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永吉丨《史記》校札十則

王永吉丨《史記》校札十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922 更新时间:2023/12/31 5:34:45

《史記》校札十則

王永吉

摘要:文章對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修訂本提出修訂意見十條,涉及《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吕太后本紀》六篇中正文及三家注的文字及標點問題。

關鍵詞:《史記》三家注校勘標點

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通行已久,嘉惠學林。2013年點校本《史記》修訂本出版,訂補點校本疏漏甚夥,對於《史記》及三家注文本質量大有提升。然百密一疏,修訂本亦有未盡善之處。今就平日閲讀所見,撰爲札記十則,以供修訂本再版增訂時參考。

渡河南涉河南

《史記》卷三《殷本紀》: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迺五遷,無定處。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1]

吉按:“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一句,標點宜作:“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一句,標點宜作:“乃遂涉河,南治亳”。兩句中動詞渡與涉的賓語爲“河”,而非“河南”。“南”字屬下,作狀語爲長。標點本於“河”字下加專名綫,或以“南”爲動詞。但此類情况,《史記》往往加“而”字連接,以免誤解。如《項羽本紀》:“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2]“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3]《樂書》:“濟河而西。”[4]《平津侯主父列傳》:“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踰河而北。”[5]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

《史記》卷四《周本紀》: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6]

吉按:“曰”上宜加逗號。史記爲史書記載之意。“讀史記曰”連讀,易使人誤以爲“周亡矣”三字出自伯陽所讀史書之文,實爲周太史伯陽讀史興歎之語也。下文所載夏后氏二龍之事,即伯陽所讀之史記也,末云“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即照應此“周亡矣”之歎。

太戊聞而卜之使御

《史記》卷五《秦本紀》:

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爲諸侯。[7]

吉按:“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一句,標點宜作:“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蓋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初聞此異,未知妖祥,故卜之,“使御吉”,乃占卜視兆之結論。“遂致使御而妻之”,乃謂太戊從占。“卜之使御”連讀,似太戊聞此異人即欲使御,而占問吉凶,意太突兀。“中衍之後遂世有功”連讀,不必斷開。

初一泰平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録秦始皇碣石刻石文: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爲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心咸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産,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羣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8]

此文起首突兀。嚴可均謂:“上脱九句,此頌三句爲韻。”[9]容庚謂:“前缺一簡,凡三韻,共三十六字。”[10]容氏甚至仿寫三十六字,以示其大意。此文三句一韻,前九句韻脚爲:息、服、域,上古音在職部,《廣韻》皆在入聲。後半部分换韻,韻脚:阻、撫、序、所、矩,上古音在魚部,《廣韻》皆在上聲。唯中間一句“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韻脚爲“平”字,上古音在耕部,又爲平聲,似不協韻,疑字有誤。

《史記》共録秦始皇刻石文凡六通: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之罘刻石東觀、碣石刻石、會稽刻石。除琅邪刻石爲兩句一韻外,其餘皆三句一韻。而文中又皆换韻,琅邪刻石用之、錫、陽、職、魚凡五部韻,其餘皆用兩部韻。换韻之例,同一韻部韻脚數量爲六或十二。

這一押韻數字規律,與《詩經》《楚辭》甚至本屬秦國的《石鼓文》皆不同,或爲秦始皇時所獨創。這一韻例的創新,又或是當時衆多制度創新的一部分。戰國秦漢時流行五德終始學説,秦始皇自以秦爲水德。秦滅六國之後,一系列制度變革均以此爲理論基礎。《秦始皇本紀》云:“方今水德之始。”“數以六爲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爲步,乘六馬。”[11]數字尊崇“六”,以之爲法度,蓋因水爲陰,《周易》九爲陽數,六爲陰數。故秦始皇規定“數以六爲紀”。三爲六之半,十二爲六之倍。故刻石文辭三句一韻,即便如琅邪刻石兩句一韻,其同一韻部韻脚數量亦爲六個。文字最長的會稽刻石,衹用了陽部、耕部字,但同韻韻脚爲十二個。

