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督、巡抚这两个官职,明清两朝有着天壤之别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总督和巡抚哪个大?都管什么?总督和巡抚要比较大小,那就要从这些官职形成及其发展入手,不能静态的看待督抚官职大小和职能权力,官职的职权是一个动态系统。总督、巡抚职位的发展变化。一。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之间有什么区别?巡抚相当于一个省的行政长官,而总督就是两个省的最高长官了!而清朝最风光的就是直隶总督,那就是天子近臣,是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另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两江总督。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哪一个的官阶更大?
总督和巡抚这两个官职,相信诸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封疆大吏它们在地方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过最早的总督、巡抚却和我们想象中有明显的差别。
督抚制度源于明朝。明初,官制承袭元制。在地方上设置中书省,但改行省丞相为承宣布政使。布政使的权力远比行省丞相的权力小,元朝的行省丞相凡是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大事无不统领,而明初的布政司只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刑狱则由按察使负责,军事方面则由指挥使管理。
明朝的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并称“三司”,彼此不相统属,省内的重大事务都需三人合议,上报朝廷请旨。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的这种地方分治制度,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内轻外重的局面。但是“三司”并列的制度由于权力分散,互相推诿,于是总领地方的督抚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明朝最早派出“巡抚”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出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考察秦地山川形势,慰劳父老子弟,并考虑在那里建都。值得注意的是,朱标此行虽是“巡抚”地方,但他的使命只是考察建都,并非管理地方,这与后来的督抚制度没有任何联系。
到了建文和永乐年间,朝廷才派出以管理地方为目的的巡抚。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派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金纯等26人分赴各省,“安抚军民,询查利病”。但是蹇义等“巡抚”仍是临时差事,并不在地方长驻。
宣德年间(1426-1435年)巡抚才成为由中央派往地方的长官,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于谦、周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巡抚。总督的设置要比巡抚晚,景泰年间设置了长驻的两广总督,这也标志着总督制度的形成。
明代的总督、巡抚虽然是地方大员,但是在《明史》和《大明会典》中却不把他们列为封疆大吏,而是编入都察院系统,这是因为督抚是由中央派出的廷臣,并兼有都御史、副都御史的头衔,事实上长驻地方的督抚们已经是管理地方,定性为封疆大吏应该没有疑义。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在地方上设总督和巡抚,督抚制度也更加成熟。总督是管理一省、两省或三省的地方长官,文武兼管,并带有右都御史衔。巡抚是管理一省的行政长官,带有副右都御史衔。不过这种情况只是大概说法,实际上,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在职权上是比较难以区别的。
都说清朝重满抑汉,但是清朝初期在督抚的任用上却很开明,据统计,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共有督抚652人,其中汉军旗出身的295人、汉族229人、满族125人、蒙古族2人、不明出身者1人。
从这组数据来看,清朝前期,地方督抚以汉军旗和汉族人居多,满人只占有19%。历史证明,清前期多用汉人出任督抚的政策是对的,它对于巩固满族对全国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这种局面到了乾隆的时候被打破,当时满汉矛盾进一步缓解,汉族地主阶级的力量逐步加强,面对这种形势,以乾隆为首的满族最高统治集团为了维护满族亲贵的利益,在任用地方督抚上一改前朝的做法,尽量不用汉人和汉军旗人,而多用满人。
乾隆对其父雍正重用汉族督抚不以为然,他曾评论雍正帝最信任的几位督抚说:“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不及鄂尔泰。”其中所论三人只有鄂尔泰是满人。
乾隆在地方军事和行政上实际也是多依靠汉族官员,但在赏赐和升迁时却很慎重。如在平定金川之乱时,主要依靠的是岳钟琪、杨遇春、杨芳等汉族将领,而重赏的却是满人傅恒等人。在乾隆朝汉人出任督抚的极少,官至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也不多,以至于有人评论说:“汉人仕外官者,能渐至两司,则已为极品矣。”
嘉庆帝和道光帝继承乾隆的做法,仍然多用满族督抚,但汉族督抚的比例有所增加,而且有影响的地方大员都是汉族督抚,如阮元、贺长龄、林则徐等,都是一时风云人物。这个时候任用汉人督抚已经不是为了缓解满汉矛盾了,主要是因为汉人督抚更为能干。
到了晚清,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清王朝的中央权威大大衰落,权力重心逐渐向督抚倾斜。特别是咸丰朝,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需要,咸丰效仿嘉庆的做法,谕令各地办团练,一批团练首领乘乱而起。
其中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被清廷授予总督或巡抚,这些汉族督抚的崛起,不仅增加了督抚的数量,而且形成了督抚专制的新体制,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势力膨胀的督抚们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晚清的政局。
在到后来大家就更清楚了,民国时,这些督抚们相继演变为各地督军、军阀,割据一方。
关于“总督、巡抚这两个官职,明清两朝有着天壤之别”的问题
总督和巡抚哪个大?都管什么?
总督和巡抚要比较大小,那就要从这些官职形成及其发展入手,不能静态的看待督抚官职大小和职能权力,官职的职权是一个动态系统。总督、巡抚职位的发展变化。一。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之间有什么区别?
巡抚相当于一个省的行政长官,而总督就是两个省的最高长官了!而清朝最风光的就是直隶总督,那就是天子近臣,是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另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两江总督。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哪一个的官阶更大?
巡抚:省级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例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兵部侍郎衔,一般官阶二品,相当于省长。总督:设于战略行政区域的军政长官,辖一省或数省军队,相当于现在的。
知府、巡抚、府尹、布政使、在明清时期哪个官大,这几个官有什么区别?
清朝知府和府尹的辖区其实差不多,都是下辖一府。而清朝的府大致与现在的地级市相当,部分甚至与现在的地级市完全重叠。所以,清朝的知府大概其就相当于现在的...
知府和巡抚的区别?
1、级别不一样。巡抚最大,其次知府。2、设立时间不一样。巡抚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知府正式出现在北宋。3、数量不同。巡抚官员的数量,跟设立的省份数量有关。。
如何认识总督和巡抚的关系?
清代的地方官制由明代发展而来,但布政司改为省。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南直隶改为江南省,以后又分为江苏与安徽省。康熙时全国共18省,清末为23省,每个省仍设布政...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都是统军人物,是如何区分官职大小的?
总论:总督、提督官衔都是从一品。巡抚、总兵官衔都是正二品。总督和巡抚是文官,总督可以节制巡抚。提督和总兵是武官,提督可以领导总兵。文官可以节制武官。
清代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分别是几品官?
清代官员的品级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
清朝巡抚是几品官?
清朝巡抚是从二品官。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清朝总督巡抚谁大?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但是通常总督又兼兵部尚书衔,因此高配至从一品。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