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湾湾的?

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湾湾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197 更新时间:2023/12/31 20:35:04

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的?各位大人,您看与当今局势有几分相似?

(明清战争“湾湾”专题共8篇,此为第7篇,关注书瑶,我们一起从古论今。)

(一)首次交锋:见证历史的时刻

康熙22年(公元1683年)的一个六月午后,清军统帅施琅正站在战船上,为即将发动的攻击做着最后的准备。此时,晴空万里,夏日的阳光洒在大海上,波光粼粼。

他的部下们跃跃欲试,但也有人担忧六月多南风,出师不利。其中一位部将忍不住说:“大家都说南风不利,现在已经是六月了,还要出师吗?”施琅却信心满满地回答:“夏至前后二十多天,风微,夜尤静,正是我们大军出海作战的好时机。

我们只要抓住时机,七天之内就能夺取胜利。即使遇到台风,那也是天意,非人所能预料。郑氏诸将中刘国轩最勇猛,如果他守在达湖,我们即使失败,他也会再来挑战。

现在刘国轩已被派守澎湖,我们只需击败他,将不战而降。”

说罢,施琅于当月14日率军起航,派蓝理为先锋,直奔澎湖而去。而郑将刘国轩依据常规判断,认为清军不会在六月出兵,故未加戒备。

当清军突然出现在澎湖海面时,刘国轩这才下令紧急部署防御。这时,部将邱辉、黄良翼等提议趁清军立足未稳,利用夜暗潮落,以精铳舰船突袭敌舰队,定能取胜。

于是,双方在16日展开了一场激战,炮火连天,舰船冲撞。

施琅见到蓝理的先锋舰船被郑军围攻,立刻率领吴英等前来解围,却也陷入了被围攻的险境。

在战斗中,施琅受伤,箭头划破了他的脸颊,鲜血染红了头巾。蓝理也受了重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清金门镇千总游观光的战船赶来助战,施琅等人才得以脱困,退出战斗。

刘国轩看着清军撤退,心想台风即将来临,便未率军追击,错过了歼击清军的良机。

(二)澎湖海战:双方决战的激烈时刻

在经历了初战失利后,清军将领施琅汲取教训,针对郑军船只较少而自己船只较多的情况,采取了五船为一队、攻击敌方一艘船的战术,准备再次交锋。

清军在十七日占领了八單水道以南的虎井、桶樹等岛屿,十九日,施琅亲自率领部下将领对郑军腹地进行侦察。

二十一日,施琅指挥清军百船分列东西,分头对郑军发起进攻。

二十二日一大早,清军分三路开始总攻,展现出磅礴的军事气势。

清军按照五船攻击敌方一船的战术,各自为战,直取郑军核心娘妈宫。

郑军统帅刘国轩站在山顶上一览清军阵势,立刻命令部下迎战。于是双方在海上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澎湖大决战。虽然郑军船只较少,但装备精良,威力巨大。战场上,双方炮火、矢石如雨般密集,烟雾弥漫,遮蔽了天空。

激战中,清军总兵林贤、朱天贵率先冲锋陷阵,朱天贵战死沙场。士兵们奋勇冲击,从早晨一直战斗到午时,焚烧敌方船只百余艘,溺死无数敌军。郑军的邱辉、曾瑞、黄德、昊逊、昊福、受等船只均被击沉。刘国轩虽然顽强指挥部下将领拼死抵抗,但因兵力悬殊且伤亡惨重,许多船只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刘国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乘30艘战船从北吼门撤退至。而娘妈宮炮垒等岛上的郑军400余人全部投降。这场战斗,清军仅损失320名死亡、180余名伤员。这场澎湖海战,为清军统一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三)归降:悬念重重的抉择

澎湖战败的消息传来,郑氏集团的众人都感到了一阵寒意。面对这个岔路口,该投降还是另寻新家?意见之间争议不断。

就在这时,康熙帝再次伸出橄榄枝,希望郑氏投降,保证待遇优厚。他下旨宣布:“皇皇渝旨,炳如日月,联不食言。”这话可谓言简意赅,让人信服。

大将刘国轩力主投降,他认为:“揆之天时、人事,悉已顺于清朝,若不见机,恐有不测,反为大丈夫之羞。”于是,在六月初八日,郑氏派使者前往澎湖,施琅求降。

终于,在八月十一日(阳历10月1日),施琅率领的军队抵达鹿耳门。郑克塽带领部下剃发降顺,亲自迎接施琅,并交出延平王金印。就这样,终于平定了。

为了加强对的治理,清廷听取了施琅和大学士尔等人的意见,设立了“县三、府一、巡道一”,分管全岛事务。同时,“设总兵一、水师副将陆营参将二、兵八千;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兵二千。”

