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清“抵制日话”行动:张之洞曾强烈反对日本文化

晚清“抵制日话”行动:张之洞曾强烈反对日本文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40 更新时间:2024/1/4 11:38:50

[摘要]:晚清“抵制日话”行动:张之洞曾强烈反对日本文化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张之洞民族英雄?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张。为什么慈禧从最开始看不起日本,到最怕的只有日本?1894年清朝与日本开战,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大清朝败了,此次大战被称作甲午战争。号称物产丰富的大清国居然败给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作为大清国的实际掌权人慈...同

中国历史上曾有抵制“日话”的倡议和行动,这是近年来很多抵制日货的人根本想不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并非“日货”,而是日本的语言文字——“日话”。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安立志,原题:抵制“日话”:张之洞曾强烈反对日本文化

比邻而居的中国与日本联系密切。隋唐时期,日本以中国为师,日本文化至今融汇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因子。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街头巷尾、广告铭牌,随处可见的汉字,就是日本早年学习中国的显著证据。近代以来,中国败于日本。孙中山、周恩来、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有识之士以敌为师,东渡扶桑,学习先进的日本文化,而汉字书写的日本词语,则是近代史上中国学习日本的“副产品”。

如何将那些中国历史上不曾见闻的新事物引介到中国,既需要开阔的现代眼光,也需要专业的文字翻译。日本既有悠久的汉字使用历史,又有早期“脱亚入欧”经历,在这方面确有优势。近代史上,在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输出方面,日本既是原创者,也是“二传手”。

如同开放初期,国人对“日货”的热衷曾经匪夷所思,“录音机热”“彩电热”,日本商品一度风靡城乡。20世纪初,也曾出现一拨“进口热”,那时热的不是“日货”,而是“日话”。轻狂少年、浅薄才子,言谈话语之间,竞相以卖弄日本词语为时髦。“自日本移译之新名词流入中土,年少自喜辄之以相夸,开口便是,下笔即来,实文章之革命军也。”有人题诗讽刺道:“处处皆团体,人人有脑筋。保全真目的,思想好精神。势力圈诚大,中心点最深。出门呼以太,何处定方针。”每句都包含日本汉字名词(《清稗类钞·讥讽》)。

我国语言文字中到底掺杂了多少日本词语?198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共收入日源汉词887条,有学者指出,真正属于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的新词大约为472个(《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比如,哲学类的哲学、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世界观、本质、现象、具体、抽象、主观、客观、物质、精神等等;政治类的政治、政党、政策、方针、革命、纲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经济类的经济、生产、分配、消费、工业、商业、金融、市场、科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法律类的法律、法庭、警察、宪法、刑法、人权、自由等等;常用词语干部、单位、服务、环境、简单、目标、条件、速度、质量等等。

清末重臣张之洞是“中体西用”的倡导者。那么,他对“日话”进入我国持何立场呢?作为政策制定者,他声称:“至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作为政策执行者,他利用职权极力抵制“日话”进入中国。张之洞晚年任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凡奏疏公牍有用新名词者,辄以笔抹之。且书其上曰:‘日本名词。’后悟‘名词’两字即‘新名词’,乃改称‘日本土话’。”(《趋庭随笔》卷三)张之洞抵制“日话”,当然是基于其深藏内心的精神律令与文化桎梏,这不仅暴露了“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同时也体现了其对外政策的叶公好龙。

言论、行动上的口是心非,往往导致日常生活的自相矛盾,以致闹出笑话。民间很快出现了张之洞抵制“日话”的新段子:“一日见一某君拟件,顿足骂曰:‘汝何用日本名词耶?’某曰:‘名词亦日本名词也。’遂不欢而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这个属下胆大包天,居然“以香帅之道还治香帅之身”!

抵制日货的理由是什么?一曰购买日货帮助日本经济,二曰购买日货冲击国内市场。“日话”与“日货”不同,其影响决不限于经济与物质。清末学者王国维指出:“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语之输入是已。……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王国维全集》第一卷)可见,语言的输入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其实是作为思想的载体“附带”输入的。

如何看待“日话”的危害,作为主管教育的朝廷重臣,张之洞对日本名词的泛滥忧心忡忡,1903年,他以卫道士的口气警告称:“大凡文字务求怪异之人,必系邪辟之士。文化既坏,士风因之。……倘中外文法参用杂糅,久之必渐将中国文法字义尽行改变。恐中国之学术风教,亦将随之俱亡矣。”(《新语探源》)在其位谋其政。张之洞的着眼点自然放在“日话”之于中国“学术风教”之危害。

《东方杂志》就不同了,它是社会公器,就要对社会负责任。1906年,该杂志刊文指责新名词导致了国民精神之堕落:“‘自由’为天赋之权,而今之所谓‘自由’则肆无忌惮,乃古人所谓放纵也。且世有‘平等’之说出,而后狂妄之民以之助自傲自骄之习。……有‘共产’之说出,而后无赖之民恃为欺压银财之用。”在这里,该文仅以“自由”“平等”“共产”诸例,论述其对民众道德之戕害。它进一步阐述道,“自新名词输入,……由是为恶为非者,均恃新名词为护身之具,用以护过饰非,而民德之堕遂有不可胜穷者矣!”

严复早于王国维,但看法与之不同。他认为,语言文字不过“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严复集》第三册)。意思是说,承载“理想”的“羽翼”不等于“理想”,表达“情感”的“音声”不等于“情感”,“载体”不是“本体”,“花轿”并非“新娘”,不必刻意拔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地位。晚清国粹派人士邓实却不这样认为,他将语言文字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认识,“一国有一国之语言之字,其语文亡者,则其国亡;其语文存者,则其国存。”“今之灭人国也,不过变易其国语,扰乱其国文,无声无臭,不战而已堙人国、圮人种矣……”(《癸卯政艺丛书·政学文编卷七》)

早期的洋务派官员,早期的拳民化文章,早期的民粹派人士,从学术风教、国民道德、亡国灭种的角度论述了“日话”的重大危害。其实,文化的交流、互补是很正常的事情。倘若全盘抵制“日话”,岂非要从《国语》《尚书》中寻找替代词?

