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母亲为妾多年,死后亲戚不准走大门出殡,儿子一举挽回母亲尊严

母亲为妾多年,死后亲戚不准走大门出殡,儿子一举挽回母亲尊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947 更新时间:2023/12/31 15:07:00

在封建社会抑或是民国时代,大家族都定有严格的宗法制。是嫡是庶,是妻是妾,这些身份必须明确划定,不同的身份享有不同的对待。因此,给人当了妾室的女人实际上非常可怜。她们不能像正牌妻子那样受到尊重,她们常常不得不看其他人的脸色,有苦也难言。

咸丰年间,有一位名叫谭钟麟的进士,他诞生在湖南茶陵一个大家庭。谭钟麟先后担任过南道监察御史,陕西布政使,两广总督等职务。曾受到朝廷的高度评价。然而,作为清末的顽固派,他的名气却不如自己的儿子。

他的儿子是谭延闿,在谭氏家族中,谭延闿是为“庶出”,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地位。第一,他是谭钟麟亲生;其次,他从小就很努力,父亲对其非常看重。1904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谭延颐中了会元。

殿试前一考得第一叫会元,因为,殿试不除落,进来的都有进士名号,且殿试成绩往往受到外力影响,譬如人个人长相、个人气场、朝廷大佬们的意见、甚至帝王暗示等等,非是全然单靠学问论座次,所以会元公在读书人之间是相当有排面的,而殿试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在民间和场面上更受欢迎。

根据民间说法,谭延闿之所以没有被钦点状元,纯粹是因为他出生在湖南,姓谭。

903年甲辰会试,主考官四人分别为:协办大学士裕德(满洲正白旗人)、管学大臣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工部尚书陆润庠(江苏苏州人)、法部尚书戴鸿慈(广东南海人)

。按照清廷抡才大典的惯例,暗中有着“正大光明”的次序,“正”为裕德,有权决定会元--第一名的人选;“大”是张百熙,他只有会魁--第二名的决定权。

谭延闿得中会元,说是阴谋,确也未必。何故,因张百熙推荐之后,该科会魁实为福建解元林志烜,众人嗟叹失去了末代科举连中三元的佳话(以慈禧七十大寿恩正并科加之末代科考,连中三元的吉兆,必取林)。然而已经拆卷,不能再更易。

谭虽得中会元,在廷试时文章好、字也漂亮,原本点入三鼎甲问题不大,却因与谭嗣同同姓,惹得慈禧甚为不喜,最后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最后慈禧所点的状元刘春霖。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谭延闿都是成功的,父亲也很高兴,所以他的庶出身份对他来说微不足道,但母亲却不是。

谭延闿其母为李氏,她并非谭钟麟的妻子,而是一个受人轻视的小妾,而且还是从丫鬟这个位置上来的。

这种小妾一般被称为“通房”,比如“红楼梦”中的平儿袭人,就分别是贾琏贾宝玉的通房丫鬟。这种小妾也可算得上是名正言顺,是有手续的,能够被安上一个妾的头衔,但是地位却不高。

尽管李太太为谭钟麟生了一个厉害的儿子,足以光宗耀祖,而且母凭子贵,但在谭氏家族的大家族中,依照规矩,李太太仍然每天都必须为这一个大家族充当使唤丫头。吃饭时,她必须站在桌子旁,把碗和筷子放在桌子上。她像女仆一样小心翼翼。如果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则会严厉谴责。

谭延闿在这样一个老式思想的家庭中长大,他对这些封建制度感到特别不满。他努力上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改变母亲的人生。在他36岁时母亲去世了,家里的亲戚却仍然禁止她走大门出殡。

甚至还有人站在族祠的大门前,专门为了挡住谭延闿。谭延闿愤怒地爬上棺材,让杠夫把他抬出大门,冷笑着说:“今日就当我谭延闿死了,你们让不让我从正门出去?”

没有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谭氏家族个个面面相觑,都拿不定主意,最终他们不得不按照谭延闿的意愿行事。谭延闿用这种方法来维护母亲的尊严。他深受母亲经历的影响,后来他也只娶了一个妻子,叫方榕卿。妻子去世时,谭延闿不到40岁,但他从此终身不娶,只是专心抚养孩子。

谭的墓在灵谷寺,灵谷寺中轴有无梁殿,为烈士祭堂,祭坛上的文字(好像是总理遗嘱)为谭所书。无梁殿后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公墓(已毁)。西边有戴笠墓(已毁),东面有第二公墓,后改成邓演达墓。后面(东北方)是谭延闿墓,保存完好,但后来被打开,尸体拖到后山了,这边革命小将一撤,那边家属哭哭啼啼来收拾残骸带走了(我是听中山陵老工人说的)。谭的墓不易找,深在公园侧后深处,确实精美,里面的汉白玉石雕都是从北京前清王爷墓上弄来的(估计是买,八旗败家子什么都敢卖)。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七八十年代供销社卖过的生活用品,看完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的供销社,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提起“供销社”三个字,就会想到生活中吃、用、穿、玩具都可以在供销社买到,而且供销社里面五味杂陈,那个味道让人难以忘怀!1、在那个年代,香皂有另外一种叫法胰子(我们叫香胰子)。因为它属于舶来品,从外面传过来的,你们那里是不

