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为什么要联蒙灭金呢?这个决策正确吗?

南宋为什么要联蒙灭金呢?这个决策正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94 更新时间:2024/1/17 3:09:37

为什么要联蒙灭金呢?这个决策正确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北宋的灭亡其实很多时候大家爱也都知道的,其实就是因为联合了强国灭掉了弱国,最后强国再把自己灭亡掉,这样的事情真的是一点点目光都没有看得人十分的绝望,好了,亡国了,现在到了南宋其实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蒙古国,南宋又选择联强灭弱,难道这个南宋的主事人脑袋都秀逗了?为什么又要走前车之鉴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情况?下面我们再继续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这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问题,为什么有了北宋这个前车之鉴,南宋面对更强大的蒙古时还是要选择联强灭弱呢?

实际上,北宋联强反映的是统治阶层的鼠目寸光和愚蠢麻木,南宋联强反而是当时的最佳决策。

其实,北宋和南宋面对的局势很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比一下。

一、宋辽关系和宋金关系不同

宋辽于1004年缔结檀渊之盟,成为兄弟之国,此后百年间再未进行过大规模战争,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盟友。双方不但息兵休战,还大力开展民间贸易,增加官方交流,因此从国际关系上北宋攻辽不但不符合基本道义,而且还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属于无赖和没事找事,缺乏战术眼光。

宋金则不大相同。1141年达成的绍兴和议实际上是南宋单方面妥协的丧权辱国的协议,割让领土、称臣纳贡已经决定了这一和平的短暂性,此后宋金战争不止,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关系。因此南宋攻金既没有道义压力也不存在树立敌人的后果,毕竟宋金一直都不是宋辽那种准盟友关系。

二、宋辽和宋金实力对比不同

海上之盟达成后,童贯率十五万大军攻打辽国燕京,结果反而被残辽打得大败而归,连燕京汉族百姓都“知宋之无能为,作赋及歌诗以诮之”,北宋在军事上败光了神宗以来积累的军备,还在百姓和金国面前丢了脸,其虚弱更是坚定了金灭宋的决心,可谓得不偿失。

反观金朝末年,开禧北伐虽然以南宋惨败告终,但汉化的游牧民族衰弱也是非常快的。卫完颜永济执政时期,大蒙古国已经建立,蒙金彻底决裂。随后经过以野狐岭之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决战,金军几乎丧失所有精锐,只能对蒙古采取防御态势,对南宋的军事优势也不再明显。金宣宗时金还试图通过南侵来补偿北方失地,结果却被南宋狠狠教训。宣宗南侵已经说明金对宋不再具有压倒性军事优势,南宋攻金难度也没有北宋攻辽那么大。

三、金本身决策失误

无须多言,本来南宋鉴于海上之盟的教训,也没有太理会蒙古,结果南侵坚定了南宋抵抗决心,把一个可以争取的盟友直接推给了敌人。

四、金已经丧失了唇齿的价值

这一点不光是涉及第三点宋金军事实力对比,还涉及宋蒙、金蒙的差距。蒙金战争前期金国就丧失了大批精锐部队,在蒙古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南侵不成,表明宋军实力至少不在金军之下,而金军面临战争,宋军尚无蒙军这样的强敌逼境,因此南宋战争潜力强于金国。如果宋金联盟,那么只能是宋军独挑大梁抗蒙,只会加快南宋灭亡步伐,不要指望金能提供什么帮助。

五、南宋并非没有意识到蒙古的威胁

蒙古和女真的矛盾由来已久,几乎贯穿整个金国历史,而南宋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1192年,左相端礼就蒙古崛起发表看法说:“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宋宁宗认为有理,便下令边防军加强戒备,这也是已知的比较早的南宋针对蒙古作出的军事决议。

第二年,出使金国的起居舍人、代理工部尚书卫泾在回国后对宁宗说:“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这也表明南宋君臣早已意识到了蒙古的威胁,因此南宋在蒙金之间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例如1213年蒙古曾派人联络南宋,但使者却被宋军驱逐后被金军俘虏,表明南宋始终没有对蒙古彻底放心。

六、联蒙灭金是无奈下的正确抉择

可即便认清了蒙古威胁,南宋还是要做出选择:1.保持中立;2.联金抗蒙;3.联蒙灭金。这三个选项中,第一项等于坐吃等死,捞不到一点好处还要面对更强大的敌人,第二项根据金国军力、对宋政策和长期恩怨来看,也不具备可行性,只有第三项值得一试,因为一来这可以避免南宋过早地同蒙古爆发冲突,可以延续国祚;二来取胜希望很大,既可以鼓舞臣民士气,又可以占领更多土地,获得一个战略纵深,增加同蒙古抗衡的砝码,为可预见的宋蒙战争提前做好准备。

