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岑文本:官场读书人不能承受之重

岑文本:官场读书人不能承受之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5 更新时间:2023/12/11 5:11:32

[摘要]:岑文本:官场读书人不能承受之重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岑夫子是孔老夫子得意弟子?岑夫子不是是孔老夫子得意弟子,岑夫子就是岑勋,是唐朝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多宝塔感应碑》是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经典作品。这部颜氏楷书,不仅是颜真卿个人的。历史上袁天罡到底是怎样的人?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李世民儿子众多,据记载有14位,其中对吴王李恪很是赏识,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道:“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可见对这个儿子的喜欢和认可,但储君的

读书是为了衣食,同时也兼顾名声,获取衣食名声的最好去处就是官场,所谓“学得文武术,货给帝王家”,说的就是这个事儿。读书人离开书房,几乎没有选择,只能钻进官场,实在进不去了,就先在民间候着,有点性格的,可能去当隐士。岑文本学得规范,性格也没毛病,自然走了官路。他生于595年,南阳棘阳(今属河南)人,从小读经读史,善言辞,能写漂亮文字。最初,他为萧铣政权做事,后被大唐收编,贞观元年,进入中央政府,先任秘书郎,后在中书省做事,从舍人至侍郎直到中书令。645年,他随李世民讨伐辽东,途中病故,时年51岁。

官场讲学历,不玩儿学术,从书房到官场,所有人都得换副嘴脸,都要历经转变。转变因人而异,可能很难,也许挺容易,不好一概而论。如今,许多学子离开课堂,经过考场,随后就走进各级机关,乐呵呵地完成了转变。但是,岑文本不行,他的转变太过漫长,太过痛苦。他的生命,因为植入官场,便滋生了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因为表现出色,他得到了重用,也招来了压力

读书人入仕,首先要有名声,成名越早名声越大,越有利于后来的发展。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现代人很早出名,大多靠作秀,有阴谋成分,岑文本靠的却是出色表现,有实力托底。某年,他父亲受诬入狱,他只身去衙门申冤。因为诉状感人泣下,又现场受命写《莲花赋》,下笔立成。官员们被打动,纷纷施以援手,父亲冤屈得以昭雪,儿子也由此扬名。这一年,他只有14岁。岑文本有了名声,也受了发。他明白,要把才艺卖给帝王,就得展示自己的货色。于是,在秘书郎任上,他有过两次出色展示:一次是“太宗行籍田之礼,文本上籍田颂”;另一次是,太宗“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他用了心思,做了准备,把两篇马屁文章写得极尽其妙,既展示了才华,又让皇帝百般受用。接着就有了效益,他进步了,由秘书郎变成了中书侍郎。他没有就此止步。除了会写文章,他还熟知经史通晓兴衰,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有必要继续展示。不久后,某地发生水灾,他抓住机会,给李世民上封事。在这个秘密文件中,他旁征博引,系统阐述天下兴衰的道理,提出了长治久安的思路办法,建议皇帝“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要重信用,去奢侈,不求辟土,不忘武备,并要坚持始终,行之不怠,等等。李世民欣赏这些观点,也注意到了提出观点的人。644年,中书令出缺,岑先生成了最佳人选。

知识是本钱,谁都想亮出来,让人欣赏,借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文本先生做得很成功,其文字功夫和致治理念尤如两支火把,照亮了领导求贤的目光。他很本色,也很书生,提升固然快乐,却也有些沉重。职务的变动,奉禄的增加,让他感受了信任,体验了责任,心头有压力沉浮。任中书令的当天,亲朋都来祝贺,他却苦恼着说:“今受吊,不受贺也。”

