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旦造反就是不归路,康熙为何要处死耿精忠?

一旦造反就是不归路,康熙为何要处死耿精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708 更新时间:2023/12/25 9:33:58

如果耿精忠始终没有参与反叛,最后不但能保住性命,康熙还会给他不错的待遇。但耿精忠的反叛却早有预谋,虽然后来投降了清朝,但投降的时候耿精忠已没有任何本钱,是在穷途末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的投降。如果他投降的时候还有些本钱,或许还能保住一命。之所以刚投降的时候没杀他,是因为当时耿精忠还有些用处,等到1682年三藩已基本平定的时候,留着他也没了任何用处,自然就被康熙处死了。

“三藩”由来

耿精忠是第三代靖南王,第一代靖南王耿仲明与孔有德尚可喜三人原是明朝江东总兵毛文龙的部将,被毛文龙收为“义孙”。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耿忠明就和孔有德就投靠了山东登莱巡抚孙元化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大凌河,明将祖大寿孤军困守,孙元化令孔有德率八百骑兵赶赴支援,孔有德到了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吴桥时,遭遇大风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饥饿难耐,有一名士兵便偷了当地望族王象春家里的一只鸡。王家有人在朝中当官,对于丢失一只鸡的事情不依不饶,仗着势力要孔有德给说法,孔有德迫于压力不得把肇事的士兵穿箭游营,此举激起了士兵们的愤怒,士兵们随后杀了王象春的家仆,发动了兵变,孔有德见事已至此,“反亦死,不反亦死”,就干脆领导了兵变,在当地洗劫一通后又杀回了山东,兵围登州,与登州城内的耿仲明里应外合活捉了孙元化。干完这票以后,两人知道是不能继续留在明朝了,便索性渡海投靠了明朝的敌人后金。

投降后,孔有德和耿仲明得到了皇太极高规格的礼遇,他们的士兵也被编入汉军正黄旗,号“天祐兵”。而尚可喜则因受到上级的猜忌与陷害,被迫于天聪八年(1634年)降清,后来尚可喜所部就被编入了汉军镶黄旗,号“天助兵”。

孔、耿、尚三人的归降给清朝带来了大批汉人,为清朝稳定辽东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清军入关后,以吴三桂、孔有德、耿忠明和尚之信四人出力最多,因此在平定南明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忠明被封为靖南王,但他的部下犯了藏匿逃犯罪,在顺治六年(1649年)畏罪自尽,其子耿继茂承袭了王位,镇守福建。此三人是为“三藩”。除三藩外,定南王孔有德在顺治九年(1652年)被南明大将李定国围困于桂林,兵败后自焚而死,其幼子也被李定国杀死,定南王一脉因此断绝。

耿精忠反叛

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病死,其子耿精忠承袭王爵。

耿精忠承袭王位后,在福建过起了土皇帝的生活,他不但在辖区内搞起了各种经营,还对当地百姓百般盘剥、横征暴敛,甚至不顾清朝海禁政策,与荷兰人搞起了走私贸易,从中谋取暴利。后来耿精忠身边还聚集了不少宵小之徒,也逐渐有了不臣之心。

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年已七十岁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并希望其子尚之信能承袭王爵镇守广东,不过这个时候康熙有意削藩,便乘此机会诏令撤掉平南王一藩,尚可喜见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便打算服从接受了。

但这个事情却触动了吴三桂的神经,吴三桂本意效仿明朝沐英家族世守云南,他知道尚可喜如果真的被撤藩,之后不久就会轮到自己撤藩了,不由得重视起来。吴三桂认为康熙不会撤他的藩,如果这个时候上书康熙请求撤藩的话,就能打消康熙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便上了一封请求撤藩的奏折,耿精忠也就着吴三桂一起上书请求撤藩。

但两人却不想弄巧成拙,康熙竟然真的同意了他们撤藩的“请求”,这就逼得吴三桂不得不反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之后仅用了三个月就占据了云、贵、湘、川四省,一时声势浩大。

