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韩信的选择:是向着刘邦还是向着项羽?

三国时期韩信的选择:是向着刘邦还是向着项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006 更新时间:2024/1/17 23:58:25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网络配图

在韩信大败龙且,席卷齐国后。两强争霸的天下格局,已完全改变了。

现在是刘邦(复活的秦国)一枝独大,张耳(赵国)、韩信(齐国)、韩王信(韩国)、彭越(魏国)、英布(楚国一部分)、项羽(楚、魏一部分)、臧荼(燕国)诸强并立。

此时的刘邦,直接占据地地盘,绝不比秦始皇刚亲政时的秦国小多少。关键是,韩国(韩王信)、赵国(张耳)、齐国(韩信)都是刘邦扶持下建立的。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唯一的机会,就是新兴的诸侯们,为了自己长远的利益,愿意联合起来,打破刘邦一枝独大的局面。

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总而言之,现在你已是一个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诸侯了,你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听命于刘邦了。你别看你现在与刘邦关系不错,那是因为刘邦需要依靠你打败项羽,等刘邦把项羽打败了,他肯定会收拾你了。

项羽的使者(武涉)所说的内容,也许并没有完全展开。后来,蒯通又把这些内容完全展开了。总而言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再总而言之,刘邦不可信,自己的命运,应该把握在自己手里。

但是,韩信想了好几天,终于还是决定继续站在刘邦一边。

我们总觉得,韩信不背叛刘邦,是因为韩信太过迂腐了。

问题是,韩信是一位优秀的大军统帅,他肯定早已把各种选择的可能性,都做了详细的推演。推演的结果呢?自然是,继续跟着刘邦混,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是,背叛刘邦,更是凶多吉少。

在选择之前,对选择的可能性,做出详细的推演,这是大军统帅的必要能力。

比如,军队在进行重大决策前,肯定会详细分析,我们这样行动后,敌人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我们这样行动动后,周围的力量,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他们做出这样的应对之后,我们又应该怎样回应?一个统帅,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能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他真的会取得胜利。问题是,一个统帅,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无法取得胜利,也不意味着他真的会失败。问题是,一个统帅,如果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都无法取得胜利,他肯定不敢轻易采取行动的。韩信在听到武涉、蒯通的劝说后,肯定会做一个简单的推演。那就是,他如果背叛了刘邦,刘邦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张耳、曹参、灌婴、彭越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网络配图

如果刘邦对自己的行为,会采取坚决的回击;如果张耳、曹参、灌婴、彭越对自己的行为,会采取坚决的抵制;自己应该怎样应付?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应付?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应付,那反叛刘邦不是没事找事吗?

更主要的是,无论武涉,还是蒯通,表面上都是为韩信在考虑问题,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在考虑问题。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韩信还在淮阴街头混饭吃,这两个人肯定都不会多看韩信一眼;甚至而言,就是韩信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将领,这两个人也不会多看韩信一眼。因为,和这样的韩信套近乎,讲感情,那是一点价值也没有。

现在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要的大佬了,这两个人都跑到韩信面前,假装一副最关心韩信的样子,其实,傻子也知道,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盘算着。

武涉作为项羽的使者,最多考虑的自然是项羽的利益,而绝不是韩信的利益。基于武涉的角度,只要能给刘邦增加一个敌人,就算把韩信忽悠死了,他也是成功了。

基于项羽的利益,他并不需要韩信打败刘邦,甚至也不需要韩信打败张耳、曹参、彭越。事实上,项羽只是希望,韩信能把张耳、曹参、彭越牵制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因为,就算韩信最终被这几个人打残了、打死了,只要韩信可以把这几个人拖住一年半载,项羽就有机会扭转已陷入被动的战略地位。

问题是,基于韩信的利益,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韩信就是给项羽在作嫁衣裳罢了;甚至是给项羽当垫脚石罢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

韩信反叛刘邦,对项羽而言,是很容易获得利益的。因为,只要韩信反叛刘邦,无论韩信会胜、会输、会死、会活,都可以让项羽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对韩信而言,他想获得足够的利益,就必须得可以活下去,更得有机会打败刘邦、项羽。

蒯通作为一个纵横之士,他的目标就把韩信忽悠反了,只要韩信反了,蒯通就可以借助韩信去豪赌一把。

战国时代,那些纵横之士,今天到秦国、明天到赵国,后天到楚国,今天一副了关心秦国的样子,明天一副最关心赵国的样子,后天又是一副最关心楚国的样子。

总而言之,我来给你分析一下,你现在应该如何做吧!他们这样不远千里,跑到秦国,是因为他爹是秦国人吗?通常总不是!他们这不远千里,跑到楚国,是因为他妈是楚国人吗?通常也不是!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弄套富贵罢了!

