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武宗李炎对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唐武宗李炎对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80 更新时间:2023/12/23 0:10:43

唐武宗李炎对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首先是严格进士覆试制度,提高铨选质量,选拔真才实学。进士科是唐代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门径,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时间的流转,“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其弊端也日趋明显。

有鉴于此,会昌三年(843年)正月下敕文,“礼部所放进士及第人数,自今已后,但据才堪即与,不要限人数,每年止于二十五人”,这样做,虽难免依权弄法,徇私舞弊现象的存在,但不拘一格、选拔真才实学确也收到一定效果,史言“李德裕抑退浮薄,奖拔孤寒”即此谓也。

又如,会昌四年(844年),王起知贡举,放及第二十五人,续奏五人才堪及第,结果由于覆试,只录取一人;会昌五年(845年)二月,谏议大夫陈商知贡举,放及第三十七人。三月,白敏中奉敕覆试,结果覆落七人。这样严格选举,自然有助于官僚队伍素质的改善。

其次是对新科进士的实授,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会昌二年(842年)四月,李炎下敕:“准太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进士初合格,并令授诸州府参军,及紧县尉,未经两考,不许奏职。盖以科第之一,必宏理化,黎元之弊,欲使谙详。近者诸州长史,渐不遵承。虽注县寮,多糜使职。苟从知己,不念蒸民,流例寝成,供费不少。会昌二年(842年)选格,改更新条,许本郡奏官,便当府充职一人,从事两请,料钱虚占。吏曹正员,不亲本任公事,其进士宜至合选举,许诸道依资奏授,试官充职,如奏授州县官,即不在兼职之限。”

按,进士中举以前,由于经年苦读,无暇过问闾里疾苦,故对民情并不谙熟,像从前那样辄及第即除授正职,就难免出现“苟从知己,不念蒸民”的情况。当然,这不是举子们的责任,因为他们没有门荫可以依靠,惟以伏案经年才有跻身仕途的机会,他们的不谙民情,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乃是社会制度造成。

针对这个实情,规定须经两考,方可实授,则多少可以避免敕文所说的弊端。另外,从敕文中可以看出,对诸道奏授官也作了一定的限制,关于这一点尚有更为详备的规定,“近日诸道奏官,其数至广,非惟有侵选部,实亦颇幸门。向后淮南、两浙、宣、鄂、洪、潭、荆、襄等道,并不得奏请。其三川边镇、河南北地远官,无选人肯去,阙员稍多处,即任量切奏请,仍每道一岁不得过七员”。诸道奏授官过多,不仅造成“料钱虚占”,“供费不少”,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同时也“颇启幸门”,使得恩非出于朝廷,权则归于私门,容易形成地方集团势力,影响朝廷威信。对此加以限制,不仅可以避免上述情况,也可以增强中央政丵府的凝聚力。

对策之二是,对官宦的门荫特权进行了限制,并严格控制官员的兼职范围,防止堕政害民,提高官吏队伍的素质。唐人入仕之途甚多,除通过科考以外,利用门荫特权入仕者,其数亦不在少。科举取仕固不免流弊,但较门荫取仕,则其优点十分显明,因为凡参加科选者,必然要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不似有门荫特权的子弟,可以不学无术而凭父祖的功勋劳绩,直接获得禄位。

会昌二年(842年)四月,李炎下敕,其中云:“今一身属太常金吾,一门尽免杂差役。今日已后,只放正身一人差使,其家下并不在影庇限。……高秩峻级,荣荫子孙,盖宠劳能,著存令式。近者渐寡廉朴,多补名身。不独假荫近房,兼有规求厚利。选曹既阙磨勘,长吏不闻纠绳。此弊公行,吏途太滥,自今后并须准格用荫,人数年限,不得逾越。委吏部及御史台严加宽察。据其选授官列本道本州,须审磨勘,稍疑渝滥,及察知冒卖资荫,便收禁牒报有司。”从中可知,门荫特权,尤其是滥用、冒用门荫特权,已成为中晚唐社会一大弊病,因为那些豪门子弟往往是“自幼授官,多不求学,未详典法,颇有愆违”,不仅造成“吏途太滥”,而且还由于“一身属太常金吾,一门尽免杂差役”,使许多人得免差役赋税,这样势必影响政丵府的财政收入。

