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在蜀汉阵营的四个潜伏政敌

诸葛亮在蜀汉阵营的四个潜伏政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33 更新时间:2024/1/15 16:58:42

[摘要]:诸葛亮在蜀汉阵营的四个潜伏政敌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第一嫌疑人竟然是卫将军姜维。毕竟姜维与费祎政见不合,已经是蜀汉上下皆知的事,而刺客也是姜维招降的魏将。直到几个月后,这起刺杀案才终...《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诸葛亮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得之可安天下的厉害角色,最主要的是,人家还恭顺、谦虚、忠义

很久以来,人们都以为诸葛亮是在刘备驾崩后的蜀汉实际领导者,可以说其权利不在后主刘禅之下。但是有朝堂的地方就有党争,再强势的权臣也会有政敌,比如野蛮如董卓,最后也被王允和吕布算计死了;比如霸气如曹操,有时候也对荀彧杨彪曹植很头痛。诸葛亮为了不让刘禅心生疑虑,有时候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敌持包容态度如果对异见者赶尽杀绝,确实也对季汉丞相声名有损。现在想来,诸葛亮在蜀汉阵营内,除了公开叫板的李严李正方,还有四个潜伏极深的政敌这四个潜伏敌人的危害比李严还大。如果这四个政敌都被除掉了,蜀汉未必早亡,诸葛亮的名声一定会更好一些就不会被史料抹黑了。

李严是敢于公开跟诸葛亮分庭抗礼的托孤辅政大臣,这就不用说了。咱们要说的是李严实际也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在正史中并不像演义小说写得那么厉害。刘备入蜀之时,李严在绵竹进行了短暂抵抗之后就投降了,而且投降之后的官职也不大,只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熟悉汉朝军衔的读者都知道,裨将军比偏将军还小王莽改制的时候,县令同时也被授衔裨将军,到了隋朝,裨将军只有九品,隋炀帝看着这军衔太小,干脆给取消了三个臭裨将顶一个诸葛亮,就是因为裨将军很微小或者能力不强。

然后李严逐步升迁,从犍为太守、杂号兴业将军一直做到了“辅汉将军领郡(犍为)如故”,杂号将军兼太守,其职务远远小于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魏文长,跟赵云赵子龙的翊军将军是一个级别。但是因为先伐魏还是先伐吴问题上产生分歧之后,李严不但迅速超越魏延(疑似正在抗魏前线的魏延也反对分兵伐吴)、远远甩开赵云,而且直接被越级提拔为尚书令,尚书令是个文官,但是却兼任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而且爵封都乡侯、假节,跟丞相诸葛亮的武乡侯分享军政大权。后来李严又给自己要了个骠骑将军头衔,在没有设立大将军大司马的蜀汉政权,骠骑将军就是最高军事长官。

诸葛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联合荆州集团、益州集团摆平了李严,把他赶回老家种地去了。但是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诸葛亮摆平了跳出来争权的李严,却忽略了三个更危险的敌人有时候隐藏得越深的敌人越危险,就是这三个隐藏极深的政敌,毁了诸葛亮毕生心血。

首先我们来说诸葛亮批准放在刘禅身边的机要秘书,此人名叫郤正,字令先。郤正的祖父是个大贪官,在汉灵帝期间当益州刺史的时候横征暴敛,被老百姓干掉了。郤正的父亲跟随孟达一起投降了曹魏,被任命为中书令史。郤正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追随父亲投奔曹魏,而是留在了蜀汉并且混进了行政中枢,从秘书吏混成了秘书令,掌管蜀汉政权机要文书。按照时间推算,正传中说郤正跟死太监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能发现两个问题:第一,诸葛亮应该是见过甚至面试过郤正的,因为蜀汉灭亡(263年)前三十年,公元233年左右郤正就混到了刘禅身边,而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十月薨逝的;第二,郤正很低调,也很圆滑,掌握大量机密却不显山不露水,符合一个高级潜伏者的基本特征。

蜀汉灭亡,投降书是郤正亲自操刀捉笔,看那投降书写的引经据典文才飞扬,一定是事先准备好的看郤正其他文章就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快才。更重要的一点,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八年亲笔写的表彰令“正(郤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郤正守的是哪家的义,为谁尽忠节?