王國維在考察簡册制度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説:“簡之長短,皆二十四之分數,牘皆五之倍數,意簡者秦制,牘者漢制歟?案《史記·秦始皇本紀》:‘數以六爲紀,符、法冠皆六寸。’六寸之符,本爲最短之策。自是而一尺二寸正得其二倍;二尺四寸正得其四倍。又以秦一代制度推之,無往而不用六爲紀。秦刻石文以三句爲一韻,一句四字,三句十二字。十二字者,六之一倍也。故碣石刻石文九韻,一百八字,爲六之十八倍。泰山、之罘、東觀、嶧山諸刻,皆十二韻,一百四十四字,爲六之二十四倍。會稽刻石二十四韻,二百八十八字,爲六之四十八倍。唯瑯琊臺刻石頌文二句一韻,然用三十六韻,二百八十八字,亦六之四十八倍也。不獨字數爲然,以韻數言之,則九者六之一倍有半,十二者六之二倍,二十四者六之四倍,三十六者又六之自乘數也。”[12]

以上探究,是爲了説明碣石刻石中“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一句,韻脚當爲魚部字。因爲此前九句,三句一韻,已用了職部的“息”“服”“域”三個韻脚,而如容庚所言,此前尚有脱文三韻三十六字,故依例當换韻。而後於此句,用了魚部“阻”“撫”“序”“所”“矩”五字爲韻脚,因此“初一泰平”的“平”字處,應當用一魚部字協韻,如此韻脚方足六個,乃合韻例。

明人凌稚隆云:“按‘泰平’疑是‘泰宇’,方叶韻。”[13]清代嚴可均云:“(泰平)當作‘泰宇’。”[14]或本凌氏。江有浩也指出,“平”字“當作宇”[15]。今按凌氏、嚴氏、江氏説是,“宇”“平”形近而誤。“宇”上古音在魚部,與“阻”“撫”“序”“所”“矩”協韻。泰宇,即天下也。《宋大詔令集》卷一二〇《天聖八年南郊赦天下制》:“益竭藎臣,以康泰宇。”[16]《全遼文》卷一〇《道宗皇帝哀册》:“冀泰宇之不撓。保長年而克固。”[17]“初一泰宇”,謂始皇帝初始統一天下也,此意在秦始皇刻石文中多次出現。如《泰山刻石》“初并天下”[18],《琅邪刻石》後序“今皇帝并一海内”[19],《之罘東觀刻石》“闡并天下”[20],《會稽刻石》“平一宇内”[21],“皇帝并宇”[22]。稱“泰宇”、“天下”、“海内”、“宇内”,《之罘刻石》又稱“宇縣”,其義一也。

司馬貞、張守節於秦始皇刻石文辭用韻皆有關注,其有不合韻讀者,《索隱》皆加解釋,而不見説此“泰平”,疑唐人所見本尚不誤。清人梁玉繩《史記志疑》録《史記評林》凌稚隆説,張文虎《札記》未及。點校本《史記》修訂本校勘記亦付闕如,此處宜出校記,存凌稚隆説,提示讀者留意。

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時無子

《史記》卷九《吕太后本紀》:

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爲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爲太子。[23]

吉按:“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時無子”一句,標點宜改作:“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時無子”,“時無子”連讀。“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述“孝惠皇后”爲何人也,再言“時無子”,故有“詳爲有身”之舉,如此叙述乃有條理。

怠與臺爲韻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皇帝明德,經理宇内,視聽不怠。”《索隱》:“怠,協旗、疑韻,音銅綦反。故《國語》范蠡曰‘得時不怠,時不再來’,亦以怠與臺爲韻。”[24]

張文虎《札記》:“《越語》范蠡語以怠、來、災、之爲韻,無‘臺’字,此‘臺’乃‘來’字之誤。凌作‘時’,亦非。”[25]

吉按: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據張文虎《札記》改“臺”字爲“來”,[26]並無版本依據。點校本《史記》修訂本回改爲“臺”字,校勘記云:

“臺”,疑當作“來”。《國語·越語》下:“臣聞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爲之災;贏縮轉化,後將悔之。”張文虎《札記》卷一:“《越語》范蠡語以怠、來、災、之爲韻,無‘臺’字,此‘臺’乃‘來’字之誤。”[27]