因为处事敏感,他常常自我较劲自我增压

读书人大都敏感,特别在意外来信息,哪怕是个玩笑,也要想上半天。有时,可能就想过了头,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自己煎熬着自己。岑文本也有这毛病,遇事爱琢磨,习惯于自我较劲。他一直以为自己参加革命晚,又没有背景关系,能走进官场,能得到信任,已相当不易。为了这个不易,他必须玩儿命工作,打拼政绩,为皇帝长脸。这样一来,他就得加班加点,就要素食陋室,就须克制欲望。这样做完全发自他的内心,是自觉的举动,是缓解压力的一种必然。对皇权,他极端忠诚,没有关点儿杂念。李世民要求大家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他表现并不积极,偶尔谏几句,大都是无伤大雅之言。他看得出来,皇帝身边有着太多耿直之士,说着太多逆耳之言,自己就别去添乱、别让皇帝闹心了。对前途,他没有过大奢望。他对人说过:自己不过是个布衣,徒步入关,当个秘书郎或者县令也就够了。任中书侍郎,他没想得太复杂,毕竟,他适合这种工作,有能力承担责任。但是,中书令的任命让他很不自在。唐代不设专职丞相,三省长官都负有丞相之责,当了中书令就等于当上了丞相。任命来得意外,他没有心理准备,也想不太明白,自己不是皇帝的三亲六故,没跟着人家打天下,更缺少过硬事迹,怎么就成了丞相呢?现在想来,他的敏感让人费解,怎么看怎么迂腐,官场不是小孩过家家儿,遇到机会,还有人客气么!他却客气,对丞相岗位,心存畏惧,总觉得自己无功受禄,浪费了领导的盛情,有“滥荷宠荣”之嫌。他的压力日日滋生,且连绵不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皇帝欣赏他的文采,更看重他的忠诚,多次夸他“弘厚忠谨”,公开表示,“吾亲之信之”,并对他给予了重点关照。晋王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选派多位重臣予以辅佐,其中,也想到了岑文本。皇帝的意思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让岑先生在太子身边兼个职,以便留个好印象。这本是美意,对岑先生的前程大有好处。他却不愿意,认为自己当中书侍郎已很勉强,没能力再干兼职。他表示:“臣请一心以事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李世民很感动,对岑先生给予了更多的亲近和信任。中书侍郎本来编制2人,因为信任,皇帝只让他一人在岗,独个掌管机密;岑先生有个弟弟,喜欢交友,身边多有不肖之辈,李世民不高兴,本想让这家伙远离京城,但照顾岑文本面子,没采取组织措施。

因为追求完美,他不堪重负也无力解脱

他有理想,又极认真,对待每项工作,都亲自动手,哪怕呕心沥血,也要力求最好。世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谁都不可以通吃一切。孔子所谓“君子不器”,不过是个目标而已,连他自己都有弱项,也只能是器。反过来说,人如果是器,也很不错,至少还有一种用途。岑文本对完美的追求,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他长于码字,笔下功夫无人能比,其他才能却不出色,说到底,也仅是一器而已。最初的年月,岑先生是得意的。那时,政权初创,公务繁忙,他在中书舍人任上,专管草拟诏诰,书写文件。最忙的时候,他叫来几个书童,自己口授,童子们分头去写,几份不同的文件,“须臾悉成,亦殆尽其妙”。后来,中书侍郎出缺,李世民亲自提议,任用了岑文本。此前,吃这碗饭的叫颜师古,该人的爷爷叫颜之推,写过《颜氏家训》,至今仍在热卖。颜师古属大师级人物,当朝所有疑难问题,包括奇书难字,都得向他请教。大师在前,继任人家的岗位,难度可想而知。好在,岑先生不怯场,顶着压力,继续追求完美。期间,他还参与编写了《周史》、撰《氏族志》,受到过表扬和奖励。但是,中书侍郎及中书令等岗位,主要任务不仅是码字,还要议政、参与决策。他是靠写材料起家的,干别的手儿生,有些方面还是外行。这样一来,他追求完美的愿望不得不打些折扣。最让他苦恼的是,摸不透皇帝心思,所提建议总不贴题。比如,太子被废后,太宗问大家:时下什么事情最急迫?他认为教化最急,应该抓抓风气建设。别人却提出赶紧选立太子。显然,人家弄对了,他没搞明白。再比如,皇帝对太子人选犹豫不决,想听听大家意见,他积极推荐魏王李泰,有人却力挺晋王李治,结果李治当选,他又一次放了空炮。

对他来说,这段时光比较晦涩,压力沉淀心头,日子过得缺滋少味。现在想来,如果假以时日,以他的才智,扭转局面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有点儿背,命运没给他更多机会。贞观十九年,太宗率队征伐辽东,“悉以军中资粮、器械、簿书委岑文本”。他豁出了命,竭力要把事情办好。可他没有经验,也不擅长类似事务,更重要的是,他心头负重过大,以至于“精神耗竭,言辞举措,异于平日”。李世民看出了问题,忧虑着说:“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是日,岑先生于行军途中,“遇暴疾而薨”。

他是累死的,也是被压力击垮的。他的死值得读书人警惕,书生玩儿政治,有时并不是美事。

关于“岑文本:官场读书人不能承受之重”的问题

岑夫子是孔老夫子得意弟子?

岑夫子不是是孔老夫子得意弟子,岑夫子就是岑勋,是唐朝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多宝塔感应碑》是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经典作品。这部颜氏楷书,不仅是颜真卿个人的。

历史上袁天罡到底是怎样的人?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李世民儿子众多,据记载有14位,其中对吴王李恪很是赏识,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道:“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可见对这个儿子的喜欢和认可,但储君的选择牵涉到...“。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要杀掉重臣侯君集?

侯君集是随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征战的大功臣之一,可以说是陪着李世民上刀山下火海走油锅。但是这样一位功臣,最终却难逃一死。究竟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侯君集七十岁了,为什么要参与谋反?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不平衡。侯君集的青云直上主要是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贞观四年,侯君集被迁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他本来文化不高,此时折...李世。

唐朝最出名的宰相是谁?