见吴三桂起兵得手,耿精忠便在来年(1674年)三月响应吴三桂,在福建起兵反清,在起兵的当天,他还囚禁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全家。

耿精忠起兵后不到一个月就占据了福建全境,之后兵分三路向浙江和江西发动了进攻,西路军攻到了长江沿岸的湖口、彭泽,甚至一度攻入安徽,占据徽州;东路军一路攻下了温州、乐清、仙居,自逼绍兴、杭州;中路军则攻到了金华和衢州,与清军对峙,耿精忠形势一片大好。

耿郑互撕

在进军浙江、江西的同时,耿精忠还联络了台湾的郑经,相约郑经重返大陆共击清军,事成之后许以漳州、泉州二府。这个时候的郑经已经失去了大陆的全部领地,见耿精忠在福建起兵,也认为扩张地盘的时候到了,便应耿精忠之约率军在福建沿海登陆,在绍安和建宁等地开始招兵买马。

耿精忠来到厦门后,见郑经的部队兵不过两千,船只不过百,便轻视起了郑经,觉得郑经就这点人马对他起不到多少帮助,跟郑经合作就不划算了,对之前的约定也反悔了起来。耿精忠要郑经带着人马回去,之前承诺的一切,包括互通贸易、许诺的地盘、兵员和钱粮支援就统统不作数了。

郑经得知耿精忠变卦后怒不可遏,便从台湾调来了大量的军队,跟耿精忠火并了起来。1673年5月,郑经攻下泉州,8月攻下漳州,9月在兴化城下大败耿军,11月又攻下了漳浦镇,一时间耿精忠后院大火四起。

这个时候耿精忠才知道了郑经的厉害,便打算跟郑经讲和,但郑经并不理会,甚至发出公告,宣布不再与耿精忠合作,而是要与吴三桂共同匡扶明室,恢复明朝基业。不过郑经不知道的是,吴三桂其实已经另起炉灶,不打算恢复明朝了。

PS: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自封“周王”,耿精忠则自称“甲寅”,都没打明朝的旗号。

如果郑经和耿精忠能够相互配合,由郑经率领水师北上直取南京、天津,断绝清军粮道,耿精忠从浙江继续北进,则两人很可能能联手拿下南京。但耿精忠和郑经都是小肚鸡肠的人,为了一点利益就相互撕逼。这个时候吴三桂也不愿看到两人撕逼,毕竟吴三桂需要两人能联手在东南战场牵制清军,以减轻他正面战场的压力,就派人过去调停两人矛盾。经过一番调停,到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一月耿精忠和郑经才达成协议,以枫亭(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为界,以北属耿精忠,以南属郑经,双方的撕逼才告一段落。

走向末路

就在耿精忠与郑经相互撕逼的时候,康熙可没闲着,陆续增兵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并加紧了对耿军的攻势。为了防止耿精忠在江西与吴三桂会合,康熙命安亲王岳乐为平寇大将军,从安徽进军江西,阻隔耿精忠西路军与吴三桂军的联系;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镇守南京;康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在浙江向耿军发动进攻。

从1674年7月到11月,清军在浙赣两省向耿军发动了反击,接连夺回了江西饶州、石城、彭泽,浙江嵊县、诸暨、义乌等失地,耿军的攻势被遏制下来。

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浙江清军在桃花岭击败耿军,收复了处州,之后耿精忠在金华对清军发动反击,但被清军击退。而围攻衢州的耿军未能得手,被清军赖塔部击败。8月10日,清军又在浙江连续击败耿军曾养性部,曾养性最后退到了温州,清军随即围攻温州数月而不能下。

9月3日,清军在永嘉与三万耿军相遇,双方从早晨一直打到了傍晚不分胜负,但后来清军还是占了上风,耿军战败,上万人被斩,到19日清军又攻下了青田县,兵锋直逼福建。

郑经在与耿精忠达成和议后,就不停地开始扩大地盘,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占据了闽粤的漳州、泉州、潮州和惠州四府,实力大增。但此时周边都是反清的“盟友”(此时尚之信已相约反叛),就没有清朝领土可占了,为了增加地盘就不可避免地跟耿精忠发生了摩擦。