今按張文虎謂“臺”當作“來”,非也,張氏蓋未明《索隱》之意,故有此論。司馬貞認爲之罘刻辭“視聽不怠”句與下文“咸有章旗”“事無嫌疑”兩句協韻。“旗”字《廣韻》渠之切,“疑”字《廣韻》語其切,二字皆爲平聲,然“怠”字《廣韻》徒亥切,定母上聲海韻。此在唐時亦當如此,故司馬貞謂“怠”當讀平聲,乃得與“旗”“疑”協韻,司馬貞甚至爲“怠”字新擬反切,音銅綦反。司馬貞進而爲自己找到證據,即《國語·越語》下:“臣聞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爲之災;贏縮轉化,後將悔之。”[28]范蠡之語,怠與“來”“災”“之”協韻,來、災、之三字皆平聲,此與秦始皇之罘刻辭相類,在司馬貞看來,怠亦當讀爲平聲。怠本爲定母上聲海韻,讀爲平聲,則入咍韻,定母咍韻,臺音是也,[29]故司馬貞舉“臺”字爲例,因云“以怠與臺爲韻”。由此可見,《索隱》中“臺”字並非出於某一文本依據,而是司馬貞舉以標音而已。張文虎拘於文本,以“臺”當爲《國語》之“來”字,未明《索隱》本意,非是。

《史記》所記秦始皇泰山刻石、琅邪臺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諸文辭皆爲韻文,或兩句一韻,或三句一韻,韻脚易辨。司馬貞對此有所關注,如本卷“刻所立石,其辭曰”《索隱》:“其詞每三句爲韻,凡十二韻。下之罘、碣石、會稽、三銘皆然。”[30]又下文“頌秦德,明得意。曰”《索隱》:“二句爲韻。”[31]又“登之罘,刻石。其辭曰”《索隱》:“三句爲韻,凡十二韻。”[32]司馬貞進而對刻辭韻讀加以説明。

但司馬貞的時代,對於古韻尚不通曉。司馬貞對秦始皇刻石文辭押韻的解釋,也多是基於唐代的用韻情況與習慣,難免偏誤。如琅邪臺刻石“東有東海,北過大夏”,“夏”與“土”“户”“者”“馬”“宇”爲韻,上古音皆在魚部。而《索隱》於“大夏”下注云:“協韻音户。下‘無不臣者’音渚。‘澤及牛馬’音姥。”[33]《廣韻》土、户在上聲姥韻,夏、者、馬在上聲馬韻。故司馬貞改“夏”字音户,“者”音渚,“馬”音姥,以求協韻。又如之罘刻石“承順聖意”,“意”與“德”“服”“極”“則”“式”爲韻,上古音皆在職部。《廣韻》德、服、極、則、式皆在入聲,唯“意”字在去聲志韻,故《索隱》於“意”下注云:“協韻音憶。”憶爲入聲職韻,如此一讀則六句皆押入聲韻。司馬貞不明古音,衹求刻辭與唐人用韻相合,而採用改讀的辦法,實承六朝以來協韻之流弊。

點校本《史記》修訂本保留“臺”字,未改爲“來”字,是謹慎的做法,但校勘記仍受張文虎誤説影響。

山上臨河有大倉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軍滎陽南,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張守節《正義》:

孟康云:“敖,地名,在滎陽西北,山上臨河有大倉。”[34]

吉按:“敖地名在滎陽西北山上臨河有大倉”一句,標點宜改作:

敖,地名,在滎陽西北山上,臨河,有大倉。

《正義》此注在釋“敖”,斷爲四小句,其主語皆承“敖”。若以“山上臨河有大倉”爲句,則使人疑惑:敖非山名,此“山”何來?

超通爲跳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脩武。”司馬貞《索隱》:

如淳曰:“跳,走也。”晉灼按:劉澤傳“跳驅至長安”。《説文》音徒調反。《通俗文》云“超通爲跳”。[35]

吉按:“超通”諸本同,當作“超踊”。如淳、晉灼以爲此跳字通“逃”。司馬貞另有新解,謂字當讀爲徒調反(今音tiào),即《説文》本義也。《説文·足部》:“跳,蹶也。”[36]即跳跃之義。司馬貞又引《通俗文》證之。《通俗文》原書已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本,此條即據《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跳”《索隱》,亦作“超通”[37]。錢坫《説文斠詮》引《通俗文》作“超踊”[38],是也。《説文·足部》:“踊,跳也。”[39]又《走部》:“超,跳也。”“趯,踊也。”[40]超、踊、跳、趯,四字同義。又《辵部》:“通,達也。”[41]與“跳”字義不相涉。通、踊,形近而誤。

