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罪魁祸首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47 更新时间:2023/12/10 15:43:45

[摘要]: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罪魁祸首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东汉末年三分制是什么?东汉末年三分制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各地的割据势力层出不穷,互相之间攻略。先后涌现出了董卓,吕布,曹操,袁绍,袁术,孙坚,...东。三分天下指的是哪三位?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东汉于洛阳灭亡。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决定天下三分的战役?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相互讨伐的事太多,施暴行的人也太多,百姓水深火热。只有结束乱世,百姓才能稳定下来。这诸多头绪,种种烦恼,当然不是一个没有兵权没有政权的贾诩能管得了的,但这一切,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一个人的一句引起的,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罪魁祸首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董卓(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同时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洛阳大乱,袁术、袁绍兄弟于是率军攻击皇宫,中常侍段硅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部众于北芒迎汉帝还宫。

之后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吕布、王允等人设计诛杀。可惜王允为人过于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那一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董卓部下校尉李催、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在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因此大家都一片惶恐不安,众人纷纷准备解甲逃亡,在这个时候,贾诩粉墨登场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并不出名,唯有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阎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说颇有政治远见。他是少数几个明白东汉皇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人之一,曾经劝说名将车骑将军皇甫嵩起兵推翻东汉皇朝,皇甫嵩不从,忠乃亡去。后《英雄记》有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

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甥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的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因为贾诩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催、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候,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是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记载说“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打算,因为李、郭等人本就是马贼及军人出身,未必是一个亭长可以捉拿的。

他此举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李、郭等人“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催等放兵劫掠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催、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汉献帝被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动乱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掠地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此以前,各地诸侯还不敢太明目张胆地进行此类举动。正是贾诩的这个建议,使东汉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乱状态。

此后,关中又因为李、郭等人的争权夺利,伤亡巨大,极大地破坏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三国志》云: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指李、郭入洛阳前),催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李、郭等四人对关中荼毒之烈,追本溯源实出自于贾诩这一言之谋,故而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评曰:

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看当时的情况,王允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关中精兵数万,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复振汉朝,一时安定还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恶既枭,天地始开”一说。因此就这样的情形而言,说贾诩这一言导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不为过,而“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也是很中肯的。

正是因为这次动乱,汉中央政府的政令开始不行天下,天子和朝廷威信全无,再无崛起之可能: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竟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

《三国志?董卓传》

至此,可以说汉中央政府的地位和威望彻底瓦解,甚至献帝在回洛阳的时候,“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地诸侯已经根本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当回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纳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才得以有所改变。二十余年后,曹操之子曹丕终于以魏代汉,结束了东汉皇朝,开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自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算起,一直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之久。在这九十多年的战争里,两汉皇朝所积累的资本,包括宝贵的人才资源,全部消耗殆尽,包括在东汉末年分裂之初成长起来深知民间疾苦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矛盾,又具有极高才干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们基本荡然无存,而政权最后落在了一些全靠祖上余荫掌权的纨绔子弟和只知道清谈的文人手里,他们在门第优越感的支持下,只知道埋头享乐或陶醉于清谈之中,同时由孙权肇基的门阀现象又极度发展,最后终于导致全国的阶级、种族、经济等各方面矛盾不断激化,因此三国统一后还不到二十年,中原地区再次陷于血泊之中,由“八王之乱”而晋室东迁,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其结果就是产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血腥的一页“五胡乱华”。

而这“五胡乱华”三百年的动乱和血腥,可以说导火线仅仅就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

关于“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罪魁祸首”的问题

东汉末年三分制是什么?

东汉末年三分制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各地的割据势力层出不穷,互相之间攻略。先后涌现出了董卓,吕布,曹操,袁绍,袁术,孙坚,...东。

三分天下指的是哪三位?

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东汉于洛阳灭亡。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

决定天下三分的战役?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有谁?

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

三顾茅庐中的三分天下是什么意思?

1、解释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解。

东汉衰败的原因和表现?

汉献帝昏庸无能,任凭董卓、曹操把持朝政,对内不能除奸佞,对外不能御强敌,最终导致东汉衰落,三分天下。汉献帝昏庸无能,任凭董卓、曹操把持朝政,对内不能除奸。

《三国演义》中哪一场战役是奠定“三分天下”的关键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受了重创,短时期难以对孙权和刘备势力构成威胁,三分天下形势已定,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奠定了基础。曹操为了向南用兵,军事和政治上也也充分准备。

为什么三国时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这三角在古人心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

首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主要是吴国和蜀汉的谋士,具体来说就是鲁肃和诸葛亮;其次,之所以会提出这一份,是因为北方太强大了。众所周知的“天下三分论”,主...如。

诸葛亮骂王朗的历史背景?