基于蒯通的利益。他也不需要韩信打败刘邦、项羽,只要韩信能保持着裂土封王的地位,他就算胜利了;因为通过这样一番合作,他就会成为韩信的谋主。更主要的是,就算韩信因此输得一无所有了,因此死了,蒯通所承担的风险、付出的代价,也远低于韩信。

蒯通后来给刘邦讲的那套逐鹿天下的理论,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你现在当了皇帝,你要求大家忠于你,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认为,以前有人不服你,也叫不忠,那就荒唐到极点了。如果你认为,以前有人试图对抗你,也该死,那就更荒唐到极点了。如果从前不服你的人就有罪,如果从前对抗你的人(不要说试图对抗你的人了),就应该处死,你看看当今天下,还有几个无罪的人?所以,处于蒯通的地位,那纯粹就是忽悠死人不偿命。就好像,韩信辛辛苦苦的积攒了几亿元资本。一个自称最会理财的人,说着动听的言语,希望可以帮着韩信理财。总而言之,现在有一项风险极高、利润极大的投资,韩信必须得好好把握,否则机会可不是天天有的。问题是,韩信输了那可是真金白银;那个自称会理财的人呢?韩信现在已裂土封王了。韩信这样去豪赌,他能打败项羽、刘邦的机会,那也是微乎其微的等于没有;而一个不小心身败名裂,把已到手的权力、地位、甚至生命都丢了,也没有奇怪的。从这层意义上,韩信赢了,恐怕依然是裂封王;韩信输了,却是可能输的一无所有。

网络配图

蒯通现在只是一个靠一张嘴四处游逛的纵横之士,他去这样豪赌。赢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就会取代张良了;输了,很可能就是换个地方,再去靠自己的嘴皮子混饭吃。

就好像推销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他们总是极力夸大自己产品的种优点,却会有意无意的模糊这种产品的缺点。

武涉、蒯通,绝不会给韩信详细分析,背叛刘邦的困难与风险,而是会一个劲的告诉韩信,背叛刘邦一点困难也没有,一点风险也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机会就摆在你面前,只要你去做,马上就可以赢得一切;当然了,如果你不敢去做,就会输掉一切。

问题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韩信绝不是什么信男善女。事实上,不久前,韩信就强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听到韩信想当齐国假王的消息,刘邦当时就气得火冒三丈了,并对着韩信的使者就大骂起来。老子现在焦头滥额,你他妈的却是想当假王?

一看刘邦情绪有些失控,陈平、张良同时在旁边踢刘邦的脚,刘邦终于醒悟过来,韩信的翅膀已硬了,如果韩信突然造反,自己的全盘战略就会被打破。

于是,刘邦赶紧换过话头。总而言之,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能是个好士兵吗?一个不想封王的将军,能是个好将军吗?

一个将军想封王,这是光明正大的理想与追求啊!你韩信对此却是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的,也太他妈的不像男子汉了!

再总而言之,不就想裂土封王,凡是男子汉大丈夫,谁不想能有这一天?你却跟我说什么封假王,你为什么不直接说想当齐王呢?你跟我混了这么久,怎么还会说出这样没出息的话?

于是,刘邦马上就叫张良给起草了一份委任状,并且让张良亲自送到韩信那里。

凭韩信对刘邦逼封齐王的表现,韩信能是什么信男善女?

凭刘邦、韩信此时呼之欲出的矛盾,他们之间谁会真正信任谁呢?

