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经筵?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什么是经筵?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13 更新时间:2023/12/13 6:32:26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经筵就是给皇帝讲授经史的讲座,或者说是皇帝学习经史的课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经筵类似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读书班。

读书班的讲师是各路专家学者(包括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而古代皇帝经筵的讲官则是博士、侍读、侍讲学士等。

汉武帝时,用丞相公孙弘之议,特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除面向皇帝、皇室及大臣子弟外,也向太学生授课。

《后汉书·张酺列传》中就记载有尚书博士张酺给皇帝经筵讲经事。

据《后汉书》本传及唐李贤等注,张酺的祖父张充可能就是尚书博士(因张酺从充受《尚书》),少时与刘秀曾同在京城长安学《尚书》。

刘秀当上皇帝后,欲“求问充”,惜“充已死”。

张酺给明帝、章帝、和帝三代的经筵长期当讲官,张酺的儿子张蕃亦侍讲于和帝,曾孙张济则侍讲于灵帝。

《后汉书》本传称“酺为人质直,守经义,每侍讲间隙,数有匡正之辞,以严见惮”。

该本传关于他为汉明帝、章帝父子两代明确讲经的史实主要有两条:

永平九年(公元66年),显宗(明帝)为四姓小侯开学于南宫,置五经师。酺以《尚书》教授,数讲于御前。以论难当意,除为郎,赐车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

自酺出后,帝每见诸王师傅,常言:“张酺前入侍讲,屡有谏正,訚訚恻恻,出于诚心,可谓有史鱼之风矣。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东狩巡,幸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赏赐殊待,莫不沾洽。

从《后汉书·张酺列传》的这两条记载并及本传的其他文字,可以看出古代经筵及皇帝学习的一般情况,挑重点罗列如下:

1、古代皇帝大多重视学习,重视继续教育,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

2、古代经筵(皇帝的读书班)制度,应该自汉明帝始。经筵的地点不拘泥于京城皇宫,随皇帝巡行,也可移至地方。在地方开设的经筵,可以吸收当地经生与官吏旁听。

3、皇帝带头尊师重教,以此推动皇室子弟及臣子乃至百姓的读书热潮。

4、汉武帝之后的皇帝确实是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或核心统治思想。所谓“独尊儒术”,当不是虚言。

5、经筵讲官多有正气,往往借讲经之际古为今用或借题发挥,向皇帝谏失指弊,建言献策,而皇帝也欣然接受,未有抵触。这情形,有些类似于今天政府参事与政府首长的关系。

据《文献通考·职官考八》的记载,唐玄宗时专设集贤殿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入内侍读,待以师傅之礼”,入宋后延续此制。

宋仁宗时又设崇政殿说书,三者皆掌讲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

宋神宗初,《资治通鉴》编成,神宗此后常开经筵,令编者、翰林学士司马光讲读。

司马光在神宗为其序后写有一段话:“治平四年十月初开经筵,奉圣旨读《资治通鉴》。”

这说明神宗迫切希望尽快了解历史上兴亡衰替的历史经验,故令司马光充任讲官,及时讲读。

《文献通考·职官考八》引叶梦得《石林燕语》介绍了宋代经筵讲读对讲官的礼遇:

国朝经筵讲读官旧皆坐,乾兴后始立,盖仁宗时年尚幼,坐读不相闻,故起立,欲其近尔,后遂为故事。熙宁初,吕申公、王荆公为翰林学士,吴冲卿知谏院,皆兼侍讲,始建议,以为六经言先王之道,讲者当赐坐,因请复行故事。……苏子容、龚鼎臣、周孟阳及礼官王汾、刘攽、韩忠彦以为讲读官日侍,盖侍天子,非师道也。且讲、读官一等,侍读仍班侍讲上,今侍讲坐而侍读立,不应为二。……今讲、读官初入,皆坐赐茶,唯当讲时起就案立,讲毕复就坐,赐汤而退。侍读亦如之。盖乾兴之制也。

这段记载表明,自宋仁宗乾兴(1022年)以来,经筵讲官除专职者外,还有他官兼者,故对讲官不再以师道论之。

但毕竟是为皇帝提供知识“考释义理”的顾问,仍待以较高礼遇,未有怠慢。

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更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而以侍从以上兼侍读、侍讲,至南宋则多以台谏官兼任,使经筵讲官纯以他官充任,不设专职。

元朝承宋制,亦开经筵,至元泰定帝(1323年-1328年在位)大盛,太子及诸王大臣子孙皆令听讲。

至元末顺帝(1333年-1368年在位)时期却废除了经筵,入明后又以恢复。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诏定经筵为制度,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定期于京城文华殿专为皇帝讲经,朝中众大臣陪听。

