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泾源兵变仅数千兵力,为何轻易地夺取了长安城?

泾源兵变仅数千兵力,为何轻易地夺取了长安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95 更新时间:2024/1/9 4:43:05

泾源兵变是导致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奉天之难失控,并使形势完全糜烂的主要事件。兵变发生后,发动兵变的泾源军迅速夺取的长安城,拥立太尉朱泚为皇帝,将叛乱席卷到了唐朝的整个北方地区。而李适则不得不弃城而逃,率领数百王公大臣前往奉天避难,唐朝朝廷遭遇到安史之乱后的最大危机。很多历史爱好者读到这段历史时都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仅仅数千的泾源军,就能攻陷长安城,迫使李适弃城而逃呢?要知道当时长安是世界第一大城,防守堪称固若金汤。之前的长安失陷也是面对数十万大军围城,而不是仅仅数千人的乱兵。

关于泾源兵变发生的过程,前文中已经有了详细叙述,这里不在赘述。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发动兵变夺取长安的泾源军只有五千人,由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这种情况对于长安这样的超级大城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荒谬的。长安的城防设施天下第一,镇守长安的是中央禁军的核心精锐神策军,这些都是唐朝朝廷投入巨资打造的。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后,朝廷和皇帝越发觉得藩镇军不可靠,朝廷禁军需要加强投入,所以对神策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组。改组后的神策军总数超过十五万,受到皇帝李适的直接调动。

区区五千泾源军攻打长安城,在防守长安城的十多万神策军毫无反击的情况下,就这么斩关夺城了,真是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对此感到很好奇,这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十多万神策军毫无反抗之力?唐朝投入巨资打造的长安城防,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就必须从神策军的来历说起。神策军最初并非唐朝的中央禁军,而是归属于藩镇的军队。神策军的创始人是开元名将哥舒翰,天宝年间为了应对与吐蕃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境创建了八支军队,神策军为其中之一。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李隆基调神策军平乱,这支军队便被监军鱼朝恩掌控。

神策军创立之初只有数千人,被鱼朝恩掌控后兼并了陕州节度使的军队,军队膨胀到数万人。鱼朝恩是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的心腹宦官,他掌控军队后使其成为皇帝的护卫军队,并加入了中央禁军的序列。安史之乱平定后,由于藩镇势力坐大,加上吐蕃入侵的威胁加剧,所以朝廷对神策军加大投入,将其发展成十余万人的皇帝亲军。唐德宗李适即位之初排斥宦官,以司衣卿白志贞为神策军使,神策军作为拱卫长安,压制各地藩镇的主要军事力量。泾源兵变中神策军不战而溃,导致长安失陷,其主要原因便是在白志贞身上。

因为李适在即位之初排斥宦官,所以白志贞与宦官没什么关系,而是正经的边军将领出身。李适任用白志贞为神策军使,本来是希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最后却事与愿违。白志贞是中唐名将李光弼的部下,曾经给李光弼做过参谋官。李光弼去世后他被调入朝廷,先出任司农少卿,后迁太府卿。因为李光弼名震天下,所以白志贞也随之出名。唐德宗李适即位后很宠信白志贞,任命他为神策军使,全权负责神策军的招募和训练。本来按照神策军原来的制度,也不至于糜烂到一触即溃。但白志贞为了迎合李适,搞了一些花活,使得军队战力剧降。

白志贞掌控神策军后,没有积极的练兵备战,而是和宰相卢杞勾结,将军队作为聚敛钱财和迎合皇帝的工具。当时李适猜忌朝中老臣和王公贵族,白志贞便上表朝廷,请求让郭子仪、吴仲孺等勋贵家族的子弟率领家奴加入到神策军。他认为,一方面可以让这些巨富的勋贵家族出钱养兵,另一方面也能用军队来控制这些家族的子弟。于是这些二世祖们便成为了神策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掌控了节度、观察、团练等官职。这些二世祖们平日并不在军中训练或执勤,一向以家奴代替,或者拿钱收买长安的贩夫走卒顶替执行任务。

