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苏武”:死忠于元朝的汉人郝经为何受人尊崇?

元朝“苏武”:死忠于元朝的汉人郝经为何受人尊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34 更新时间:2023/12/20 12:02:53

[摘要]:元朝“苏武”:死忠于元朝的汉人郝经为何受人尊崇?是一段元朝历史的历史,效忠蒙元的金国汉人算汉奸吗?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虽然这两者有时候会有比较大的交集,乃至重叠,但有时候却是完全分离的。这关键就取决于汉人建立的中原政权能否完成传统的汉人聚居。介绍一位中外历史上具有与苏武相似精神的人物.;郝经(1223~1275年),字伯常,元代陵川(今晋城市陵川县鲁川)人.元好问称之为“挺然正气,立于天地之间盖亦鲜矣”的济世之才.1260年,忽必烈为争取一个巩。鸿雁传书的来

千百年来,苏武一直备受国人敬仰。他不为威胁、利诱所动,在外侮面前秉持气节,北海牧羊十九年而不投降匈奴,令人钦佩。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苏武牧羊的事情不乏后例。在南宋末年,也曾经出现过一个苏武式的人物——郝经。不过与苏武恰好相反,他是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派往中原地区出使的,却被南宋汉人政府长期无理羁押(郝经以此不如苏武。郝经身为汉人死心塌地忠于蒙元,不应过多称赞。我虽非大汉族主义,但对此等人物无过多好感)。

郝经生活在金元之际,其为人尚气节、好议论,善经国安民之道,为诗为文皆有大成,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就很欣赏他,将其延揽于幕府中。

1260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四月,忽必烈称蒙古汗王。七月,他即派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出使南宋,谈判议和之事。然而郝经尚未到达南宋国都临安面见宋理宗,就被南宋奸相贾似道拘押,幽禁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军营里(前一年贾似道与忽必烈私自议和,因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忽必烈急于回国争位,所以也就同意议和,班师回朝。贾似道回朝谎称取得大捷。他扣留郝经是怕事情败露)。《元史》云: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经乃上表宋主曰:“愿附鲁连之义,排难解纷;岂知唐俭之徒,款兵误国。”又数上书宋主及宰执,极陈战和利害,且请入见及归国,皆不报。

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经待下素严,又久羁困,下多怨者。经谕曰:“向受命不进,我之罪也。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我终不能屈身辱命。汝等不幸,宜忍以待之,我观宋祚将不久矣。”郝经学识渊博,于经史研究颇有心得。他在被拘押期间,潜心钻研,先后写出了《续后汉书》、《易外传》、《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等多部学术著作。

贾似道幽禁使者郝经,给了早就觊觎江南地区的蒙古统治者一个很好的出兵南征的借口。(蒙古国左丞相、著名将领伯颜曾对南宋派来军前修好的使者说:“汝国执戮我行人,故我兴师。”),公元1274年,也就是郝经被羁押十五年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指责宋朝贾似道背弃盟约、拘押信使的罪行,命二十万蒙古大军分数路进兵。

在蒙古军的强力进攻面前,贾似道指挥的宋军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公元1275年,郝经终于被南宋政权放归(“又九年,丞相伯颜奉诏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然而,由于十几年历经苦难,身心交瘁,郝经病倒在回国的路上。虽然元朝(蒙古此时已改国号为元)皇帝忽必烈派御医尽力救治,然而还是在回到元大都燕京以后即病亡,时年五十三岁(“经归,道病,帝敕枢密院及尚医近侍迎劳,所过父老瞻望流涕。明年夏,至阙,锡燕大庭,咨以政事,赏赉有差。”)。之后,元朝赐与他“文忠”的谥号。

郝经作为忽必烈的重臣,“士为知己者死”、“忠臣择主而事”,无疑是一个有气节、有道德的历史人物(只是他汉人、中原儒士的身份尴尬)。

关于“元朝“苏武”:死忠于元朝的汉人郝经为何受人尊崇?”的问题

效忠蒙元的金国汉人算汉奸吗?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虽然这两者有时候会有比较大的交集,乃至重叠,但有时候却是完全分离的。这关键就取决于汉人建立的中原政权能否完成传统的汉人聚居。

介绍一位中外历史上具有与苏武相似精神的人物.;

郝经(1223~1275年),字伯常,元代陵川(今晋城市陵川县鲁川)人.元好问称之为“挺然正气,立于天地之间盖亦鲜矣”的济世之才.1260年,忽必烈为争取一个巩。

鸿雁传书的来历?

