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皇帝在御驾亲征的时候 古人为什么基本都是胜少败多

古代皇帝在御驾亲征的时候 古人为什么基本都是胜少败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04 更新时间:2023/12/6 23:32:31

对古代皇帝御驾亲征,为什么往往胜少败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争,是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会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虽然说起来人人都知道“兵凶战危”,但国与国之间永无停歇的疆域土地之争、资源利益之争、乃至国家内部的皇位之争,都会引爆一场局部或大规模战争,怎样更好地保家卫国,击退敌军侵犯,是每个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问题。

古代皇帝们组织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不外乎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皇帝把兵权交给将帅,委派将帅担任前敌总指挥,指挥武装力量进攻敌国或者低抗敌国侵犯。这种形式也是大部分皇帝的首选。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也并非鲜见。也有一些胆气过人、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非常自信的皇帝,敢于打破常规,亲自带领大军出征,以万乘之尊亲自走上刀山箭雨的前线,指挥大军纵横沙场,史称这种战争组织方式为“御驾亲征”。

但令人不解的是,古代皇帝御驾亲征,听起来固然豪气干云,但结局往往不容乐观,就目前已知材料而言,皇帝御驾亲征往往会胜少败多。这方面失败的典范可谓数不胜数,随便翻一番史书就能找出一大堆。

西周第四个皇帝周昭王姬瑕,是一个热衷于通过战争开疆辟土的战争“狂人”,从周昭王十六年开始,周朝与楚国之间爆发一系列战争。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亲自带领大军讨伐楚国,结果在汉水之滨全军覆没,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乱军中。

汉高祖刘邦身经百战,具有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但他在御驾亲征时也吃了大亏。西汉建立初期,塞外匈奴人日趋强大,给汉朝造成严重威胁。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带领32万大军出师北伐匈奴,结果在白登山陷入匈奴铁骑重围,险些片甲不还。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吴蜀联盟破裂,汉昭烈帝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带领大军顺江东下,试图一举击灭东吴。东吴都督陆逊采取避敌锐气、诱敌深入之计,把刘备大军阻遏在夷陵一线,然后使出火攻计,“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除了这两次之外还有许多。公元611年开始,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数次亲统百万大军,发起辽东之战,但每次都损失惨重,铩羽而归,并因此引发隋末农民战争,国灭身死。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带兵讨伐辽国,在高粱河之战中全军溃败,宋太宗自己都挨了两箭,坐着驴车侥幸逃回。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御驾亲征进攻南宋,在四川境内遭遇宋军顽强抵抗。在钓鱼城之战中,蒙哥在指挥攻城时身负重伤,不治而亡,蒙元大军被迫仓皇败走。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带领大军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覆没。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带领六万八旗精兵,攻击明朝辽东重镇宁远,结果遭到明朝名将袁崇焕猛烈抵抗,努尔哈赤本人身负重伤,清军大败而还。

当然,历史上也有些军事才能出众的皇帝,能够御驾亲征取得大胜,如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等人,但所占比例极为有限。为什么古代皇帝出征往往胜少败多?

原因之一,是皇帝御驾亲征,往往会给将士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战争的目的和重心会在不知不觉中偏移。皇帝不来,将帅以不择手段夺取胜利为第一目标,皇帝一来,将士们只能以确保皇帝安全为第一目标,往往变得束手束脚,畏首畏尾,遭到失败在所难免。

原因之二,皇帝的到来,往往会导致指挥大权变得分散而模糊不清。经验丰富的前敌将帅,时时处处要考虑皇帝的面子和尊严,过去可以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应对方案,皇帝御驾亲征,则凡事必须请示皇帝而后施行,往往失去临机专断的自主权。如果皇帝是军事内行还好说,最起码能分清对错不拖后腿,如果皇帝是个军事门外汉,来一个外行指挥内行,虽不欲败岂可得哉。

参考资料:《剑桥中国史》《中国通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信之前都没有打仗的经验 韩信开始打仗为何那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对韩信没有带过兵,也没有打仗经验,为何一开始打仗就那么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最早跟着项羽。项羽让他当了一个军事参谋,不过他提的那些建议项羽又都不采纳。接着他投奔刘邦。先是差点被处死,后来经过萧何的多次推荐,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后勤的官员——这就是韩信在带兵

  • 历史上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他的心不会痛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虎毒不食子,历史上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他的心不会痛吗?事实上,还真不会,因为在李唐皇室杀亲人实属正常操作,见怪不怪了。武则天晚年,朝臣们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李显继位。虽然被逼退位,两位男宠张易之、张宗昌也伏诛,但是武氏家族并没有被彻底清算。相反的,武家还是朝廷中重要的家族势力,并且

  • 明朝都没有解决的蒙古问题 清朝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对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原王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细数历朝历代能够彻底收复游牧民族的朝代并不多,元朝时期游牧民族更是统一了

  • 牡丹为何会被称为百花之王?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牡丹享有“国花”的尊崇地位。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何人不爱牡丹花,占尽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女娇万态破朝霞。(唐·徐凝)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栽培植物,因为花色艳丽,冠绝群芳,被古人视为雍容华贵与繁华昌盛的象征,称之为“花王”(也称富贵花)。洛阳因

  • 明朝李庆随军征讨安南,为什么会害的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前期兵部尚书安南的故事。李庆是明朝前期的一个知名官员,出生在顺天府顺义县,在洪武年间他成功以国子监生的身份,被朝廷委任为右佥都御史,后来又转授为刑部员外郎,再后来又被迁去绍兴当知府。到了朱棣入主

  • 安史之乱结束后,为何唐朝还能延续那么久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宝应二年。这一年对于整个唐王朝来说,无疑是充满转折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历经唐朝三代君主,迁延将近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宣告终结。但是,和平对于唐王朝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奢望而已。因为,“安史之乱”结束的同时也开启了,中晚唐时期一百多年的历史困局。这是因

  • 齐王李元吉射术很好,为何三次射不中李世民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后,李渊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家父子齐心协力推翻隋朝,李建成主内,李世民主外,唐王朝终于建立,由于秦王李世民常年指挥作战,手握唐朝兵权,而李世民又绝非等闲之辈,他与李建成的斗争从唐王朝建立后就越来越明显。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

  • 朱棣在榆木川暴病而亡,他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棣是在榆木川暴病而亡的,当时不在皇宫中,很多东西都没有,那么他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永乐二十二年,因为蒙古鞑靼部的首领阿鲁台再一次大举进犯明王朝的边疆大同、开平等地,朱棣对此无法忍受,下令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的大量兵马

  • 曹操为什么不在前期就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时候是刘备最落魄的时候。此时诸葛亮还在南阳种田,而刘备则难觅落脚之地,那么曹操为什么不在这时候就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煮酒论英雄前天下形势:曹操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胜出,但陷入四面环敌的战略困境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

  • 明朝初期儒生地位奇高,那时候要是诋毁儒生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初期儒生地位奇高,那时候要是诋毁儒生会怎么样?事实上,确实有人这么做了,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朱棣身边的红人姚广孝,但是就算是他,诋毁儒生后果也是蛮严重的。我国历史自赵宋开始,儒生在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便越来越大,尤其是程颢、程颐、朱熹这三人对传统儒学进行结构性改造,创造出程朱理学之后,便逐渐被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