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用《三国演义》当成三国历史为什么是一种悲哀?三国志,是史书。史书的叙事,更为严谨,更为冷静,再加上陈寿宁缺毋滥的写作态度。你会觉得三国志读起来比。什么是《三国志》?-小红薯63F8A925的回答《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歓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三国志》读后感50字《三国志》善于叙事,
相信看过《三国志》的人都会发现这个问题:《三国志》里绝大多数传记都只写成功和胜利的事迹,对于失败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提也不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帝记》中关于赤壁一役的记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短短22字便把曹操生平最大的败绩,直接导致三国鼎立的战役写尽,而注释也仅仅百余字而已。对比官渡一役,洋洋洒洒六百余言,注释近千言。对于孟德来说两次意义同等重要(这个我就不废话了。个人认为官渡战败后,本初方面也还有相当的实力),差异尽如此之大。不看完整本书很难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正确认识。
另一个问题是《志》里常常将所有功劳归在一两个君王或重臣名下。这就造成君主的传记特别长(《武帝记》最典型,除掉注释也有1。2万字以上),而不少臣子的传记极短,经常不明白一些人如何身居高位。以夏侯忄享为例,元让在魏武时就位居前将军,文帝时更是出任大将军,可谓魏国武将第一人。但他的传记严格来说只有500余字(除掉韩浩的),战绩几乎没有,和他弟弟妙才根本没的比。而两人的封邑刚好相反:哥哥2500户,弟弟800户。不少网友对此颇为不解,以为元让只是治国厉害。那么为何他不像文若那样作个尚书令?我注意到元让在魏武后期曾都督26军,而于禁救樊城时才统7军而已,在加上元让常常坐镇后方,可见他有惊人的统率能力。我猜测安定后方,统筹边疆的大小战役都由他策划指挥(要不哪来那么多功勋);还有元让经常随曹操“从征”,我估计大的战役经常协助曹操指挥、布局。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只能说三国最“用人唯贤”、“目光神准”的曹操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把一个文官提拔为统领大军的将军。我想这不太可能。
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我想,除了陈寿个人的风格、喜好倾向外,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文化高压政策。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清楚,我就不细说了。我估计陈寿当时一方面为了“为尊者讳”而极力歌颂,另一方面又将功绩限定在无从挑剔的战功上。
我觉得他实施第一点的时候,故意以只歌功颂德的写作风格来写作,这样可以避免有人说他刻意歌颂谁,触怒当权者。我以为他把功绩集中在一起的那少数几个人,都是当时官方承认的英雄,这也是相同目的。作者大概故意把真相隐藏在整本书后面,既可以防备检查,又能尽量保存真相。第二点可以从孔明治蜀,韩浩提议屯田,以及文若、蒋琬的政绩简略可以看出。一来乱世里内政本来就显得相对次要,二来恐怕也不敢怎么写要是老实写出来,当权者还有什么功绩可言。
不能不感激作者写出这么一段相对有意义的历史。但还是有那么多真相,就这样随大江东去……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关于“《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的问题
用《三国演义》当成三国历史为什么是一种悲哀?
三国志,是史书。史书的叙事,更为严谨,更为冷静,再加上陈寿宁缺毋滥的写作态度。你会觉得三国志读起来比。
什么是《三国志》?-小红薯63F8A925的回答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歓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
《三国志》读后感50字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
陈寿著《三国志》得失如何?
晋惠帝在观《三国志》后,即下诏,令天下,户户都要写《三国志》,此亦用《三国志》中事速则在民洽。《三国志》是部费之寿毕力作之史,已逾矣空,感而后历代之国。
三国志读后感.3000子急啊.时间来不及了各位大哥给一篇吧3000...
一部《三国演义》,激起了我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在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后,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全新的体会.《三国演义》虽然好看,但毕竟是小说,有。
三国演义作文_作业帮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
介绍《三国志》(陈寿)
赵翼也为陈寿的曲笔作了历史考辩,指出:“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
为什么陈寿的《三国志》矛盾百出,却被神吹的?
你的这个看法似乎不能成立,陈寿的《三国志》,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完全不同。写法不同,出发点不同,作者眼光不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是用叙事的。
《三国志》的一篇文章和翻译-果果生活网
佗字元化,沛国[1]谯[2]人也,一名?[3]。游学徐土[4],兼通数经。沛相[5]陈珪举孝廉[6],太尉[7]黄琬辟[8],皆不就。晓养性[9]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