1、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2、与...人。

雁足传书鱼传尺素的典故?

雁足传书。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标签: 匈奴单于苏武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 – 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丞相,北宋,王安石

    [摘要]: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有哪些?谢谢邀请,首先宰相(或者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是所有为官者及文人都想得到的官职。最早在商代的时候,就有“相”这一官职。其后几千年,宰相一职官名...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为何却被史书评为北宋的“奸

  • 康熙第七子胤祐简介,胤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爱新觉罗,雍正

    [摘要]:康熙第七子胤祐简介,胤祐最后结局如何?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皇七子淳度亲王允祐,庶妃戴佳氏所出,身有残疾。康熙三十七年,封多罗贝勒,四十八年晋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晋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卒。他的资料很少,雍正曾诏。康熙的排行五六七的儿子的结局如何?康熙第五子胤祺、

  • 蔡襄主持建造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泉州,洛阳,石桥

    [摘要]:蔡襄主持建造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洛阳桥跨江还是跨海?是跨海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的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

  • 何为黑店?为什么历史上最有名的黑店都产生在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水浒传,镖局

    [摘要]:何为黑店?为什么历史上最有名的黑店都产生在宋朝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宋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黑店?黑店一词源于水浒,水浒之中以母夜叉孙二娘和张青在孟州十字坡开的客栈最有名气。专门杀人买人肉包子为主,整个水浒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何来宋朝有很多黑店...三郎庙传说?高邮东北乡与兴化西边交界处

  • 秦桧科场舞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状元,秦桧,陆游

    [摘要]:秦桧科场舞弊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秦桧一党是如何舞弊弄成“秦氏一门三状元”的?先澄清一下,秦桧一门三状元见于民间野史记载,都是杜撰的,正史上秦桧一家子没有一个状元,当然事情也不会空穴来风,秦桧当年确实想把他孙子弄成状元,但是没成...秦。秦桧的后人中了状元,乾隆故意问他的祖宗是谁,他是怎么

  • 明宣宗朱瞻基 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展扫黄运动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的是,皇帝

    [摘要]:明宣宗朱瞻基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展扫黄运动的皇帝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古代有没有嫖娼罪,对社会危害不大的嫖娼定罪的目的是什么?“钢琴王子”李云迪因为嫖娼被抓,目前已经被行政拘留了。前一个因为嫖娼让我们感到惋惜的是黄海波,黄海波当年因为嫖娼不仅被行政拘留了15日,还被收容教育了...谁是明朝治理

  • 《延禧攻略》富察皇后的儿子是怎么死的?富察皇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攻略,皇后,结局

    [摘要]:《延禧攻略》富察皇后的儿子是怎么死的?富察皇后结局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延禧攻略大结局是什么《延禧攻略》在最近几部热播剧中脱颖而出,清宫剧又迎来一波热潮。从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于正是下了真功夫,色调端庄大气,繁复精致的服饰,精美考究的细节,每个。延禧攻略富察皇后是怎么死的-lZdxQia6

  • 唐朝官话: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官话,粤语

    [摘要]:唐朝官话: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唐朝鼎盛时期,官方语言是哪里的方言?白话(粤语)就是我们汉族人始祖语、五千年前仓颉造字至宋朝四千多年里中国历朝历代的通用语言。语言学家已经证实《切韵》、《唐韵》和《广韵》这隋朝唐朝和宋。唐朝人说的是广东话吗?这里的广东话,题主的意思应该

  • 朱元璋为何车裂新科状元陈安阝?陈安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状元,的人

    [摘要]:朱元璋为何车裂新科状元陈安阝?陈安阝是谁?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陈安为何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而死?陈安的命运之所以如此悲催是因为他那届科举正好发生“南北榜案”,此案发生之后陈安因他人的恶意陷害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陈安也被叫作陈安阝,出生。被朱璋砍的状元是谁?被朱元璋砍得状元是陈安被朱元璋

  • 1402年7月17日 朱棣继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洪武,皇帝

    [摘要]:1402年7月17日朱棣继帝位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朱棣篡位史称什么?史称“靖难之役”。明太祖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1404年是谁当皇帝?在中国公元1404年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朱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