关于“晚清“抵制日话”行动:张之洞曾强烈反对日本文化”的问题

张之洞民族英雄?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张。

为什么慈禧从最开始看不起日本,到最怕的只有日本?

1894年清朝与日本开战,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大清朝败了,此次大战被称作甲午战争。号称物产丰富的大清国居然败给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作为大清国的实际掌权人慈...

同是洋务运动人物,如何评价张之洞和李鸿章这两人?

谢邀。个人觉得,李鸿章比较务实,而张之洞虽然是所谓的清流派,可是清流派往往比较注重自己的个人名声,而显得有点滑头。首先来看李鸿章李鸿章,男,享年78...所。

谈谈张之洞等人奏请停止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废除旧科举,以新式教育替代之,从而培养新式人才,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科举制已僵化,无法培养符合清廷改革需要的人才。3、由于主持“。

张之洞谁?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人物。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

为何张之洞在“百日维新”中首鼠两端?

提到“百日维新”,很多人立即就会想到康有为、梁超、慈禧太后、袁世凯和荣禄等人。事实上,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也与戊戌变法关系密切,极大。

清末四大名臣各自创办的?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分别为晚清做了什么贡献?1、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张之洞自己就有两个外号,一个叫做士屠,一个叫做钱屠。张之洞后来一直极力反对科举制度,坚持要废除科举制,所以这让很多士人怀恨在心,毕竟张之洞这一举动是让...

张之洞对湖南的贡献?

一、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确实在两湖地区办了许多的事,而且都是大事。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办的事情多是与建设有关的事实。1.教育方面,张之洞行办。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哪里人?教育方面创办了哪些大学?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在教育方面,创办了不少知名的学堂,如自强学堂,今武汉...张。

标签: 张之洞晚清洋务派

更多文章

  • 刘非是怎么死的?他有哪些后代?他的后代命运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武帝,王台,皇帝

    [摘要]:刘非是怎么死的?他有哪些后代?他的后代命运如何?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是汉武帝刘彻最优秀吗,是否有更优秀的?汉景帝刘启有十四子,依次是:废太子刘荣⑴、河间献王刘德⑵、临江哀王刘阏è于⑶、鲁恭王刘余⑷、江都易王刘非⑸、长沙定王刘发⑹、赵敬肃王刘彭祖⑺、胶西。东汉开国皇帝刘

  • 江南大儒陆世仪简介,陆世仪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敦颐,孔子,渑池

    [摘要]:江南大儒陆世仪简介,陆世仪是怎么死的?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明朝理学家都有谁?具体介绍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渑池人.祖籍山西曲沃县阎村.五岁见《河图》、《洛书》,能画地询问父亲[1].长大后读周敦颐《太极图说》,叹道:“道字是。古代什么人有资格从祀孔庙?感谢邀请,说到孔子

  • 李泌-四进四出的四朝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著名,项羽

    [摘要]:李泌-四进四出的四朝奇人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唐朝宰相李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唐朝宰相李泌,相对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甚至于狄仁杰、张柬之等唐(周)朝的著名宰相而言,知名度和存在感的确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李泌的一生,并...看。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天赋异禀的神童?一甘罗甘罗,战国时期秦

  • 朱明王朝国旗“日月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国号,大明,明朝

    [摘要]:朱明王朝国旗“日月旗”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朱元璋国号?相传,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明?为什么不继续用“吴”为国号?...1368年,朱元

  • 孟浩然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勃,襄阳,隐士

    [摘要]:孟浩然之死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孟浩然之死?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想必人缘定然不坏,然其豪放之处又太过无羁,所以尽管总是有朋友想办法帮他,往往事与愿违。采访使韩朝宗与浩然约好同上京师,。孟浩然是怎么死的?一、不忌嘴病发而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

  •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简介,李恪为何没能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吴王,太宗,长孙

    [摘要]: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简介,李恪为何没能当上皇帝?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

  • 史可法说朱由崧七宗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林党,明朝,民族英雄

    [摘要]:史可法说朱由崧七宗罪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史可法故事缩写?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史可法重信义,能与部卒同甘苦,行军中总是等士卒都吃到饭他才肯吃,士卒都...史。梅花岭记史可法城陷前后的哪三件事?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

  • 汉朝外交官苏武简介,苏武最后如何回到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匈奴,汉朝,苏武

    [摘要]:汉朝外交官苏武简介,苏武最后如何回到汉朝?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苏武的故事简介苏武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威胁利诱不成,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和富贵不能淫的爱国代表人物。

  • 古代中国严控炒房:一人两套房产很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宅基地,房子,都是

    [摘要]:古代中国严控炒房:一人两套房产很困难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古代房价高不高?-买房–手机房天下问答具考究,中国的先人是在荒地上(无主地)盖房子的,谁盖就是谁的。如果需要在有主地里盖房子,必须首先购买土地后才能自己盖房。对于荒地,皇帝派的当地。相比买房难于上青天的今天,古人是否也要为住房而发愁

  • 解缙狂草墨迹《自书诗卷》(带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吉水,春雨,江西

    [摘要]:解缙狂草墨迹《自书诗卷》(带释文)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解缙的读音到底怎么读?"解"做姓时读xiè,解缙xièjìn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解"做。解缙的轶事典故?解缙(xi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