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难陀王朝的创立者是谁?难陀王朝创立者身世之谜

难陀王朝的创立者是谁?难陀王朝创立者身世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3 更新时间:2024/1/17 16:25:38

难陀朝创立者出身低卑。一说是国王与首陀罗妇女生下了摩诃帕徳摩。另一说由公元1世纪古罗马史学家昆塔斯库底乌斯提出:一名理发匠获得王后宠爱,谋杀了国王,再作为诸王子的监护人而夺了王权,然后处死这些年轻的王子。这个理发匠另外与一名高等妓女生了一个儿子,此人便是摩诃帕德摩难陀。难陀王朝虽然出身低卑,但一度是强大的王国。摩诃帕德摩既有能力,又有权势,《往世书》称他“刹帝利的婴灭者”,由此推断,他攻城略地,屡立战功。难陀王朝曾一统印度北部并南印度扩展。

摩诃帕德摩的王位由其八个儿子先后继承,据希腊学者描述,国王拥有大量财富,并且指挥着一支2万骑兵、20万步兵、2千辆战车3千头大象组成的军队。希腊人还告诉我们,难陀王朝开掘运河,修建灌溉工程。由于印度此时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加上井井有条的租税征集,难陀王朝在经济上蒸蒸日上。正当难陀王朝踌躇满志向梦想的帝国迈进时,一位年轻才俊旃陀罗笈多的出现,将难陀王朝进一步的发展腰斩了。公元前321年,难陀王朝戛然而止,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政治上,北印度由小邦林立到统一的政治国家;经济上,涌现出大量城镇,手工业和商业高度繁荣;意识形态上,印度人对吠陀信仰产生了怀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百家”,意指思想活跃,派别众多。佛教认为有96学派,耆那教认为有363派别。尽管学派繁杂,究其实质大体可分为三类:吠陀信仰;佛教和耆那教;异端与外道。第一类派别中,尽管互有分歧,但都以吠陀为最高权威。四吠陀在历史上有过很大作用。五河时期,雅利安人以吠陀经维系了团结,征服了达萨人。

恒河时期他们不断拓展,征服当地各群落居民,由部落成为国家,在此期间吠陀圣典一直是带领他们前进的旗帜。后来,政治、经济的变化导致了宗教和哲学思索的变化,旧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新概念带来了活力。各种民间崇拜和信仰不断渗入传统。“吠陀不可更改”的观念越来越经不起冲击,适应环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古罗马史家库迪乌斯的著作提到雅利安人对偶像的崇拜,这是至今能见到的有关崇拜偶像的最早历史记载。此时,大多数神祇已经人格化,形体、服饰、言行与人渐趋一致。

这种神与人在形体上、性别上的趋同,必然导向偶像崇拜与庙宇建筑。《百道梵书》若隐若现地提到原始庙宇,史请则明白无误地描述出供奉着众神的寺庙。婆罗门教三相神的教义此时已显出形。雅利安人初入印度时,神祇众多但职责不明,如因陀罗是战神、风暴神、雷神、闪电神等。此时万神殿里的诸神,有三神威严日增,地位不断提高。“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尽管形式尚未完备,但已分别体现了“创造意志”、“济世慈爱”和“恶判决”。

六大哲学派别的形成,既可看到吠陀信仰内部斗争的激烈,又显示了争鸣的深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成果。在印度人看来,“哲学”不仅是各哲学派别的理论,而且也代表宗教派别的主。这六派哲学是:前思维派(弥曼差派)、后思维派(吠多派)、数论派、瑜珈派、正理派和胜论派。各派都以各自遵奉为经典的奥义书作为根据。其中前思维派和后思维派对印度以后的思想哲学的影响更大。佛教和耆那教尽管都接受“业”与“轮回”两个基本概念,但都反对婆罗门教正统,否认吠陀权威,都反对种姓制度,都以更接近民众的俗语传教。

两教的创始人都属刹帝利种姓,几乎同时在同地域(东印度)进行传教。佛教的创立者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6年出生于尼泊尔南部靠近印度边境的迦毗罗卫的释迦部落,是酋长之子。他原本娶妻生子,生活无忧。当感悟到尘世快乐的虚渺无时,他决心寻求解脱真谛。他29岁出家,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修道成佛后,称“牟尼”,所以叫释迦牟尼,意为释迦部落的“圣贤”。他也称“佛陀”,意为“获得正觉者”。释迦牟尼第一次传教在萨尔纳特的鹿野苑,称为“初转法轮”,聆听者为最早的五名信徒。

