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是什么意思

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00 更新时间:2023/12/9 19:12:21

[摘要]: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是什么意思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康熙为什么规定本朝永不加赋?这个政令是康熙颁布的“盛世兹丁永不加赋”诏。金庸老爷子在《鹿鼎记》说是顺治帝给他儿子康熙皇帝的建议。这个明显有美化满清的意思了。顺治帝要有这觉悟,哪。永不加赋什么意思?永不加赋的意思是永远不在加重赋税。这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改革措施。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宣布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康熙皇帝下旨永不加赋,难道就不怕国库收入受到影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背景

原有丁银制度

清代的丁银是沿袭明代的丁银而来的,但丁银编征作为中央政府赋税征解的内容,则是清代的事情。在明代,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

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支配的问题。

清朝定鼎北京后,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筹集军饷为中心,同时强化对地方财务的管理。大致说来,自顺治二年始,清朝中央政府命令地方官将丁银随同田赋一起上缴,同时对于人丁的编审也逐渐制度化,以保证丁银的征解。清初原定三年一编审,顺治十三年改为五年一次编审人丁。

顺治十五年,清廷命令各直省将编审人丁造册送部。十七年覆准,“直省每岁终,各将丁徭赋籍汇报总数,观户口消长,以定州县考成”。通过这些措施,在剥夺地方官任意支配和使用丁银权力的基础上,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征用丁银。

顺治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首次公布了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直省徭里银3008900两9钱,米12570石1斗”。丁银成了清朝中央政府赋税征收的重要内容。

丁银制度的弊端

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在奏折中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丁银的编征自始就存在着弊端。康熙初年曾任直隶灵寿县知县的陆陇其对此曾分析说,“查旧例,人丁五年一审,分为九则,上上则征银九钱,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以家之贫富为丁银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开除,此成法也。

无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旧习,每遇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这种户丁编审中的虚报和浮夸之风在很多地区都存在。

而官员绅衿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而丁银项目仍然存在,结果便落在贫苦农民的身上。其中在实行户等编审制的地区,出现了利用户等进行放富差贫的现象。如山东曹县,“豪强尽行花诡,得逃上则;下户穷民置数十亩之地,从实开报,反蒙升户”,结果“其间家无寸土,糊口不足,叫号吁天者,皆册中所载中等户则也。”

这样一来,一方面,封建官府为追求溢额在编审时多行虚夸,另一方面舍富就贫,丁银溢额增多的结果便是使中下层民众承担起更多的丁银来,饱受“代纳”和“包赔”之苦。

这样一种丁银编征,使得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对于丁赋的征收来说,其结果是“在民有苦乐不均之叹,在官有征收不力之参,官民交累。”

决心改革

康熙时期解决了长达八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又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连年的征战耗费大量财力再加上各级官员贪腐,老百姓过得很苦。

康熙帝本人亲民爱民、自觉民间疾苦,如康熙四十二年(1716年),康熙帝说:“朕四次经历山东,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东省与他省不同,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次年,康熙帝又说:“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则民亦渐臻丰裕。今乃苛索无艺,将终年之力作而竭取之,彼小民何以为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下旨“永不加赋”。后来全面行摊丁入亩的雍正帝也常禀承先皇遗训,曾多次面谕群臣要勤政爱民,说他自己“勤求民瘼,事无巨细,必延访体察,务期利民。而于征收钱粮尤为留意,惟恐闾阎滋扰,此念时切于怀”。

雍正在其继位之初就曾各省督、抚、司、道及府州县各官分别发布谕令,要他们把钱粮征收放在所负之责的首位,不得任意苛索。且对直接征收钱粮的州县官谕令尤严,指出:“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于钱粮,关系尤重,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

前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皇考示谕在廷,不允其请,尔诸臣共闻之矣。今州县火耗任意增加,视为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后断宜禁止,或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纠参,必从重治罪,决不宽贷。”这就是说,除了确保国家财政足额,亦强调其社会公正的维护和社会心理的引导,也就是通过宽免赋税的的政策来营造人心思定、人心思安的社会氛围。

经过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关于“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是什么意思”的问题

康熙为什么规定本朝永不加赋?

这个政令是康熙颁布的“盛世兹丁永不加赋”诏。金庸老爷子在《鹿鼎记》说是顺治帝给他儿子康熙皇帝的建议。这个明显有美化满清的意思了。顺治帝要有这觉悟,哪。

永不加赋什么意思?

永不加赋的意思是永远不在加重赋税。这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改革措施。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宣布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

康熙皇帝下旨永不加赋,难道就不怕国库收入受到影响吗?

康熙皇帝之所以在其登基后的五十一年发布“永不加赋”之旨,是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策,事实上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起到了巩固清朝统治的作用。至于对国库收。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区别?

一、背景不同1、一条鞭法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同时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十分困难。商品经济也有了较...1、一条。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作业帮

(1)主题:清朝人口膨胀。(只要答到上述意思不超过12字即可)如清朝人口增长、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后果等等。(2)原因:①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

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这个问题让康熙皇帝想打人。哪本资料上说康熙年间人口1900万了?敢情明朝末年的15000万人在明亡清兴的几十年时间里被“消灭”了87%,这个数字有多惊人你知道吗。

“嘉道中衰”的原因有哪些?