(真可谓是一心为世民呀!)李世民称帝以后房玄龄升任宰相!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杜淹是李。

荆州历史上有出过哪些名人?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三国历史的天空上,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英雄辈出,诸葛亮无疑是最亮的那颗星。正如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诸。

大家能推荐下好看的历史正剧吗?

《护国军魂传奇》主要讲述的是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成功之后,受袁世凯之邀前往京城,在这风云涌动的是非之地,如何巧妙地盘旋在袁世凯,袁克定,满清余党,日...这。

标签: 吴王夫子的是

更多文章

  • 皇粮贪污案件引发会计记录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小姐,崇祯,茶馆

    [摘要]:皇粮贪污案件引发会计记录改革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司马南的视频和文章“火”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上坏人往往嚣张又张扬,一般人都不敢惹。而好人大多是“沉默的大多数”,敢于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人很少,因为就显得难能可贵。司马南从八十年。黑龙江农垦系统种地为何要交税?农业税的取消和黑龙江农

  • 奸臣严嵩构陷恩师夏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分宜,分宜县,邵武

    [摘要]:奸臣严嵩构陷恩师夏言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严嵩哪一年杀死夏炎?严嵩1548年杀死夏炎。严嵩父子把持嘉靖朝政,在20年时间里,欺上压下、玩弄朝权、虚构罪名、扫除异己,不听话、不合作得官员,作了疯狂血腥的镇压。其中,比较。严嵩祖上?严嵩祖籍福建邵武,出身于匠户家庭。严嵩(1480年3月3日-1

  • 林则徐妻子是谁?林则徐有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乾隆,夫人,林则徐

    [摘要]:林则徐妻子是谁?林则徐有几个儿子?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林则徐的原配夫人?晚号绛红楼老人,善诗书。出身官宦之家,父郑大谟,字青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河南永城县令。淑卿为其长女。林则徐这一生却只有两位妻子,第二位...出。林则徐夫人是谁?林则徐夫人是郑淑卿郑淑卿(1789~1

  • 明朝藩属国、附属国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藩属,附属国

    [摘要]:明朝藩属国、附属国一览表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类别?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但是东方的属国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明朝的属国,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每种属。藩属国和附属国的差别是什么?1、定义的范围不同。藩属国是

  • 宋仁宗刚上台便沉湎女色不能自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带着,皇帝,陆游

    [摘要]:宋仁宗刚上台便沉湎女色不能自拔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你认为历史上哪个皇帝的嗜好最奇葩?..没错,你没有看错,一个皇帝喜欢喜欢玩角色扮演。他为了当乞丐,甚至在神仙般的华林园建筑了一个非常穷困的小村庄,然后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住在里面。在皇宫里。宋代简况是什么-180****9472的回答宋朝开

  •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恩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上官,太平,婉儿

    [摘要]: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恩怨情仇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是不是一对情侣?两人关系极为密切在则天皇帝当政时,大家都在争取当则天皇帝的接班人,当然不可能是上官婉儿,因此上官婉儿也在挑拣谁的行情最高,说到底,如果要承续武氏皇业,...两。太平公主为何喜欢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喜欢

  • 秦淮八艳之寇白门简介,寇白门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末清初,秦淮,金陵

    [摘要]:秦淮八艳之寇白门简介,寇白门的结局如何?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秦淮八艳指谁?叙述一下她们的生平.-杀死小队长...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她们八人。秦淮七艳是什么人物?“秦淮

  • 秦桧的后代开始报国,岳飞的后代不再忠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岳飞,秦桧

    [摘要]:秦桧的后代开始报国,岳飞的后代不再忠勇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岳飞后代,在清朝被判死罪,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自古权臣、权将难有善终,毕竟他们手中权势对皇权产生严重影响,皇帝为避免政权出现问题,必然对这些人赶尽杀绝,避免皇权受到巨大伤害。可一切均有例外,有些权...岳飞是什么侯?公

  • 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陈世美为何成负心汉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不认,包公,父老

    [摘要]: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陈世美为何成负心汉代表?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陈世美为什么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啊?是怎样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历史故事?共1个回答生活爱好数码农牧宠物美妆美食旅游汽车法律金融游戏母婴健康运动教育匿名用户陈世美啊,就是他有个糟糠之妻,在他。历史上的陈世美真的是人们所说的“负心汉

  • 宋人论舆论监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临安,分香卖履,韩非子

    [摘要]:宋人论舆论监督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元史是否有被明朝进行删改,或者引导舆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三个潜在的小问题组成:1、元修《宋史》是否进行了删改?2、明修《元史》是否进行了删改?3、清修《明史》是否进行了删改?《宋史》、《...帮我翻译文言文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