佛教教义总称“四缔八正道”。“缔”即“真理”,四缩为“苦、集、灭、道”。“苦缔”:人之受苦,总为有身;“集缔”:贪恋心召集众苦;“灭缔”:除灭贪欲,以为救世;“道缔”:通过八正道,可以救世。“八正道”取义于“尽离邪异故日正,能达涅槃故曰道”,实际是八种修行的方法,即“正见”:见苦、集、灭、道四缔;“正思维”:思维而增长真智;“正语”:不做切无礼之语;“正业”:除邪业,住于清净;“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命顺正法;“正精进”:强修涅槃之道;“正念”:念正道,无邪道;“正定”:入于清净之禅定。释迦牟尼在45年间云游东印度各地,以俗语传教。80岁涅燊。佛陀圆寂后,信徒们举行过四次结集。所谓结集,即会诵教法,信徒们召开集会并通过会诵编集经典,确认这些内容是佛陀的教导。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的涅槃之年于摩揭陀旧都王舍城召开,有五百僧徒参加。主旨是佛陀涅槃了,倡导大家团结。大迦叶任司会者,由优波离诵出律,阿难通出法。公元前380年,第二次结集在吠舍离城举行。

标签: 难陀王朝摩揭陀王国

更多文章

  • 难陀王朝:统治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首都华氏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难陀王朝,摩揭陀王国

    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是统治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首都华氏城(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建立者为摩诃帕德摩·难陀(Mahapadma Nanda)。该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中上流域,初步具备了帝国规模,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虽然该王朝试图统一印度的进程被亚

  • 马尼拉战役前后对比 在日本侵略前后分别是什么样的(第三次马尼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美国,菲律宾,日本,太平洋战争,第三次马尼拉战役

    二战初期做为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一切都是那么安全,但是到1941年日本攻打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开始,菲律宾就成为日本第一个入侵的东南亚国家。图为1941年底马尼拉街头日本商贩的购物中心,这时还没遭到日本人轰炸和入侵。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袭击,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也同样被日本狂轰滥炸。

  • 菲律宾的标志建筑圣伊格纳西奥教堂 在1945年马尼拉战役中被彻底毁灭(第三次马尼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菲律宾,马尼拉,圣伊格纳西奥教堂,第三次马尼拉战役

    圣伊格纳西奥教堂坐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历史城墙中心-内特鲁罗斯的边界内。这座教堂是由老建筑师费利克斯·罗卡斯设计的,于1899年完工。它的故事在许多动荡时期交织在一起。耶稣协会及其成员耶稣会,决定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建立两个教堂。这两座教堂都是献给耶稣协会的创始人、西班牙牧师罗约拉的圣伊格纳丢(St.

  • 马尼拉战役 日军是怎么对马尼拉妇女实施杀害和蹂虐的(第三次马尼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马尼拉战役,日本,美国,第三次马尼拉战役

    二战中,除了中国受到日本的侵略,还有许多国家受到了日本的残忍迫害。比如马尼拉战役,日军对马尼拉妇女展开了残忍的杀害与蹂虐。马尼拉1941年12月前有美军驻扎,12月后美军撤军了,这给了日军一个钻空子的机会,日军不会吹灰之力占领了马尼拉。直到1945年1月,美军海军在林加延登陆吕宋岛,空军空降纳苏格堡

  • 中国历史上佛教灾难之——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毁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毁佛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以便在中国立足,逐渐的中国化,发展成为“中国佛教”,与道、儒二教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佛教与道教儒教两教的关系就如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新宗教与传统崇拜的关系,是不同类型的观念体系。故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他们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辩。魏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要毁佛灭佛?灭佛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北魏毁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魏,南北朝,佛教,拓跋焘,北魏毁佛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

  • 北魏灭佛轶事:过于残酷竟然连道家都出面反对(北魏毁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魏,灭佛,道家,,北魏毁佛

    灭佛的圣旨传到了平城留守监国的太子拓跋晃手里,他深深地知道父亲暴虐的性格绝不会容忍自己违抗,但执行如此残忍的命令,亲手毁灭自己的信仰,这又如何能够做到?太子拓跋晃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之中。正当拓跋晃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个和尚竟然找上门来。昙曜,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少年出家,曾在凉州修习禅业,师从玄高。拓跋

  • 李侍尧因贪污两次被判死刑,为什么两次被乾隆放过(甘肃冒赈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侍尧,清朝,甘肃冒赈案

    一1780年正月,春节刚过,30岁的户部侍郎和珅,与刑部侍郎喀宁阿等人远赴云南,办理一件官员贪污案。涉嫌贪污的官员叫李侍尧,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云贵总督。和珅等人办案的过程就不啰嗦了,总之,最终查明李侍尧贪污受贿属实,涉案金额还很巨大。计有各类金器5400余两、珍珠2000余颗、宝石140余

  • 甘肃冒赈案,清朝最著名的贪案,电视剧都拿它做题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甘肃冒赈案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中,有一个事件是“监粮冒赈案”,其发生背景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舞弊,折收监粮,肆意侵吞的大案。此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

  • “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无意中揭发出千古奇贪大案(甘肃冒赈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甘肃冒赈案

    清代乾隆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但也是官员腐败案的高发期,其中甘肃通省冒赈案因涉案人数之多,涉案金额之大,曾令当时的乾隆帝一再慨叹此案系“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而且这桩案件暴露出了清朝集团性腐败的巨大危害。无意中揭发出的千古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