在三国时期,忠义被推在首位,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王朗原是汉朝元老,却因为天下大势倒向犯上作乱的曹操,虽然曹操的势力大,但那也不是背叛的理由。...

三分天下是指哪三个人?

1、三分天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2、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统称为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孙氏集团趁北方大乱,凭借长江天险独占东吴;公元2。

标签: 东汉天下魏国

更多文章

  • 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文化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汉,光武帝,西汉

    [摘要]: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文化政策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光武中兴的治国之策?开创“光武中兴”刘秀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二十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历史上称什么?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刘秀

  • 诸葛亮有几位子女,诸葛亮后代结局最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儿子,孩子,诸葛

    [摘要]:诸葛亮有几位子女,诸葛亮后代结局最好是谁?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多少后代,他们的结局如何?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他从27岁出山开始辅佐刘备,我就纳闷了,诸葛亮放着兵强马壮的曹操不去辅佐,偏偏辅佐一个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刘备,他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刘...诸。诸葛亮4个子女结局如何

  • 司马干的生平简介,司马干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司马懿,魏国

    [摘要]:司马干的生平简介,司马干是怎么死的?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司马懿是怎么死的?司马懿究竟是怎么死的?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与诸葛亮齐名,他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慧,深谙韬略,博古通今无...司。司马懿家族世系?司马防司马懿(防次子)司马师(懿长子)司

  • 北魏高洋“乱者必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魏,儿子,快刀斩乱麻

    [摘要]:北魏高洋“乱者必斩”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乱者当斩典故?高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丞相。他一共有六个儿子。有一天,他想考查一下哪个儿子最聪明,就把六个儿子都叫到跟前。他对儿子们说:"我这里有一大堆乱麻。。“英雄天子”高洋统治晚期滥杀淫暴,真的是有精神病吗?齐文宣帝高洋(526-559)

  • 史上最无耻的诏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公司,叛徒,无耻

    [摘要]:史上最无耻的诏书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有哪些文人无耻的典型事例呢?说到文人无耻的典例这两位就不得不提了,一个因无耻名断黄泉,一个靠无耻官运亨通。先来说下第二位吧,第一位粉丝太多,我怕挨打。一、靠无耻官运亨通的这位,在...历史上最无耻的皇帝是谁?说到最无耻的皇帝,南北朝时期的亲叔侄可

  • 西汉为何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宦官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汉,外戚,宦官

    [摘要]:西汉为何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宦官专权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清朝为何没出现太监乱政,外戚专政?首先说太监乱政:什么是“宦官专权”。指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代替自己参与朝政,最后形成宦官专权的现象。这...而。整个东汉,为何宦官和外戚专权的情况如此严重?

  • 诸葛亮手持的“羽扇”是何宝物?民间对诸葛亮的感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扇子,最喜欢,济公

    [摘要]:诸葛亮手持的“羽扇”是何宝物?民间对诸葛亮的感念之情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扇子?扇子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小小一把扇子,从最初用来纳凉乘风,到后来标榜身份地位,再到文人墨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或以扇子为题吟咏起兴,扇子在古人的生活中。《三国演义》中你最欣赏谁或者说觉得自己像谁

  • 拓跋浚仅活了26岁皇后李未央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结局,拓跋,锦绣

    [摘要]:拓跋浚仅活了26岁皇后李未央被赐死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锦绣未央李长乐怎么死的,李长乐死在第几集《锦绣未央》电视剧里,李长乐最终被拓跋浚以毒酒赐死,这段剧情在整部电视剧的最后一集了,不过临死前李长乐仍然傲气不减,演员塑造的是非常成功。其。锦绣未央结局?大结局常茹突然冲进大殿,趁乱举剑向未

  • 《琅琊榜》萧景琰人物原型:大梁皇子萧景琰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原型,大梁,皇帝

    [摘要]:《琅琊榜》萧景琰人物原型:大梁皇子萧景琰真的存在吗?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大梁皇帝萧景琰原型?《琅琊榜》中萧景琰的形象在历史中是没有的,是作者在剧中编撰的。《琅琊榜》中萧景琰的形象在历史中是没有的,是作者在剧中编撰的。梁武帝是萧景琰吗?萧景琰是梁帝萧选的第七子,梁帝原型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

  • 两晋时期著名学者郭璞的风水之术厉害吗?他有哪些历史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两晋,游仙诗,道教

    [摘要]:两晋时期著名学者郭璞的风水之术厉害吗?他有哪些历史事迹?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风水先生的故事,真真假假有几分风水先生,又被人们称为阴阳先生。他们主要是以帮人看住房或坟地的地理位置为职业,常常要通过阴阳学说来辅助完成工作。这个职业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秘。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中国历史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