作为隐藏最深的潜伏者,郤正很低调,低调到诸葛亮都没发现这个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诸葛亮的另外两个政敌,则公开联手“唱衰”蜀汉,这两个人一个叫谯周,字允南,另一个叫杜琼,字伯瑜。他们是蜀中集团利益的代表着,一直对荆州集团入主西川心怀怨念。谯周和杜琼曾经公开拿“天象”说事儿,这段现在看来别有深意的对话,被谯周的学生陈寿一字不落地记载在《三国之》中本来陈寿是为老师辩护,但是我们却能从这段对答中看出他们包藏的祸心。

因为那段对话越琢磨越有深意,所以原文转述。当时谯周问杜琼“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这话摆明了是诱导)”杜琼回答:“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杜琼反过来问谯周:“宁复有所怪邪?”谯周摊摊手装糊涂:“未达也。”杜琼这才说出了答案:“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这一问一答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蜀汉必亡,曹魏必将一统天下。

陈寿以这段话来证明自己的老师谯周和杜琼有先见之明,吴蜀归魏是天命所归。但这纯属欲盖弥彰自打耳光曹魏也没笑到最后,三马食槽之后,吴国是280年灭亡,而司马炎已经在265年灭了曹家而称帝了。虽然预测不准,但是却也坐实了谯周和杜琼早有背汉降曹之心。事实上刘禅还想退守南中做最后抵抗,是谯周“力排众议”,把主战派驳得哑口无言其实孤军深入的邓艾已成强弩之末,如果姜维及时回援、东吴唇亡齿寒尽早发兵,即使不能聚歼邓艾于成都,也可以从容退保南中以图卷土重来。

诸葛亮还有一个政敌,这个人可以说是对诸葛亮积怨已深,因为这个人的父亲曾受过诸葛亮的处罚。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曹魏是“本纪”可以解释为以曹魏为正统,陈寿投降后吃人家的饭,可以理解。但是在《蜀书》中却把刘焉刘璋放在第一篇,摆明了是在恶心刘备得蜀不正。至于陈寿为什么记恨并抹黑诸葛亮,房玄龄在《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中有明确诠释: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议者以此少之”,就是后人因为陈寿写史夹带了私心私货,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都降低了。其实在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几句话就把诸葛亮写成了曹操司马懿:“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连曹操也说“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而在陈寿眼里,诸葛亮比曹操的志向还远大比曹操志向还远大,那成什么了?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阵营的四个潜伏政敌”的问题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第一嫌疑人竟然是卫将军姜维。毕竟姜维与费祎政见不合,已经是蜀汉上下皆知的事,而刺客也是姜维招降的魏将。直到几个月后,这起刺杀案才终...

《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诸葛亮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得之可安天下的厉害角色,最主要的是,人家还恭顺、谦虚、忠义。可是,可总有一个说法让人奇怪,那就是"诸...如。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有神鬼莫测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其隆中对更成千古绝唱,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新野,协助周瑜火攻破曹,有新官上任三把...面。

诸葛亮神机妙算,被世人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为何将本领传给外人?

古代人最重视儿子了,因为儿子能够继承祖上留下的东西,诸葛亮晚年得到儿子诸葛瞻,小儿子聪明可爱,并不是愚笨之人,诸葛亮对他也是疼爱有加。如果将自己的所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明知马术骄傲自大可能会失街亭,为何还用?

您好!我是是影视制作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下,蜀国的现状,自白帝城之后,蜀国已经大将相继凋零。诸葛亮本人政治才能不足,说好...于。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分别效力魏蜀吴,为何几乎都被灭族?

“南阳三葛”,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三兄弟“并有盛名,各在一国”,其中诸葛亮与诸葛瑾是亲兄弟,而诸葛诞则是诸葛亮的堂弟。在《世说新语》记。

诸葛亮临终前推荐的那些大臣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诸葛亮临终前推荐的两人是蒋琬跟费祎两人。公元234年八月,最后一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再也撑不下去,在五丈原结束了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而在其临终。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首先我比较认同姜维派死士刺杀费祎的说法:其一,姜维北伐最大的掣肘就是费祎(兵不过万),先前其亦反对蒋琬北伐,致其屯兵汉中...也。

三国里面,诸葛亮和曹操都又爱又恨的司马懿,有何过人之处?

曹操评价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活着的时候,自然是不惧怕司马懿的。曹操又爱又恨的人,就是司马懿,曹操...二、。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生,两人都足智多谋,为何诸葛亮的名气更大?