四镇之乱爆发后,唐德宗李适派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出兵平乱。这使得神策军原有的精兵强将被带走了,留在长安的是一群新招募的二世祖和贩夫走卒。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少,但都是乌合之众,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实际上二世祖和贩夫走卒加入神策军就是为了应付事的,二世祖是为了应付家里,贩夫走卒只是为了神策军的优厚待遇。他们平时根本不在军中训练备战,大多数时候忙自己的私事,甚至在长安的东西市做生意。姚令言带着泾源军攻打长安时,李适也下令让白志贞召集神策军御敌,结果却根本无人响应。

在这种情况下,长安与空城无异,泾源军轻易的就斩关夺城,攻入了长安城内。李适得到消息后迅速带着皇宫和朝廷的人员弃城出逃,只有右龙虎军使令狐建率领四百龙武军殿后护驾。而作为长安主要镇守军队的神策军,除了精锐随李晟在外征战外,留下来的二世祖们已经四散溃逃了。可以说姚令言带领泾源军攻入长安时完全没有遭到抵抗,甚至连神策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作为神策军使的白志贞,根本没有担负起防御长安的主要责任,第一时间跟着李适的车马逃出了长安城,将这个天下第一大城扔到了叛军手里。

从史料来看,神策军的衰败是源于白志贞出任神策军使后开始的腐败行为。他与宰相卢杞互相勾结,为了满足思域聚敛钱财,搞得整个军队乌烟瘴气。神策军在长期的打仗中会受到不小的损失,然而补充的不是贵族二世祖,就是拿长安的贩夫走卒充数,这些人都是毫无战斗力的。李晟出征带走了精锐军队后,剩下的神策军简直是不堪一击。这里面既有滥竽充数的,也有吃空饷的,看似数量庞大,实际上是战力空虚。朱泚作为藩镇军的宿将,对于这种情况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很容易给他找到渗透和拉拢的机会。

姚令言区区五千人就敢攻打长安城,便是因为从朱泚之处提前得知了神策军虚有其表的本质,所以才敢于挑战天下第一大城。否则仅凭神策军十来万的数量就已经很吓人了,不知虚实的情况下谁敢举兵攻打?但有了朱泚的里应外合,需有其表的神策军在身经百战的泾源军面前自然是不堪一击的。

这个事情从根本上看,还是唐德宗李适自以为是造成的惨烈后果。李适即位后为了摆脱李豫时代宦官专权的态势,免去了掌控神策军的宦官,而是以白志贞为神策军使。他的这种做法看似杜绝了宦官专权,但实际上与宦官专权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比宦官专权的危害更为严重。

宦官专权的本质是皇帝任人唯亲,将自己信任的宦官赋予掌控国家大权的位置,是皇权的一种衍生。但由于宦官集团与朝廷、藩镇向来不和,所以难以勾结成奸,只能在政治上互相掣肘,让皇权得以掌控全局。但白志贞不同,他不是宦官,而是军队出身的官僚。他背后没有宦官集团支持,想要坐稳神策军使的位置,就需要另找靠山,于是找到了宰相卢杞。白志贞与卢杞勾结后,本质上就成为了朝廷的打手,打破了朝野政治势力的平衡。这种情况既容易搞出权臣,也隐藏这巨大祸患,挖空国家的根基。

实际上李适任命白志贞也是任人唯亲,白志贞曾担任太府卿,就是长官宫廷中后勤事务的官员。李适本以为白志贞亲近自己,又是军队出身,是值得信任的,能够把神策军治理得很好,同时还削弱了宦官的权力。实际上却忽略了李亨和李豫重用宦官的根本原因,最终酿成了大患。从这个事情上也可以看见李适昏庸无能和自以为是的一面,正是因为他盲目的破坏李豫留下的制度,这才使得朱泚等人有机可乘,也使他得到了抛弃长安的奇耻大辱。泾源兵变也彻底击溃了李适继续改革和削藩得信心,因此他在执政得后半段果断选择了躺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苏麻喇姑为何能得孝庄的宠信,从婢女晋升到帝师?这3个优点很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苏麻喇姑为何能得孝庄的宠信,从婢女晋升到帝师?这3个优点很关键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名字是直接从蒙语音译过来的,那么在蒙语中,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指的是长长的口袋,而她这个苏麻喇姑的名字是要分开看的,叫做苏麻喇,宫里人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苏麻喇姑原先只是孝庄文皇后的婢女,出生于普通的蒙古族家庭,因