随着清廷对的统一,这片土地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东北海军的缔造者,他从青岛撤退之前,炸毁20多家日商工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陆军抗日的事迹,大多数被世人熟知,就连空军也涌现出了高志航这样家喻户晓的空军英雄,唯独中国海军的抗日事迹,一直鲜为人知,海军抗日英雄更是寂寂无名。其实在中国海军有不少抗日英雄,也有不少抗日烈士,在这些英雄中沈鸿烈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也是中国东北海军的缔造者,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心腹骨干,官至东

  • 史铁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相逢何必曾相识文丨史铁生等有一天我们这伙人真都老了,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岁,白发苍苍还拄了拐棍儿,世界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已经是(夏令时)傍晚七八点钟的太阳,即便到那时候,如果陌路相逢我们仍会因为都是“老三届”而“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不管在哪儿,咱们找一块不碍事的地方坐下——再说那地方也清静

  • 吕思勉: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

  • 韩国10000年历史,到底怎么算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这就是代表历史最悠久的了。唯一延续的中华文明也才5000年文明史,可是韩国史书还有电视节目,专家,都宣称韩国有10000年历史,是中国的两倍,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那么韩国万年历史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一本神话书”韩国之所以宣称自己有10000年历史,完全在于一本书,

  • “最后一片净土”夏尔西里,1998年才回归祖国,是如何被收回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夏尔西里,国内很多人都会很陌生,甚至连它所处的地区新疆省内知道的人也不多。正是由于人们的陌生,更加显示出它的神秘,此地像一块“世外桃源”,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净地和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回看历史,夏尔西里1998年才被我国收回,当时是如何失而复得的呢?众人皆醉我独醒——左宗棠如今无论从地理位置的

  • 三次被俘的国军兵团司令,拒绝悔改,晚年病死在战犯管理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有人却选择一条道走到黑,至死不知悔改,在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里面,绝大多数都能悔改认错,积极配合改造,可却有一个人拒绝悔改。此人就是刘嘉树,他是湖南益阳人,黄埔一期的学生,最高官至国民党第17兵团司令,在黄埔一期学生之中,他还算混得不错,尽管他的名气不大,却丝毫不影响他

  • 让中国觉得耻辱醒悟的,不是火烧圆明园,而是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我国的近代史,很多人都会在近代史的前面加上“耻辱”两字,确实,由于明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致使在清末期间,我国饱尝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从一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无一不是以惨败而告终,割了一块又一块的土地,付了一笔又一笔的赔款,正如李中堂所说的那样:我国正处三千年未有之变

  • 他是罕见的五重间谍,和杜月笙平起平坐,死后葬在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经常看谍战剧的朋友都知道,有些间谍的身份很复杂,同时为多种势力服务,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双重间谍或者三重间谍。但历史上却有一位罕见的五重间谍,他的名字叫袁殊。袁殊除了是我党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同时有着中统、军统、侵华日军以及青红帮的四重身份。1911年4月袁殊出生在湖北蕲春一户没落的官宦人家。1

  • 这个鲜为人知的史前古国,曾存续六个世纪,三大文化令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近年来,“齐家文化”在考古、收藏、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已成为一个独特而热门的文化现象。何谓“齐家文化”?这其实跟一个名叫安特生的瑞典人有关,此人被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聘为专职地矿顾问,于民国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24年)在甘肃广河县一个名为“齐家坪”的地方考察到一处令世人惊叹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遂被世人称之

  • 他带领汉人重新踏进北京城,却因为恢复殉葬成为一生污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自从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出去后,到朱元璋,四百余年,多少英雄豪杰,可是面对幽燕之地,也只能徒增无奈。宋太祖赵匡胤,岂非一代人杰,可是也只能落得个仓皇北顾而已,甚至还要开设封桩库设法去赎回来,宋史读的最心酸,终于等到了一个人,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汉人重新踏进北京城,这是多么翻天覆地的一个盖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