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宦官边令诚奉命斩高仙芝、封常清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玄宗杀封常清后悔吗?肯定后悔。755年封常清进京晋见,唐玄宗让他到洛阳招兵,在洛阳坚守。与叛军交战不利,西奔至陕郡,遇到高仙芝,把战况告知高仙芝,二人觉得难以与叛...边令诚入。唐玄宗时期冤死的五位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如何评价?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都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重要将领,但是前面四位将领都是在战场上取得赫赫战功,只有陈玄礼是在政变中站队正确受到恩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5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参见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关于“宦官边令诚奉命斩高仙芝、封常清”的问题
玄宗杀封常清后悔吗?
肯定后悔。755年封常清进京晋见,唐玄宗让他到洛阳招兵,在洛阳坚守。与叛军交战不利,西奔至陕郡,遇到高仙芝,把战况告知高仙芝,二人觉得难以与叛...边令诚入。
唐玄宗时期冤死的五位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如何评价?
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都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重要将领,但是前面四位将领都是在战场上取得赫赫战功,只有陈玄礼是在政变中站队正确受到恩宠,。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最终,唐军取得了战役的全胜,不但扫平了小勃律国,而且是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唐朝。主要是军力强悍有恃无恐。一是示国威。二。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莫忆千408的回答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
唐朝唐玄宗时期,为何被安禄山的三镇兵马就赶出长安?
安禄山能够从一个无依无靠的私生子变成大唐王朝一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既得益于唐朝特定时期的军事制度,更离不开他无人能及的溜须拍马的本领。我们有请《故国。
高仙芝为什么叛变?
高仙芝没有叛变,他是因为安禄山叛乱,作战失利后退守潼关,被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唐玄宗在位晚年好大喜功,武将们为了讨好他,都为了立战功导致连年征...
安史之乱时,唐朝大军都去哪里了?为何会让安禄山兵临城下?
如果老夫所料不错的话,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大唐已经歌舞升平100多年了,整个大唐军队里拥有60万人。那么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军去哪里了呢?军队实力差距...
秦始皇嬴政病逝时,扶苏手握30万精锐秦军,为何选择自杀?
就思想及行为模式而言,古代人与现代人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今有个别人不顺心了还打爹骂娘,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古人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不孝,...
历史上有哪些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不过,北周政权建立后,实权尽在宇文护手中,他先后连杀三位皇帝:西魏废帝拓跋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武成帝宇文毓。被宇文护拥立,当了十二年傀儡的北周武帝...周。
哥舒翰兵败投降是怕死还是对朝廷绝望而另投新主?
天宝十一年(752),又加封哥舒翰为开府仪同三司。哥舒翰一向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合,玄宗想做和事老。召集他仨,命骠骑大将军高力士设宴款待。安禄山对哥舒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