刘邦不想让韩信称王,傻子也能看出来,韩信的使者自然也能看出来。更主要的是,如果刘邦想让韩信称王,就根本用不着韩信去请封。刘邦那种打圆场的话,最多只能交待过场面,绝对掩饰不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韩信对武涉、蒯通所说的话,显然是冠冕堂皇的场面话。韩信选择继续忠于刘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韩信认为,继续忠于刘邦,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韩信逼封齐王时,刘邦就是告诉韩信的使者,老子现在焦头滥额,韩信不想办法帮老子,却是想着趁机裂土封王。你回去告诉韩信,他想封王,等下辈子吧!

如果是这样,韩信还会选择继续忠于刘邦吗?估计不会了。因为,老子给你卖了半天命,你却想让老子无限期的给你当打工仔,就是不舍得给我分一家公司。跟你混下去,老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现在的韩信,可以确定自己以后会被刘邦贬为淮阴侯(都不用说会被吕后杀死了)。韩信此时还会选择忠于刘邦吗?估计也不会了。因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那是伤心失望的溢于言表。因为韩信这样牛逼的人,竟然和周勃、灌婴、樊哙之类的人混到了一起,真是失败到极点了。从这层意义上,韩信此时愿意忠于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相信继续忠于刘邦,自己就有机会裂土封王。从理论,韩信并没有击杀曹参、灌婴的权力。因为,别看刘邦对韩信登台拜帅了,这种击杀高级将领的权力,刘邦是绝不会授予韩信的。既然刘邦告诉韩信,我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你了。但是,如果韩信敢闯入这个禁区,肯定也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当然了,在特殊情形,韩信自然有权击杀曹参、灌婴。问题是,在特殊情形下,曹参、灌婴一样有权击杀韩信。韩信可以合法击杀曹参、灌婴的条件是,这两个威胁了汉国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韩信敢击杀这两个人,肯定是非法的。问题是,如果韩信威胁了汉国的根本利益,曹参、灌婴击杀韩信,一样是合法的。曹参、灌婴有权抗拒韩信的指挥吗?正常情形下自然是没有的,问题是,如果他们可以确定韩信要背叛汉国了,他们自然有权抗拒韩信的指挥。曹参、灌婴的权力、地位不是韩信给予的;曹参、灌婴真正的大哥是刘邦,不是韩信。说得具体点,曹参、灌婴能让韩信满意,却不能让刘邦满意,他们的前途肯定会不妙的。

网络配图

当然了,韩信如果不能让刘邦满意,他的前途肯定也是不妙的。

在这种背景下,曹参、灌婴与韩信的地位是对等的。

而且曹参、灌婴对自己属下的人事权力,也绝不是韩信可以随便插手的。因为,曹参、灌婴都是直接对刘邦负责的大佬,如果韩信敢剥夺他们,对自己属下的人事权力。他们自然会用各种方式进行对抗的,而且曹参、灌婴的这种行为,显然会得到刘邦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韩信是无法把手伸进曹参、灌婴的势力范围。

在内部,如果韩信无法轻易把曹参、灌婴这两个山头削平。那他背叛刘邦后,想迅速控制整个齐国,也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韩信连迅速控制齐国都无法实现;那想去摆平张耳、彭越估计就更难了。更主要的是,韩信不能迅速控制住局面,曾经听命于他的小弟们,还会继续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吗?估计也不会了。如果韩信手下的小弟,都纷纷背叛他,他还靠什么在继续混呢?

韩信肯定对相关的问题,那是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发现背叛刘邦,是看不到出路的。所以,才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现在,韩信跟着刘邦混,自然有可能出现兔死狗烹的结果。

问题是,从过去的历史去看,功臣裂土封王,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

更主要的是,从现实去看,韩王信分封于韩国,赵王张耳分封于赵国,燕王臧荼更占据着燕国;以后,彭越在魏国故地封王,应该是没有悬念的;而英布在楚国故地封土,应该也是没有悬念的;关键是,项羽被打败了,项羽从前占据的地盘,估计还会封出一两个王的。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刘邦想削藩,他也无法实现啊!