齊之西界聊攝也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張春渡河擊聊城。”張守節《正義》:

《括地志》云:“故聊城在博州聊城縣西二十里。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也。戰國時亦爲齊地。秦漢皆爲東郡之聊城也。”[42]

吉按:“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也”一句標點當作:

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也。

聊、攝爲二地名。《左傳·昭公二十年》:“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爲人也多矣。”杜預注:“聊、攝,齊西界也。”[43]

姬内官也姬是内官

《史記》卷九《吕太后本紀》:“及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裴駰《集解》:

如淳曰:“姬音怡,衆妾之總稱也。《漢官儀》曰‘姬妾數百’。”蘇林曰:“清河國有妃里,而題門作‘姬’。”瓚曰:“《漢秩禄令》及《茂陵書》姬,内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倢伃下,在七子、八子之上。”

司馬貞《索隱》:

如淳音怡,非也。《茂陵書》曰“姬是内官”,是矣。[44]

吉按:《集解》“漢秩禄令及茂陵書姬内官也”一句,標點宜作:

《漢秩禄令》及《茂陵書》:姬,内官也,

《索隱》“茂陵書曰姬是内官是矣”一句,標點當作:

《茂陵書》曰姬是内官,是矣。

“姬是内官”一句乃唐人司馬貞語,非《茂陵書》原文,不當加引號。《茂陵書》爲漢武帝時公牘,西漢末於茂陵出土,其時尚無“是”作係詞之語法。

注释:

[1]〔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131-132頁。

[2]〔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82頁。

[3]〔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424頁。

[4]〔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二四,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1459頁。

[5]〔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一一二,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578頁。

[6]〔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186頁。

[7]〔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五,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224頁。

[8]〔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22頁。

[9]〔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一〇《全秦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第122頁。

[10]容庚:《秦始皇刻石考》,《容庚學術著作全集》第22册《頌齋述林》,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567頁。

[11]〔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06頁。

[12]王國維:《簡牘檢署考》,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二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91—492頁。

[13]〔明〕凌稚隆輯:《史記評林》卷六《秦始皇本紀》,明萬曆四年(1576)凌氏刻本,第22頁b上欄。

[14]〔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一〇《全秦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第122頁。

[15]〔清〕江有誥:《先秦韻讀》,《音韻學叢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年影印渭南嚴氏刊本,《秦文》第5頁。

[16]

〔宋〕佚名編:《宋朝大詔令集》卷一二〇,《續修四庫全書》(第456册)影印北圖藏清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94頁下欄b。

[17]陳述輯校:《全遼文》卷一〇,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274頁。

[18]〔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2頁。

[19]〔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6頁。

[20]〔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20頁。

[21]〔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32頁。

[22]〔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33頁。

[23]〔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511頁。

[24]〔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20頁。

[25]〔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2,第72頁。

[26]〔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250頁。

[27]〔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73頁。

[28]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卷二一《越語》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652-653頁。

[29]方孝岳編:《廣韻韻圖》外轉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12,第74頁。

[30]〔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2頁。

[31]〔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4頁。

[32]〔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9頁。

[33]〔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6頁。

[34]〔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八,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471頁。

[35]〔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八,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473頁。

[36]〔漢〕許慎:《説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第41頁。

[37]〔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287頁。

[38]〔清〕錢坫:《説文斠詮》,丁福保編:《説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第2742頁。

[39]〔漢〕許慎:《説文解字》,第40頁。

[40]〔漢〕許慎:《説文解字》,第30頁。

[41]〔漢〕許慎:《説文解字》,第34頁。

[42]〔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八,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488頁。

[43]〔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卷二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462頁。

[44]〔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504頁。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1989年,79岁陕西老农看《血战台儿庄》,落泪说:那是我打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989年,《血战台儿庄》86版在陕西泾阳上映。看电影时,一位老人在电影中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白刃战,生死存亡。老者顿时激动起来,轻声道:“我做到了。”周围的人都认识这个叫吴德厚的老人,他是全村最穷的人。听到他的话,众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不过他并不在意,还以为他只是在吹牛。然而,2005年在家观看