嘉道中衰的原因,尤其在嘉庆身上还真落不下几笔,很多事他无法扭转,都是乾隆帝的“遗产”,高不高兴都得接着,当时的清廷虽不至积重难返,但也是颓势尽显,嘉庆...这。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

(1)第一小问的人口政策,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政策是鼓励人口增长.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

摊丁入亩是哪个朝代?

摊丁入亩清朝1712年实施的赋税制度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

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火耗归公政策1.火耗归公政...惩。

标签: 嘉庆康熙清朝

更多文章

  • 周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周,周朝,西周

    [摘要]:周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一段周朝历史的历史,周朝是怎么建立的呢?它又是因为什么而灭亡的呢?感谢邀请!中国在原始社会传统下,历经了三个朝代,即现今为人人所知的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对我国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夏标志着华夏封建王朝的建立,商。三者...周朝为什么会灭亡因为采取了分封制,各个诸侯实力加

  • 秦朝灭国后秦人为什么没人想要恢复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秦朝,项羽

    [摘要]:秦朝灭国后秦人为什么没人想要恢复秦朝是一段秦朝历史的历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谁说老秦人没有复国?秦汉秦汉,汉朝就是秦朝的继续。咱们一起来理一理。秦朝是被项羽灭亡的,章邯二十万秦军是他坑杀的,秦王子婴是他灭的,秦都咸阳是他烧的...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

  • 太康失国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后羿,夏朝,太康

    [摘要]:太康失国的经过是一段夏朝历史的历史,古代任国是怎么灭亡的?任国是夏王朝联系东方的桥梁,地位十分重要。“太康失国”少康随母亲逃到了母亲的故乡任国,长大后以任国为根据地。“少康中兴”时少康就是借用的任国的军队夺。姒太康主要成就?姒太康(前1996-前1959),姒姓,夏后氏,名太康,夏后启长子

  •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厂,明朝,锦衣卫

    [摘要]: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之间的关系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之间是什么关系,工作有什么分工?_作业帮锦衣卫是特务机构东厂是太监管理的特务机构由于太监相对比较受皇帝信任(毕竟是自己身边的人)所以一般情况下东厂比锦衣卫地位要高西厂也是太监特务。锦衣卫和东厂的关系是怎样的?锦衣卫算是军队吗

  • 周平王东迁洛邑朝臣们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周,秦国,西周

    [摘要]:周平王东迁洛邑朝臣们怎么看是一段周朝历史的历史,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为何周天子再不复昔日“天下共主”的威风?很多人只听说过周平王,东周第一位君主嘛!其实跟他同时崛起的,还有一位周携王。周携王这哥们是周幽王的弟弟。论辈分,周平王还真得叫周携王一声叔叔。周平王...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迁都”事件,

  • 宋朝皇帝为什么很少穿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皇帝,龙袍

    [摘要]:宋朝皇帝为什么很少穿龙袍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宋朝的皇帝当然也穿龙袍,只不过在元朝之前,历代皇帝的龙袍都以素色淡雅风格为主,元明清三朝的龙袍,才是。宋徽宗为何不穿龙袍?不光是宋徽宗不穿龙袍,整个宋朝的皇帝都不穿龙袍,这是因为当时没有“龙袍”可穿。龙袍起于唐,成于元明

  • 目前还无法断言“夏朝”确实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夏朝,大禹,文明

    [摘要]:目前还无法断言“夏朝”确实存在是一段夏朝历史的历史,对夏朝的文献记载有多少?古代文献记载非常详实、具体、清晰、一致:夏代是有文字的,有成熟、系统的文字,这一点不容置疑。【一】《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路史》:还...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夏朝?对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的问题,答案是肯定

  • 为什么说​杨素​是自己在求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功臣,大唐,隋朝

    [摘要]:为什么说​杨素​是自己在求死?是一段隋朝历史的历史,如何评价隋朝第一权臣杨素?杨素是隋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家,也是当时士族豪门利益的代表。杨素字处道,公元544年出生在西魏最大的豪门弘农杨氏之家。弘农杨氏地位尊贵,重视礼教,家风...隋朝国公杨素是好人吗在电视里杨素是坏人,书上是好人.杨

  • 北时期为什么佛教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佛教,的人,经济

    [摘要]:北时期为什么佛教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佛教为什么会盛行(在汉朝,唐朝)佛教的传播在中国有一个发展过程,并非在汉朝就盛行.从历史上看,佛教约从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吴,两晋到南北朝,是翻译佛教经典和研究阶段。如何简要分析唐朝文化空前繁盛的原因?谢谢邀请。唐朝文化繁

  • 揭秘白居易:无良文人 好色到侍妾三年一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徐州,白居易,这是

    [摘要]:揭秘白居易:无良文人好色到侍妾三年一换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白居易晚年为何会沉迷歌舞?白居易晚年沉迷歌舞?这让很多没有深入了解过他的朋友会有点意外。白居易为官正直敢于谏言而多次遭贬谪,做学问勤勉精进,其诗作大多针砭时弊、心系百姓。所以。听语文老师说白居易人品很差,到底是如何个差法?白居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