  • 敢鄙视和珅的人不是纪晓岚刘罗锅,而是这位满清高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在乾隆时期,有这样一个人,曾位高权重,也曾数次起伏于宦海,最令人佩服的是他连乾隆朝最牛的权臣和珅都敢鄙视,还做到了保全晚节,善终而结。这个人就是乾隆朝高官阿桂。阿桂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八月初三日,姓章佳氏,原籍为满洲正蓝旗,后改为正白旗。阿桂家属于显贵的满人家族,父亲阿克敦是乾隆朝协办大学士

  • 隋唐才女 // 真娘—— 霜摧桃李风折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真娘,唐代苏州妓女。她是名妓,生前有过红灯绿酒的欢乐,车马盈门的骄傲,人尽可夫的悲哀。“几多红颜委黄泥”,这一切都随她的香消玉殒而永远不存在了。她生前虽不象茶花女样结识小仲马为她写小说,但却有幸得交堪舆家,葬于名胜风景之区——苏州虎丘山。这固然是得天独厚,以地名的不朽而得以不朽。可使人看到她的墓就想

  • 下诏绞杀九岁顽童,乾隆皇帝为何连这么一个小孩子都容不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中的统治者往往被赋予极高的权力,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有时他们的决策并不完全符合我们对伟大领导者的期望。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统治者之一,但他在对待一个九岁顽童的问题上所展现的无容忍态度令人深思。本文将探讨乾隆皇帝为何对这样一个小孩子都无法容忍,并试图从历史

  • 清廉潞城|廉洁的魏徵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魏徵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一生敢于直言进谏,为朝廷事务鞠躬尽瘁。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好女人。成功的魏微身后确实有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夫人裴氏。裴氏自嫁给魏徵即勤俭持家,事事亲自

  • 这些见证明朝辉煌风骨的大事,都被《明朝那些事儿》漏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当今时代,能够写出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有精读价值的书籍已经不是容易事了,这不仅是对作者来说,更是对读者来说,随着社会风气的浮躁化和人们对于功名利禄越来越迫切的追求,有的时候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一件事都已经变得很困难了,更别提还有一些无良商家和无良作者为了在短时间内累计财富,他们竟然随意的写出了一些毫无质

  • 这位美女是深闺怨妇代名词,19岁出嫁却主动把当官老公给休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世人皆知李清照,其实,在南宋时期,还有一位能和李清照并驾齐驱女诗人,她便是朱淑真。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其诗词多书写个人的爱情生活,早期的诗词大多明快清新,文词清婉,情意缠绵。到了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这跟她并不完美的爱情有关,她的婚姻是不幸的,这一点可以从她的诗句《

  • 宋美龄一生为何只钟爱旗袍?就连国外定居,都要带几十箱子旗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谈到宋美龄,首先给人的印象应该就是优雅端庄的,她是民国时期集才华,美貌和权力于一身的女子。也的确是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后世人对于她晚年的一些事情,也存在争议。历史上对于她的功过,我们不做过多的评价。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蒋夫人是一位文明、美丽、整洁、女性化

  • 讲下福王朱常淘之死与明末闯王李自成的历史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末年,皇帝大多昏庸无能,掌权的阁臣和太监多奢豪贪婪之人。国家越来越陈腐,百姓越来越困苦,加之天灾不断,很多地方变得民不聊生,而官府的税收却越来越重,权贵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奢豪。很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官僚宗藩的田却多得种不过来;百姓家中连储备的粗粮都没有,而官员的钱窖中却堆满金银。明神宗时一次就赏给自

  • 堂堂帝国宰相被腰斩街头,死前最难忘的是牵黄犬追野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李斯叹黄犬”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原文说: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是秦朝著名的丞相。秦始皇东巡死后,李斯和赵高一起,逼死太子扶苏,拥立胡亥做了秦二世皇帝,自己做了丞相。他先是阿谀奉承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