  • 古代中国一个神秘组织,历经5个朝代七百年不衰,一直被官府严打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那么悠久,经历的朝代也非常的多,有夏朝、商朝、西周、秦朝再到后来的北宋、南宋和辽朝。我国经历了很多的朝代变迁,但核心仍然不变,还是君主专政国家。一直到中华民国才有了改变。那么,朝代不停的变化,但却诞生了一个最牛的组织,他们专门为造反而生,历经1000多年,熬死了5个王朝。这个组织究竟是什么来

  • 《末代皇帝》:第一部被允许在紫禁城拍摄的影片,获得9项奥斯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末代皇帝》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近日离世,享年77岁。让笔者不禁再次翻阅他多年前在中国拍摄的这部《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傅义的传奇一生,他的传奇和其他传奇不同的地方是,别人的传奇是由落寞到辉煌,而他的传奇是由辉煌到平凡。影片讲述了他由登基成为中国皇帝,随着历史沉浮60年

  • 三国男性身材高于现代?我国古代人身高和现代人比,高了还是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身高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到底是多高呢?小编以三国时期历史名人为例,来详细说下武圣关羽、吕布、张飞、诸葛亮、刘备等人的身高。然后再看看各个朝代的一尺到底是多少。武圣关羽是我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是民间的武财神。东汉初平元年,十八路诸侯共同征讨董卓的时候,诸侯们派

  • 《契丹驸马》史上最传奇的双面间谍,他身陷囹圄一人更改两国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杨家将作为北宋代著名将领,“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演绎、改编成了杂剧、小说,如今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杨门虎将》、《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等电视剧,把复杂的故事演绎地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观众也被七郎八虎的不同经历和曲折命运所感动,然而现在却没有电视剧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446 军阀遍地走,皇帝不如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NO.446那么,朱温何以要对自己的恩人李克用痛下杀手呢?有人说,是因为李克用性情太过粗豪,席间说话太过傲慢,惹恼了朱温;也有人说,是因为野心勃勃的朱温知道李克用是他将来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想借机偷袭,以绝后患……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事实,相信各位自有判断。事后,朱温主动写信解释,说那都是杨彦洪背着他

  • 《清平乐》收官,官家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朕竭尽全力能给朝堂的只是平衡而能给百姓的不过平宁而已这是官家(王凯饰演)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虽然没能建立开疆拓土这样的丰功伟绩,却让百姓过上了安乐祥和的太平盛世。《宋史》评价其“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官家是个好皇帝,心系天下百姓,不痴迷于权力游戏,拥有的只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自己对朝堂,对天下

  • 《叛逆者》剧中7个最惨的人:陈默群排第二,林楠笙排最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叛逆者》从头看到尾,它其实就是一部悲剧,从抗日战争到内战,在局中之人,个个都有或多或少的悲伤,要么悲欢离合,要么壮志断腕,要么康概赴死。在动乱的年代,正如蓝心洁说的,我们都还活着。活着就是她们最大的奢望,也是最大的幸运,可是活着才是最难的,也是最痛苦的。来说说剧中那些很惨的人:第一位:蓝心洁为什么

  • 2600年前的瞭望台是啥样?这处古代军事要塞揭开神秘面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烽火台,到过长城的人并不陌生,但是古时的瞭望台是啥样?在济南市章丘区有一处设施齐全、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要塞,里面就有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瞭望台。据说,这里曾是一个战略要地,有不少战事发生在这里,比如抗战时期和莱芜战役时这里都是重要据点。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着众多市民前往探访。这处古代军

  • 《叛逆者》顾慎言和纪中原,强强联手,重重陷阱下,7步解决目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王志叛变,暴露了上线联络人阿木,阿木为了保护顾慎言而死。他还暴露了康卡尔咖啡馆,差点导致顾慎言暴露。为了让他消失,不再出现更多的变故,顾慎言和纪中原,强强联手,合力锄奸王志。老顾做了前面的3步,剩下的5步,由老纪完成,两个人通力合作,最后成功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保护了其他同志。顾慎言三步曲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