讲读官先讲“四书”,后讲“五经”,或读史,这叫“日讲”,又称为“小经筵”。

杨慎(升庵)在嘉靖初曾任经筵讲官给皇帝授课。到了明中叶以后,经筵时断时续,逐渐式微。

入清后,朝廷重开经筵,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讲官满汉各二人,由高级官员及翰林充任。

顺治十二年(1655年)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经筵之后,按日进经,春讲至夏至日止,秋讲至冬至日止。

顺治帝、康熙帝甚至还请汤若望等外国传教士讲授西洋知识,特赐其“通玄教师”(后改称通微教师)称号。

到了乾隆以后,皇帝日惰,经筵也很少开了。

而乾隆以后,中国封建王朝便进入衰落期,其成因固然很多,但皇帝自身不注重学习,或许也算是一条原因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璋为什么会引狼入室招来刘备前来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想必很多人看汉末群雄的历史,总有个绕不开的疑惑——为什么刘璋会引狼入室招来刘备?对于军阀而言,军队与地盘岂不是与生命等价?将大量军资、军队交付刘备,还引之来自家地盘,这岂是一个心智正常的军阀?这是乱世特有的疑惑,解答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特有的规则。乱势的规则就是上下级的明文约束不再起作用

  • 雍正死后,为何没有和康熙葬在一个地方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一个朝代,所以他们的民俗风情和汉族还是很不一样的,从陵墓的修建来说,最开始他们还没有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是以简单为主的,并没有像大多数中原王朝一样奢侈。只不过从大清入关之后就变得不一样了,满族人执掌了整个国家的政权,自然跟以前的游牧民族不同了,做事也要讲究排场和面子了。所以

  • 诸葛亮和庞统对于荆州的看法完全不同,究竟谁才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诸葛亮和庞统对于荆州的看法完全不同,诸葛亮主张必须占领荆州地区,然而庞统却认为荆州应该放弃。那么究竟谁才是对的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刘备一直比较畏惧曹操,当年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就差点被吓个半死。之后官渡一役,刘备和盟友元气大伤,刘备只能跑到自己亲戚刘表那里,得了个新野

  • 朱元璋麾下名将缪大亨是怎么降服青军元帅张明鉴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朱元璋麾下名将缪大亨降服青军元帅张明鉴的故事。缪大亨是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名将,出生在定远,在当时这个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起初他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选择纠集许多青壮年一起保卫乡亲的安全。然而

  • 曹丕登基之后迅速赐死甄氏,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随后,曹丕终于如愿如偿登上了权力之巅。那么曹丕登基之后迅速赐死甄氏,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手握大权的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大刀阔斧地清除异已,并培植忠于自己的政治势力。随后,他逼迫已沦为傀儡的汉献帝主动禅让帝位,并在三次上书拒绝禅让后,于公元220

  • 明初将领花茂是怎么收编贼寇,让广东沿海地区安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花茂是元末明初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将领,跟着朱元璋做到了广东都指挥使,那么他是怎么收编贼寇,让广东沿海地区的百姓享受到了安定生活的?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356年的时候,朱元璋带着巢湖水师发动了渡江战役,不仅在采石一带大败了蛮子海牙的舟师,后来又水陆并进,攻破集庆,多

  • 三国时期的辽东是个什么样的政权?实力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有人说,三国时期不只是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这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国家”是什么呢?当然了,这也不叫一个国家,但它确实一直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而且政权

  • 重甲骑兵那么厉害,为何会被轻骑兵淘汰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重甲骑兵一出现,战争就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人力是无法披着重甲的骑兵抗衡的。连人带马裹在铁甲里的骑兵,给步兵带来的极其强烈的震撼力。在欧洲,重甲骑士一直是战场上的主宰,直到火器的出现。但在中国,重甲骑兵只是昊花一现,隋唐开始就被轻骑兵所淘汰。原因之一,机动性太差。人和马的铁甲加起来至少一百斤,再加上骑士

  • 靖难之役后,朱标的妻儿是怎么处置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朱标一共有过两位后妃,第一位是常遇春的长女常美荣,她是在洪武四年时,被朱元璋亲自下诏册封为朱标的太子妃,当时朱标16岁,常美荣17岁。三年后,常美容替朱标生下皇长子朱雄英和皇三子朱允熥。但可惜的是,常美容在生朱允熥时,就因为难产而去世。至于皇长子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时也因病去世。在常美容去世后,朱标

  • 古代骑兵所骑的战马为何要进行阉割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五千年悠悠岁月,留下了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成就的是一首大气天成的英雄赞歌,一首顽强抗争的劳动人民的赞歌,一首慷慨激昂,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之歌,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五千年的兴衰成败,浩瀚的历史浓缩于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中,“读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相信大家都看过关于古代的影视作品,就拿《三国演义》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