诸葛亮和司马懿,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们很善于用兵打仗。可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却不一样:"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的名气远远超过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呢?...跟。

标签: 司马懿蜀国诸葛

更多文章

  • 晋明帝司马绍: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支流,泾渭分明,黄河

    [摘要]:晋明帝司马绍:举头见日,不见长安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与西安有关的成语故事?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1、“泾渭分明”“泾渭不。与西安有关的成语?1、2、“泾渭分明”“泾渭不分”渭水

  • 檀道济以沙代米欺强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子兵法,尤其是,走为上计

    [摘要]:檀道济以沙代米欺强敌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古代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权,在权利的巅峰总会有点飘飘然,很多历史上所谓的明君也犯过错误,“自毁长城”的事并不少见,屈原、文天祥、岳飞这些...以攻为守是三十六计吗?不是。《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

  • 嵇康被处死 广陵散失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嵇康,广陵散,竹林

    [摘要]:嵇康被处死广陵散失传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为什么嵇康死后广陵散就绝唱了,难道他学生不会弹,曲谱没留下来?《广陵散》并没真的绝唱,现在不少民乐学习者应该也学过这首曲子,只不过现代版本的《广陵散》已与最初始版本的不同了。《广陵散》又称作《广陵止息》,是古代...嵇康临死前弹了一首《广陵散》,结

  • 曹操的父亲是谁?曹操到底是谁的血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夏侯,自己的

    [摘要]:曹操的父亲是谁?曹操到底是谁的血脉?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三国》曹操是夏侯家的血脉吗?曹操与夏侯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不要被一些野史传闻误导了。曹操与夏侯家只有姻亲关系。关于曹操与夏侯家的关系说法最广泛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是夏侯家的儿子。刘备和曹操出身一样吗?刘备和曹操出身无差异,都一样。

  • 东汉都城数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汉,洛阳,西汉

    [摘要]:东汉都城数量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东汉国都变化?东汉一共有过三个首都,分别是洛阳,长安,许昌。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期,建安元年八月(196...东。西汉东汉都城是什么意思?西汉是刘邦建立的东汉是刘邦的后代刘秀建立的其实他们

  • 杨丽华独女宇文娥英简介,宇文娥英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周,宇文,皇后

    [摘要]:杨丽华独女宇文娥英简介,宇文娥英怎么死的?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隋唐杨丽华有儿子吗?隋唐杨丽华没有儿子,有一个女儿叫宇文娥英隋唐杨丽华没有儿子,有一个女儿叫宇文娥英杨丽华有多少个儿女?杨丽华有1个女儿宇文娥英,杨丽华,周宣帝宇文赟皇后。北周建德二年,嫁给太子宇文赟。北周宣帝即位后,拜天元

  • 陈登的生平简介,陈登是怎么死的?为何曹操后悔不用陈登的计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徐州,的人

    [摘要]:陈登的生平简介,陈登是怎么死的?为何曹操后悔不用陈登的计策?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陈登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他为何会放弃刘备选择跟随曹操?刘备身上有豪侠之气,这在东汉末年是很少见的。因为大家都是军阀,真正讲道义的人并不多。而且刘备头上还顶着个汉室宗亲的帽子。这么一来刘备走到哪儿,都是很...曹

  • 《延禧攻略》历史上真实的裕太妃,裕太妃到底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官房,攻略,璎珞

    [摘要]:《延禧攻略》历史上真实的裕太妃,裕太妃到底怎么死的?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延禧攻略裕太妃和愉妃是一个人吗?不是,延禧攻略中的裕太妃和愉妃并不是同一个人。延禧攻略中的裕太妃原型是历史上的纯懿皇贵妃耿氏。她是清世宗雍正帝的妃嫔,和恭亲王弘昼的生母。而剧中的。延禧攻略璎珞姐姐怎么死的?-红网问答

  • 《三国演义》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小说,手法,演义

    [摘要]:《三国演义》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越快越好急用】作业帮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事?《三国

  • 古今第一帅哥​潘安​:一枚绝世小鲜肉最后的凄惨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安仁,潘安

    [摘要]:古今第一帅哥​潘安​:一枚绝世小鲜肉最后的凄惨命运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潘安历史上有名美男子,才华横溢,为何没有留下一个好名声?潘安原名潘岳,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潘安的名字来源于杜甫的《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由于他早年仕途不顺,后来投靠了晋惠帝的皇后、奇丑无毕、...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