当年5月,耿精忠部的汀州总兵马应麟暗中联络郑经,表示愿意献城投降郑军,郑经大喜,还真的把汀州接收了,这种背盟的行为自然令耿精忠大为不满,耿、郑联盟再次破裂。

郑经内部对于背盟行为也引发了争论,郑经的吏官都司陈俊音就认为,所谓唇亡齿寒,如果不是耿精忠在浙江抗击清军,郑军也不能保住漳州、泉州这些地方。郑军只有帮助耿精忠才能成大事,但郑经目光短浅,根本就听不进这些话。

兵败投降

面对后院起火的形势,耿精忠在对付清军的同时,又不得不从浙江、江西前线抽调精锐回后方去对付郑经,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这个情况被康熙看在了眼里,于是康熙命令浙江和江西两地的清军加紧对耿军展开攻势。8月16日,赖塔攻占九龙山,到20日夺取了仙霞关,之后就长驱直入福建,于23日攻克蒲城,9月3日又攻克了建阳县(今建阳市)。此外在江西战场,安亲王岳乐大败耿军大将白显忠,歼灭了耿军在江西战场的主力,白显忠最终投降。就在清军正面大军压境之际,郑经还在耿精忠后方不断地“攻城略地”,导致耿精忠腹背受敌,其部众斗志全无,遇到清军皆望风而逃。

到1676年9月底,康亲王杰书攻占延平(今福建省南平),福州已近在眼前,而“配合”清军的郑经也已经攻到了兴化,到此时耿精忠已经山穷水尽了,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于十月初四向清军投降。

不过在投降的前夕,耿精忠却残忍地将范承谟全家五十三口人全部秘密处死,此举成为了他后来被凌迟处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刚投降的时候,康熙还是非常高兴的,仍然保留了他靖南王的爵位,毕竟这个时候康熙还需要耿精忠帮他稳定福建并对付郑经。

之后在清军的配合下,耿精忠就带着复仇之心向郑经发起了进攻,康熙十六年(1677年)正月二十九日,耿精忠与清军在兴化围住了郑经赵德胜部的二十六营官兵,最后将其全歼。二月初九,清军进攻泉州,郑军不敌,随放弃漳州、海澄等地。之后不到半年时间,郑经在沿海的领地就全部易手了。

耿精忠的最终下场

虽然耿精忠投降了,虽然耿精忠后来也为清廷平定三藩做出了些贡献,但在他投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离死不远了。

早在康熙十八年吴藩还未剿灭时,康亲王杰书就上书康熙要求将耿精忠正法,康熙以时机尚未成熟为由拒绝了。在康熙看来,当时广西、湖南等地刚刚收复,如果把耿精忠正法了,那投诚的人就会生二心,没投诚的人就不敢投诚,因此将杰书的奏折留中不发。但到了康熙十九年三月,康熙见大局已定,福建已经太平,便召耿精忠入京。耿精忠进京后不久,他的弟弟耿阳忠与耿聚忠就告发了他,说他在反正后还有“图谋不轨”的行为,请求康熙严惩,并与其划清界限。之后,耿精忠的部下也纷纷告发了他“叛逆”的罪行,康熙便革去了耿精忠的爵位,下令将其看押。在昆明攻克后不久的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二十,耿精忠最终被康熙凌迟处死。

对于耿精忠来说,既然走上了反叛这条路,那也就只能走到底了,其实在反叛的那一刻起,除了反叛成功以外,耿精忠就绝不会有活路。康熙之所以对很多投诚的人都“既往不咎”,主要也是因为天下没有平定,杀了这些投诚的人会导致人心的浮动。但在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康熙秋后算账的时候了,康熙只杀了耿精忠一人而未株连耿精忠全家,在当时来说也是对耿精忠的“仁慈”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他是清朝“仿造王”,可惜康熙不用其才,导致中国落后西方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悠悠五千年文化,历经各个朝代,逐渐发展,壮大,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刮目相看,特别是到了唐朝,中国可谓是达到了全盛时期,实力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但一个国家不会永远辉煌,就像太阳不会永远不落下。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但清朝的经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衰落的,前期有“康乾盛世”经济实力也还是很强的。比如康熙