因此,两害取一轻,南宋明知蒙古更加强大,但还是作出了联强并弱的决定。

总的来说,北宋和南宋在此时面对的局势有着很大的不同,北宋属于战略失误,葬送了盟友还没获得什么利益,南宋则属于相对正确的计划,把损失降到最低、把收益扩到最大。对于两宋先后作出的联强并弱的决定,我们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

标签: 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打入冷宫的妃子,都是是怎样度过余下日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清朝,历史解密

    大家在看宫廷剧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打入冷宫。其实,这种一般都是皇帝对那些失宠的妃子说的,把这些失宠的妃子全部关进冷宫,之后皇帝不会有任何召见。进入冷宫的妃子,基本上就相当于被判处无期徒刑了,一辈子都别想被皇帝宠幸了。其实,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里面并没有冷宫这个地方。冷宫在皇宫里面是没有专门

  • 鸟居龙藏:知名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鸟居龙藏,日本,历史解密

    鸟居龙藏(Torii Ryuzo,とりい りゅうぞう,1870年-1953年),日本四国德岛市人,知名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明治三年四月四日生,昭和二十八年一月十四日卒。鸟居龙藏(念zang),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

  •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他们一出现刘邦就不改立太子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刘邦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从一个泗水亭长起兵反抗秦二世的暴政,再到投奔项梁因功封侯,然后和项羽斗,和反派的诸侯王斗等,都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格局,但在晚年的时候,刘邦却遇到了一件让他抱憾终身的事。就是改换太子之事。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遵循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所以刘邦很早就将嫡长子刘盈立为

  • 朱之瑜做了什么被日本人尊称为国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之瑜,明朝,历史解密

    日本和中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早在汉朝时期,日本便和中原王朝有过正式的官方交流往来,而到了唐朝之时,除了官方上的交流之外,中日民间的交往也非常兴盛,如我们的高僧鉴真老和尚,数次东渡日本,终于漂洋过海来到当时的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除了鉴真老和尚,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

  • 白起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为什么不趁势灭掉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实际上长平之战后,白起是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的,但是由于国内外的综合因素,最终没能灭赵。以下逐一分析各种不利的因素。长平之战示意图内部因素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本想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国再次平定上党郡,随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己领兵准备

  • 古时打仗一方高挂免战牌,另一方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打仗,唐朝,历史解密

    免战牌是指在对战的双方中有一方要求停战的牌子,我们知道在古代,打仗时有这样一种状况,先宣战再布阵,然后双方将领作揖,准备好再开打,后来打仗就不按常理出牌了,那么古时打仗一方高挂免战牌,另一方只能等待,不怕对手诈降吗?首先要纠正大家一个错误,那就是古时候是没有免战牌的,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是没有免战牌,

  • 历史上商纣王到底是不是暴君?纣王真的非常残暴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朝,历史解密

    《封神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著作,它以武王伐纣为背景,写了一系列的正战胜邪、神打败妖的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很大。书以商纣王为中心,他是一个人人恨之入骨的暴君。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否真是这样的一个君王呢?商纣王其人商纣王,名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纣”是“残义损善”的意思,“纣王”这一称

  • 那些多变的角色和秦国历史的最强音,秦宣太后到底是不是污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本文的主角秦国宣太后芈氏,一生非常传奇。因为最近在看陕西方言说秦国历史,所以想开始动笔写写她。她不但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污段子素材,也是我人生做人方针的老师,在她的身上我终于发现原来女人还可以这么当。她出身楚国没落贵族而志在灭楚国,只是因为她是弟弟秦国相国魏冉的姐姐,秦惠文王赵驷的妃子,秦昭襄王的母亲。

  • 马皇后死后,为什么朱元璋没有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皇后,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一、开国夫妻情深意重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在少年时就历经了磨难,他先是父母双亡,然后不得已当上了和尚,但是当上和尚又没多久就去四处化缘, 跟叫花子差不多,后来朱元璋就投靠了红巾军,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这才逐渐的崭露头角。而马皇后也是同样苦命的人,在出生没多久母亲就去世,父亲为了躲避仇杀结果客死

  • 杨玉环睡觉的坏毛病,竟被唐玄宗视若珍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其实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二人是在咸宜公主的婚礼上见面的,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发誓非她不娶,便苦苦哀求自己的母妃武惠妃,说想要迎娶杨玉环,就这样,杨玉环便成为了寿王妃。婚后,杨玉环与李瑁感情非常好,日子和乐甜美,就这样过了五年,直到武惠妃逝世。当时唐玄宗郁郁寡欢,偶然间看见了杨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