为什么要取消禅让制 母系社会已经解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禹,为什么,取消,禅让,母系,社会,已经,解体,权力,控制

    禹的权力控制,显然是吸取了尧舜失败的教训,当尧舜晚年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时,都遭到了身边重臣和大部族首领们的反对。尧舜是怎么做的呢?崙执、发怒、耍手段。但是很显然,禹的手段直接得多,也冷酷得多,他直接就杀人了。为了集中权力,禹召开了涂山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他除了向部落长们展示自己的威望之外,还宣布大家

  • 民国时的《申报》是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民国,申报,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共同抗日。在这种大的政治背景之下,新闻界有什么样的反应?媒体对于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持什么样的态度?本文试图以《申报》为视角来探求抗战前后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在媒体眼中的形象。一、访问延安俞颂华和孙恩霖拍自延安的照片在《申报周刊》封面上发表。照片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