  • 文革这一时期虽然创排出了样板戏,但对于文艺界也是打击不可估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文革”是一段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文艺界来说是一个打击,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也有人说这一时期不是创排出了革命现代戏吗?其实革命现代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创排了,并且首先就出现在戏曲界,像我们熟知的有沪剧《芦荡火种》、京剧《白毛女》和《节振国》等等,而到了“文革”时期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一代名伶,迷倒5位总统,死后葬入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名伶。这位名伶的前半生充满沉浮,在这些沉浮中,身为弱女子的她,丝毫不逊于男子汉:不论是面对富贵诱惑还是面对强权压制,她都没有屈服。她就是刘喜奎。刘喜奎算是民国初年的名伶。在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年的时候,19岁的刘喜奎就已经颇有名气,有一次,刘喜奎去张勋家里唱堂会,张勋被

  • 一个76岁的老人被捕,康熙立马坐不住了,马上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四月,一群清兵冲进山东的一个大户人家,将一位正在和东家下棋的老人抓了起来。这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毫无反抗之力。清军为什么要抓这个老人呢?这还得从一个让清朝统治者夜不能寐,折磨了他们数十年的名字说起。清朝入关后,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强迫百姓削发易服,有时为达目的,不惜发动

  • 他自诩为满清皇室,想要居住紫禁城,获得皇室特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满人入关后,将自己原先手下的军队分为了八旗,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八旗子弟,他们享受有汉族人和其他民族没有得特权,可以说几乎不用劳动,就可以衣食无忧,而且许多人还可以子承父业,进入朝堂,成为朝中大员,这种等级制度也延续了清朝的整个历史。辛亥革命,溥仪被迫退位,民国政府为了·防止这些满清的遗老遗少内乱,

  • 一个人力气究竟能有多大?他一百年前留下的记录,至今无人能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青史欲将豪杰选,验之以历关山险。金戈挥时寒光动,铁骑过处征尘卷。"——李者也《豪杰选》在这个世界上,不管男女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有的人力量很强大,有的人力量很一般。当然,有力量有些是因为先天因素使然,有些是因为后天锻炼而来的。如果说到天生神力的话,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响当当的人,他就是程咬金。程咬金是

  • 大唐宰相:他是唯一怕老婆而喝尿的男人;却曾亲率骑兵征战沙场,敌军望而却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继续聊唐史,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男女关系也有了同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怕老婆的男人成群地多了起来。初唐到盛唐这一段,从皇帝大臣到贩夫走卒,怕老婆的不计可数。之前说的唐太宗贞观年间第一名相房玄龄就是如此,还由此诞生了“吃醋”一词。今日说的一段故事,发生在中唐,也是位耙耳朵宰相怕老婆之事,不过他不是吃醋

  • 大清灭亡时,知府知县们都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官员。民国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思想方面的痛苦。清朝灭亡之际,曾作为维护清朝统治重要力量的官僚集团,上至三公九卿下到知府知县,他们在大厦将倾之际都做出

  • 中越战争传奇人物:我军独立师唯一俘虏,交换回国后成富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战争史专家统计,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1960年的5160年时间里,全球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只有300余年处于和平状态,人类更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带来的剧痛消失之后,隐痛永远不会消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珍惜和平的重要原因,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

  • 末代公主的晚年生活,抽着大烟看电视,为了生活不得不上街摆地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爱新觉罗·韫颖是大清的公主,也是传说中的三格格。她是溥仪的妹妹,后来嫁给了郭布罗润麒。大清王朝的宣告终结,并没有引起血腥的战争,同样的,这些皇族的血脉也由此保存了下来。当然,此后的生活与先前不愁吃喝的生活必然是不一样的。为了生计,不少的皇族不得不靠着卖一些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换取钱财,而更凄惨的,则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