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其实是被历史环境所迫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其实是被历史环境所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68 更新时间:2023/12/18 9:10:37

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末清初最有决定意义的事件,肯定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兵入关,之后才有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历来评说此事,有的人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有的人说他是学楚国的申包胥,想借兵报君父之分,更多的人则说他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过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认为,吴三桂本人在这件事件有绝对的自主权,是个人意志的决定。其实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的命运非常渺小,即使强如吴三桂这样手握天下权重的大人物,有时也是被客观环境所迫,随历史的波浪而起伏。

诚然,吴三桂手握强兵,占据天下咽喉,在决定天下大势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无法以一已之力决定全天下的命运。别的不说,就说吴三桂的辽东总兵一职,虽然兵权在握,但在山海关还有两个人比他官大,分别是辽东总督王永吉和辽东巡抚黎玉田,虽然可能实际权力不如吴三桂,但也说明吴三桂并不能随心所欲。

崇祯十七年三月,面对咄咄逼人的李自成大军,崇祯皇帝封吴三桂等大将为伯爵,下令进京勤王,但诸将中唐通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左良玉与黄得功等人之前曾大败于李自成,根本没有胆子来,对勤王的圣旨置若罔闻。随着闯军的不断逼近,京师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崇祯才严令王永吉总督关外军队(当然主要是吴三桂所部)进京勤王,此时皇帝首先想到的还是辽东总督王永吉,而不是辽东总兵吴三桂。

四月十九日,当王永吉率领的先头部队距京师还有数百里之时,李自成已经攻破了京师,崇祯皇帝也吊死在煤山。王永吉闻讯后开始率军返回,途中遇到了还在前进的吴三桂主力部队。二十九日,吴三桂遇到了拼死突围出来的家将海山,知道了崇祯皇帝已经自杀,百官叛变,而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在城内对权贵豪门大搞“追赃助饷”,连吴三之父吴襄也遭到了拷打,家产也被抢走,传说中的陈圆圆被抢就发生在此时。

吴三桂当然受不了这种事,发誓要兴兵血恨,为崇祯皇帝报仇。四月初一,留守山海关的辽东巡抚黎玉田派人通知王永吉与吴三桂,说清军已经开始南下,向山海关进发,王、吴二人赶紧率部返回了山海关。回到山海关的众人商议今后的去向,最后由王永吉拍板,决定南下联络南明的史可法,让其率军北上,然后南北对进,收复京师。

巧的是,李自成派来招降的唐通等人也在当天晚上赶到了山海关。众人又连忙商议了一宿,最终决定还是做明朝的忠臣,按原计划南下联络史可法。为了麻痹李自成,王永吉又临时安排黎玉田前往李自成营中,假意商谈投降事宜,只是谁都没想到,黎玉田竟然在京师投降了李自成。原来前来招降的唐通与吴三桂是旧相识,一同前来的副使也是王永吉的同乡,唯有黎玉田虽说是二把手,可一没有决策权、二没有兵权,竟然被人当成了空气。他害怕王、吴二人日后反悔投降李自成,不如自己先投降,立个头功。黎田玉的投降,让李自成得到了山海关的第一手情报,并最终决定兵发山海关。

王永吉与吴三桂两人毕竟都是职业官僚,知道一旦投降李自成,就会一身名节尽毁,在史书上留下“二臣”的骂名;而且李自成的“追赃助饷”将包括王、吴二人在内的所有官绅精英阶层推到了对立面,所以他们是尽可能地避免这种事件发生。但大顺军已经打下了大半个北方,仅凭一座山海关和几万辽东军实在是无法抵挡,于是有个叫童达行的军将建议吴三桂,向清军借兵为崇祯复仇。王、吴二人都明白,此事风险极大,如果成功了,他们就是重兴大明的当代申包胥,但要是失败了,他们就成了万世唾骂的石敬塘。

此时的吴三桂虽然打仗在行,但是玩政治还是嫩了点,于是向王永吉请教。职业政客出身的王永吉当然明白此事干系重大,虽然不断接到京师官绅被大顺军虐待的情报,还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直到四月十日,南明军队北上还遥遥无期时,却得到了清军已经南下的确切消息,才最终同意童达行的献议。