  • 清军赶走太平军,颁布剃头令,江浙百姓为何“欢呼称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时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咸丰十年(1860年)到同治二年(1863年),有的说是1861年到1864年,但杭州被太平军占领三年也是一样。杭州原本人口81万,近三年减少到7万、8万。他们有的逃跑了,有的自杀了,有的被杀了。攻破杭州后,清军与外军大肆掠夺数日,一直到三月初二左宗棠进城才罢

  • 清政府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袁世凯“刑法”成功,民心向袁;载沣“掺沙”明目张胆,人心思渊;以武力“谋划”政权,人心归元。1、载沣的“混砂计”过于明目张胆,导致北洋新军“思元”。(一)继续斩断袁世凯在北洋新军的“羽翼”。载沣在逼退袁世凯后,并没有就此罢手。段祺瑞原是北洋新军第六镇司令。老袁一退,载沣就调他到江南任江北提督。朝廷不

  • 清朝孝庄太后生前立下遗嘱,死后不跟丈夫合葬,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孝庄太后生前立下遗嘱,不与夫葬。是她自己的主意,孝庄恪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女政治强人。她一生拥立了两个皇帝,受到满清文武百官的尊敬。而康熙对他也很尊重。可以说,康熙、乾隆盛世的成就,与孝庄太后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孝庄太后死后立下遗嘱,不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呢?原因很简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清朝皇帝乾隆为何能在20年内,就花去了将近8000万白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最幸福的莫属清朝乾隆。先是祖父康熙开疆拓土,后是父亲乾隆填满国库,给乾隆留下了锦绣江山。乾隆只要有点本事,就可以把清朝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乾隆不仅挥金如土,而且天性风流,以至于清朝在他的带领下一直在走下坡路.举世闻名的“六下江南”就是乾隆一生奢侈浪费的最好例证。光是每

  • 21岁皇后,和19岁同治帝温存,慈禧尖叫闯入,脱掉鞋,反手甩她一耳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1875年,一宫女偷偷溜进储秀宫,压着嗓子喊,“娘娘,食盒!”连饿3日的皇后阿鲁特氏,双眼含泪,跌跌撞撞奔到窗前,一把接过。可打开的霎那,她惊得目瞪口呆!沉默片刻,她缓缓闭上眼,“告诉父亲,女儿遵命!”随后,她端起一碗金屑,仰天大笑3声,一口吞下……贵为皇后,父女情深,她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一、状元

  • 清朝有个官员去上任,当地领导对他嘘寒问暖,他却把领导骂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本来,清朝有个官员上任,当地领导亲切地迎接,他却骂骂咧咧。当年吴仪是北京漂泊的人,住在朱韵家,找不到工作,转眼就是过年。”朱允问他怎么样了,吴仪说:“我就是想喝个饱。朱允倒是大方,连忙把鸡、鸭、猪脚什么的给他端上来。可是吃饱喝足之后,妩衣哭了起来。朱韵连忙问道:每到佳节你都想念你的亲人吗?”吴仪拨浪

  • 清朝乾隆为什么要重用和珅?原来跟20年前的一位妃子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清代有一本书,名叫《清稗类钞·异禀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乾隆皇帝有一个妃子,非常漂亮。有一次,乾隆皇帝早朝结束后,独自在后宫闲逛,无意间看到一位妃子在镜子前梳头。于是,为了逗她,他从背后捂住小妃的眼睛,想和小妃开玩笑。贵妃不知是谁,以为遇上坏人,将尖梳刺了回去。就这样,乾隆被刺伤了脸,幸好只

  • 权臣对丑陋小官恭敬有加,家人不解,权臣:得罪此人我们会被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唐代名将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他还计划退吐吐蕃收复长安,单骑劝回和撤退,并收服叛将平息河东之乱。为稳定帝国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荀皋一代》、《二十年为天下平安人》(见《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堪称大唐中兴第一功臣。郭子仪功勋盖世,是一位极其风度翩翩的官员郭子仪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

  • 甲胄在战争中拥有强大威力,皇帝十分忌惮,谁敢私藏就会被收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自古以来,皇帝对皇权都是十分重视和慎重的,不管是任何影响得到皇权的事情,都必然会遭到皇帝的重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太多死在皇权之下的大人物,只是这些人有的死得明明白白,有的却死得不清不楚。为何说不清不楚呢?主要原因就是有些人原本没有贼心,结果因为一些特殊的物件导致丢了小命还连累家人,比如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