因此对门荫特权加以限制,不但能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还可以扩大国家的财源,增加国家控制的编户齐民,会昌时期人口有显著的增长,恐怕与限制官宦的荫庇权,使许多人口重入国家户籍,也不无关系。因此,可以说,会昌年间明令限制门荫特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用荫标准,对于避免或减少“其中亦有影庇,真伪难分”,肃净官吏队伍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包拯如何靠着一头牛巧妙的破了一桩奇案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古代生产力低下,耕牛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畜力,而且牛皮牛筋还有牛角都是能用来制作武器、甲胄的。所以历朝历代对耕牛的宰杀都是经过严格的管控的。西周时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我国古代政府给予耕牛的格外维护,在汉朝,杀牛是要偿命的,即便你是牛的主人。在唐朝私杀耕牛判徒刑一年。不过,包拯却靠着

  • 刘邦和项羽,到底是谁在鸿门宴上吃了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鸿门宴发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鸿门宴可以说是楚汉相争的起点。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很多人都为鸿门宴上项羽没杀刘邦而感到惋惜,觉得项羽错过了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项羽吃了大亏。

  • 刘邦晚年身负重伤,为何不敢医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末汉初,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西楚霸王项羽、淮阴侯韩信、留侯张良等大拿就不用说了,就连被太史公似有意似无意黑一把的汉高祖

  • 杜甫诗作《江南逢李龟年》中提到的"岐王",指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说的是杜甫与李龟年在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又在崔九堂前多次听闻音乐。那么这里提到的“岐王”,指的是谁呢?这位岐王,指的就是唐睿宗李旦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李范,本名李隆范,李隆基登基称帝后,为了避讳,就改名李

  • 刘肥是寸功未建的庶长子,为何被封到富庶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刘肥(?—公元前189年),沛郡丰邑人,西汉宗室、诸侯王,汉高帝刘邦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母为曹姬。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并不知道,继承汉高祖刘邦帝位的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刘邦的长子叫刘肥,被刘邦封在了天下最为富庶的齐地,后来天

  • 周勃、陈平等人,为何在吕雉死后才敢讨伐诸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史书又称为“前汉”,初期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邦的正妻吕后前脚刚死,刘邦的长孙刘襄后脚发难。刘襄发推,啊不,是发书告诸侯王,说,“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

  • 赵飞燕真的能做到掌上起舞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赵飞燕真的能做到掌上起舞吗?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赵飞燕的掌上舞,到底实际情况是啥,真的是在掌上起舞吗?掌上起舞这个传说在我们的心中也是流传了好久,我们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她可以在一个成人的巴掌这么大的地方,就可以翩翩起舞,而且舞的还是那么的好看,征服了当时的权贵

  • 盘点:关于关羽的歇后语都有哪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盘点:关于关羽的歇后语都有哪些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关公离曹营】——不安心●【关羽放曹操】——念旧情●【关羽斩华雄】——马到成功●【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孙权杀关公】——嫁祸于人●【关公过五关】——英雄当年●【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

  • 张良行刺秦王嬴政,为什么没有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张良,秦末汉初时著名的谋士,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曾这样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先后给韩国五任君王做过相国,故而张良家族“是五世相韩”,为了报答韩

  • 孙策杀死于吉的理由是什么?详解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写道孙策杀死了于吉,事情发生在袁绍和曹操对峙于官渡时期,孙策就想趁着这一难得机会袭取许都。那么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当时正值江东大旱,他日夜催促士兵加快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却发现不少人都想去拜一拜“活神仙”于吉,为此行求个平安。孙策见此大怒,便亲自召见这个百姓口中的“活神仙”。由于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