既然如此,韩信何苦冒着可能失去一切的风险去背叛刘邦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韩信刘邦项羽

更多文章

  • 揭秘:发现1.2亿年前翼龙化石 酷似阿凡达翼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翼龙化石

    还记得科幻电影《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的那条飞行翼兽伊卡兰吗?最新研究显示,这般模样的翼龙过去真的存活过,而地点就在中国。网络配图3D电影巨制《阿凡达》中,飞行翼兽“伊卡兰”竟在我国显身。日前,我国科学家在辽西建昌发现了一类新翼龙化石标本,新翼龙的头部竟与“伊卡兰”极其相似,这个翼龙新属种被命名为“阿

  • 清朝南京竟有城管?多半使用百姓当枪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城管

    古代和现代都有城管这个单位,都是招些百姓充当,这些人的身份半官半民,既不是官员所以拿不到俸禄,可又不是百姓,因为他们又代表着官府的形象。这些所谓的“城管”大多打着官府的旗号进行市容管理,看似权力很大,然则却受到官府严厉的限制。下面又本文来带领大家去了解下古代的城管吧!明代的南京城,在清代习惯上称之为

  • 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诏 他把皇位让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孝静帝元善见

    魏孝静帝禅位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帝元善见退位,东魏孝静帝颁布禅位诏书,在众多退位诏中别有风格。天子把心中的怨恨,用曲笔的方式安插在诏书之中。其中“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这一句表面上是讽刺当时并立的西魏朝廷,言其欺名盗世,而暗地揭露了高欢父子把持朝纲

  • 裹小脚的真实目的:竟是为了满足男人欲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裹小脚

    缠足的目的在限制脚的成长,并把已成长的脚拗折弯曲,所以缠足的年龄自然是愈小愈好,愈小脚愈软愈容易裹小,但是太早裹足,又怕它脚裹好了不会走路,也怕她年纪太小,无法忍痛。裹小脚的照片缠足一般都在妇女会走路以后才开始裹脚,在中国生下来就算是一岁,平均会走的时候是三岁,让脚发育一年,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人开

  • 清朝选妃奇葩多,秀女没有最丑只有更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选秀,满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古代帝王家对子嗣尤为看中的,这代表着一个王朝的百年基业的传承。后宫的充裕便是各个朝代尤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儿。当然,朝代不同,对于选女人的标准也是大相径庭,正所谓是“汉瘦小娇、唐白胖妖、元高大骚”,可是也有偏偏不这样干的朝代,今儿个咱们就来讲讲清朝,一个原本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

  • 秦始皇陵地宫飞雁之谜 金属做的燕子会飞?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陵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

  • 商鞅变法树敌无数但一生的的死敌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商鞅

    商鞅原为卫国贵族,后受秦孝公重用,推行商鞅变法,使的秦朝成为当时富强大国。后商君因种种原因,被秦惠文王施以车裂之刑。商君一生重法度,得罪了不少权贵,那么谁是他一生的的死敌呢?申不害离开稷下学宫,开始了于名山大川寻访世外高人的游历。网络配图一次,在楚国的神农大山寻访墨子不遇,却遇见了从山中出来的百里老

  • 至今未解!颠覆历史的“七大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谜团

    导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物众多,有英雄壮士的慷慨悲歌,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其中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着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让人迷惑不解的谜团。网络配图七大谜团之一、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着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

  • 未解之谜:海昏侯他爹是被汉武帝吓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海昏侯

    用成吨的铜钱和一堆堆的金子吸引了无数国人眼球的海昏侯墓的主人究竟是谁?据说,考古界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墓主人极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做过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刘贺虽然还没把龙椅坐热乎就被权臣霍光给废掉了,但两千年之后,他也用富可敌国的墓葬赚足了眼球。现在,几乎所有关注这项考古工作的人们应该都对刘贺的身世

  • 揭秘史上短命皇后死后为何百年之久没有腐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后

    在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同治皇帝的元配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去世,年仅22岁。这位皇后是大清帝国唯一一个蒙古族状元崇绮之女,而她端庄淑贤,知书达理,有母仪之风,与同治帝真心相爱。网络配图可惜不幸的是慈禧不太喜欢这个儿媳妇,在同治帝死后第75天,她也死了。关于她的死,社会上多有传闻。有的说绝食而死,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