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为?为何会被明史夸赞?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为?为何会被明史夸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284 更新时间:2023/12/26 13:47:21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为?为何会被明史夸赞?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史·孝宗本纪》在结语中曾有这样一则定论:“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修《明史》的史官认为,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马上皇帝外,也就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还算过得去。

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又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功绩护身,所以,即使他杀官员如草芥,高度集权于一身,也只能赞扬而不能批评。

明成祖朱棣犯上作乱,史官也批评他“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但他毕竟创造了有明以来唯一的盛世“永乐盛世”,且明朝唯一的锐意进取的开拓期就在朱棣执政时期,所以,功绩上的认可能和朱元璋并列。

至于其余皇帝,基本上都是守成之君,且因为明朝皇帝习惯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因此,除明末的崇祯皇帝因殉国颇受同情外,大多数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不怎么样,《明史》为何就偏偏从中挑出了“仁宗、宣宗、孝宗”作为榜样?

这三位皇帝执政时期,明仁宗和明宣宗时合称“仁宣之治”,明孝宗时称为“弘治中兴”,都是明朝比较和谐的时期,国家平稳发展,无大的外患内忧。

但平稳、和谐的发展并不足以让史官对他们高看,平稳、和谐其实就等于是没有太大的作为。实际上,从明仁宗开始,明朝就放弃了对外开拓,后续的皇帝也永远无法跟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皇帝相比。

可恰恰是这样的执政思路,更符合儒家士大夫们主张的治国方式,比如,明宣宗放弃了明成祖主动出击蒙古草原的战略,撤回了征安南的大军,还终止了海洋开拓。

明孝宗时,为迎合文官集团,主动收回东厂、锦衣卫的爪牙,明朝特务机构最软弱的时期,除明末的崇祯皇帝执政时期外,大概就是明孝宗执政时期。

这些行为都是让文官集团赞扬的,不过,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史官们把这三位皇帝单独挑出来赞颂的原因是,他们三位皇帝主动给士大夫集团让权和放权的行为。

明朝文官集团的崛起就始于明仁宗、明宣宗执政时期,早前的朱元璋废掉宰相制度,创立锦衣卫,朱棣杀掉方孝孺解缙,创立东厂,在位期间把文官集团压得死死的。

本来文官集团支持朱元璋立嫡,捧出来一个建文帝,可他在位没几年就被推翻,文官集团只能再次等待,并一力支持明仁宗继位,终于也等到了开花结果。

明仁宗执政时,开始提高本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的地位,重视文官集团的建议,开始逐渐向文官集团放权,所以即使他在位时间只有一年,也被史官怀念:“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明宣宗时,更是直接把朱元璋和朱棣执政时期牢牢捏在手中的决策权下放了一部分给文官集团掌控的内阁,把朱元璋杀了几万人才收归皇权的权力又分了一部分出去。

虽然明宣宗也相应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来制衡文官集团,但只要开了口子,给了文官集团权力,他们就能慢慢的把权力从皇帝那全部抢过来,因此,文官集团对明宣宗也是十分感激。

至于明孝宗,只说一条就够了,《明史·孝宗本纪》中记载:"丙子,御经筵。丁丑,命儒臣日讲。夏四月甲寅,以天暑录囚。嗣后岁以为常。"

这段记载是说,明孝宗重开了经筵侍讲,并定为皇帝学习治国理政的主要途径,这是最让文官集团欣喜若狂的事,皇帝要主动接受儒家的洗脑,文官集团能不开心?

所以,明朝万历年间主修《国史实录》的内阁首辅朱国桢还将明孝宗跟汉文帝、宋仁宗并列:“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后世夸赞明孝宗不好色,只娶一个老婆,生活节俭,性情宽厚,勤于理政,等等这些优点都不足以让他跟汉文帝、宋仁宗并列,把他抬到这个高度的主因就是,明孝宗主动愿意接受文官集团的儒家思想再教育。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能凌驾于武勋集团,甚至有时还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把大部分国家权力抓在手中,离不开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的放权举措,所以,儒家门徒出身的史官对他们特别优待,并予以最高评价。

反观那些大力支持宦官集团跟文官集团争权的皇帝们,如明英宗、明武宗、明熹宗等,还有亲自上阵跟文官集团打对台的明世宗、明神宗等,大多就被认定为比较昏庸的皇帝。

明末的明思宗(崇祯)要不是有殉国的榜样摆在那,以他在位期间动不动就杀官员,换内阁大臣的履历,估计也不会有好评价。历史告诉我们,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文化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官员彭谊是怎么重整辽东边务的?效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官员彭谊是怎么重整辽东边务的?效果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彭谊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广东广州府东莞县市桥,宣德十年时成功考中举人,正统十年成功由乡举被授予工部司务的官职。司务在工部里位卑职轻,但彭谊依旧刚正不阿,在很多事务

  • 董卓为什么要放走袁绍?详解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为什么要放走袁绍?放走袁绍,非董愚蠢,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人,年少时有人曾言:卓“少好侠,常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董卓少时家境殷实,且颇擅武力,养成了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为取得羌人首领的支持以及控制整个羌族部落,

  •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如何?周瑜为何要为难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如何?周瑜为何要为难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

  • 诸葛亮临死前黄月英在做什么 妻子为何不去照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对诸葛亮病危将死,妻子黄月英为何不去照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当中很多的人说道三国的事情很多的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物,而且在很多的时候人们都看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而且在很多的时候都是让人看到了很多的大人物,三国当中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在很多的时候都

  • 一直顺风顺水的张缵,为何会死于自己的毒舌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有很多很有才学的人,然而并不是有才学就可以功成名就,反而有些人恃才自傲,反而落得惨淡的下场。今天的主角张缵便是这样一个人,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张缵是南朝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明,甚至年仅11岁就娶了梁武帝的四女儿,成了令人艳羡的驸马。由于自己的岳父是皇帝,张缵在仕途上一路狂飙突进

  • 曹操送荀彧一个盒子,为何荀彧会自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曹操称魏王,曹植闯天子才能过的白马门,然后曹操又拆了白马门。荀彧因为这件事情和曹操顶撞了,在白马门的现场曹操打了曹植。荀彧顶撞曹操以后便回家了,没几天曹操给他送了个空盒子荀彧看到空盒子后就自杀了。曹操这么聪明的一个人送空盒子一定有他的道理,首先曹操要告诉荀彧你必须要死。曹操

  • 王政君和王昭君的关系是什么?真的是界面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王政君和王昭君的关系是什么?真的是界面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王政君和王昭君什么关系?王昭君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本是平民之女,却因姿色过人被选进宫中填充汉元帝后宫,但是却因为与当时负责皇室后宫妃子画像的画师结怨,其画像不仅姿色平平,还被丑化,因此王昭君一直不被汉元帝宠幸。

  • 古代打仗为什么多选择秋天 打秋风又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为何总是在秋天打仗?打秋风是什么意思?打仗之前为何用大粪涂抹箭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为什么古代大多数在秋天打仗,就像辛弃疾所说的沙场秋点兵,其实这还是很有道理的。首先是符合季节,秋天天气不冷也不热,也较少有蚊虫的滋扰,秋高气爽也适合马匹的

  • 陆机诗风是怎样的?为什么被誉为"太康之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达佳丽,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作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

  • 刘邦的政治手段有多高?垓下之战中一石三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的政治手腕真的超级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众所周知的垓下之战中,刘邦不仅搞定了西楚霸王项羽,又搞了韩信一下,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