狡猾的王永吉耍了个心眼,只以吴三桂的名义向清朝发出了请兵书:希望清军不走山海关,绕道长城西面与山海关守军夹击大顺军,同时,向关内发布檄文,大意是吴三桂将率辽东军竭尽全力匡复明室。如果事件成功,当然少不了他这个最高官的好处,如果事情失败,那留骂名的也是吴三桂。而此时的满清当然更看重手握兵权的吴三桂,所以对吴三桂署名的请兵书也欣然接受。

四月十七日,得知清军仍在向山海关进军的王永吉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终于放下了最后一丝幻想,认清多尔衮此番前来决不是借兵为明室复仇,而是来问鼎中原的。为了不留下千古骂名,他以亲自南下督促史可法迅速北上的名义逃往南方,而将所有的烂摊子留给了吴三桂。而此时的吴三桂已经被逼上了贼船,又舍不得放弃手中的兵权,无奈地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决战中,为了生存投降了清军,最终变成满清的“平西王”,留下了千古骂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长城建造过程怎么样?到底有多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标题:秦长城的全长有多长?一、引言秦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道重要防线,其建造历时约200多年才完成。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长城的全长有多长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二、历史背景和规模秦长城的建造始于公元前7世纪,历时约200多年才完成。它的总长度约为8851.8公里,是世

  •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唯独巴比伦王国完全消失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课本中,我们都会提到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如今,埃及、印度、中国都是一个国家,而巴比伦却在如今的世界地图中,找不到影子。那么,巴比伦王国为啥突然消失呢?在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得到传播,1900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

  • 顺治皇帝临死前为何让鳌拜成为辅政大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促使顺治做出这样的决定?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在满清还没成立之初,鳌拜就为满清在四处打天下。可以说他就是满清王朝的开国功臣,为满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要知道当时鳌拜更是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对于朝廷他忠心耿耿。在崇德二年时,清军开始对明军的一个重要基地发起了进攻,明军得到

  • 古代皇帝身后都有个大扇子 这东西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皇帝身后的大扇子,到底是做什么用途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家在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肯定会好奇过一件事情吧。为什么皇帝出行的时候身后总是会有个大扇子呢,难道是扇风吗?那这也有点难操作了吧。所以这个扇子究竟是做什么用途的呢?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惑接着往下看看

  • 毌丘俭战功累累,为何结局却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尊刘抑曹”的小说,曹魏阵营中很多名将被严重弱化,其中便包括我们今天的主角名将毌丘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毌丘俭出身官宦世家,毌丘俭以父荫入仕,起初担任平原侯曹植的文学,后来又侍奉准储君曹叡。等到曹叡登基为帝后,毌丘俭作为亲信自然获得提拔,起初担任尚书郎

  • 关羽有哪些过人之处?为何曹操如此重视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有哪些过人之处?为何曹操如此重视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关羽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结为异性兄弟,然后就一直跟随刘备,为刘备卖命。曹操注意到关羽是因为温酒斩华雄事件,这个时候曹操就认为关羽是可塑之才,就已经想把关羽收到麾下,可是关羽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既然选择了追随

  • 楼兰古国有后人吗?他们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楼兰是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处古代城市遗址,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城市国家。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这个遗址已经荒废了数千年。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楼兰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被称为“死亡之城”。许多人试图进入楼兰,但很少有人能够成功。那么,楼兰古国是否有后人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第一部

  • 刘邦是个小混混,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刘邦这个名字是他当了皇帝以后取的,在此之前他叫刘季,放到现在大概就跟”刘小毛“(季就是排行老小的意思)差不多,刘小毛这个人出身虽然不高(村官出身),却很会交朋友。但凡历史上成功的政治人物,大概都是很会打友情牌的,否则他们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人手提着脑袋跟随他们奋斗,刘小毛也不例外。所以他虽是个村官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成功?杯酒释兵权是如何实施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杯酒释兵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政治手段。它通过饮酒的方式,将权力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效果。那么,为什么杯酒释兵权能够成功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实施过程以及成功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历史背景杯酒释兵权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孝

  • 井田制的私田有收入吗?是谁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它的核心是指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小块,由每个农户负责耕种和管理。在井田制中,每户农户都有自己的私田,这些私田的收入归谁所有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井田制的私田收入分配情况。一、井田制的私田收入分配情况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井田制的私田收入分配情况因时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