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该事件给四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该事件给四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32 更新时间:2024/1/18 22:56:01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由于其时间之长,为四川又带来哪些影响?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民国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张献忠“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看来,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从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苗族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藏族、羌族地区,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元末明初的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移民四川的活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在元末明初,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元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张士诚起于高邮,在湖广的徐寿辉和明玉珍也相继发动了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进行了血腥屠杀。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蕲、黄一带的百姓相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所谓的“避地入蜀”

“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的湖广人。1357年,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大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朱元璋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嘉庆修《宜宾县志》就说:“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元朝湖广行省与四川行省。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元末明初的这场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发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场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场宏大交响的引子。

张献忠入蜀移民

自张献忠率农民军造反开始,到康熙时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这段漫长的“湖广填四川”堪称一部移民史诗。

“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图(水路)

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崇祯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地。由于常年战争,张献忠部队伤亡很大。为了补充新战士,张献忠在湖广一带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并在驻军谷城期间,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祟祯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

张献忠攻克蕲州之后,很多“宦仆”参加农民军,被张献忠编为“新营”

,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还立了大功。之后,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献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还在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孩儿军”

“食婆子营” 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屡经战乱,除了四川和江南,几乎没有完好区域。为了日后能与李自成平分天下,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批金银财宝外,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湖广百姓也被张献忠带走了。这几十万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除一部分在作战中牺牲外,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关后,顺治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

从这时开始,因战争而进行的移民告一段落。紧接着迎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清初政策性移民

常年战乱令整个四川残破不堪,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持观望态度。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原姓汤,据《汤氏族谱》所载,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而非麻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的背景下,来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样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母亲的回忆》,开篇就有:“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

城迁徙入川路

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清代前期四川的移民迁入与分布(1776年)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抗击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湖广人为何自发入川?

为什么这场移民会一发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广人自身也有着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清朝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斗米十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优惠政策,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或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说起来,回锅肉这道菜就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有关系。背井离乡的百姓,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祭祖时才舍得煮大块的肉。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成就了回锅肉这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难,也有一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动选择来到四川。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据《遵义府志》记载,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在四川的璧山、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阳、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三楚宫等庙宇建筑。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清人吴好山的《竹枝词》就体现了会馆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新鲜翻来嫌旧样,落成时节付僧家。

“秦人”是陕西移民,他们用“秦腔”大大地丰富了川剧。另有嘉庆年间定晋岩樵叟的《竹枝词》:

苏州馆卖号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餐。

烧鸭烧鸡烧鸽子,“兴龙庵”左如云屯。

经年辛苦和安顿,各方移民一洗背井离乡的愁云惨雾,过上了劳逸结合的生活,从此扎根在了秀丽的巴山蜀水。

四川的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意义

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显然会对四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繁荣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呢?

汉唐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 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不仅如此,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

“湖广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下基础的。

标签: 清朝移民湖广填四川

更多文章

  • 摩揭陀国为何能迅速崛起?父子俩一统恒河流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摩揭陀国,印度

    列国相争几十年后,北印度逐渐形成由阿槃底、跋沙、萨罗和摩揭陀四国争雄的格局。当一个15岁的孩子继位摩揭陀国君后,这个格局就开始被打破了。大约公元前545年,一个名叫频毗娑罗的15岁孩子被他父亲立为国王,具体原因不详。这孩子着实厉害,并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盼,他一步步地带领摩揭陀国走向强大兴盛,成就一代

  • 摩揭陀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简介其历史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摩揭陀国,印度

    摩揭陀,梵名Ma=gadha ,巴利名同。中天竺之古国,是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大国。又作摩羯陀国、摩伽陀国、摩竭陀国、摩竭提国、默竭陀国、默竭提国、摩诃陀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南比哈尔(Bihar)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华

  • 西法兰克王国:西欧的一个君主制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法兰克王国,西欧,君主制

    西法兰克王国(法语:Francie occidentale)为西欧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存在时间为843年至987年。西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包括了阿基坦、布列塔尼、勃艮第、加泰罗尼亚、弗兰德尔、加斯科涅(Gascogne)、普罗旺斯、图卢兹及法兰西岛(?le-de-France)等。公元987年,卡洛林王朝

  • 1946年6月28日意大利废除君主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君主制,意大利

    【历史上的今天】1946年6月28日,仅仅在位35天的亨伯特国王离开意大利,意大利实现了共和。国王是在上周的公民投票中失去公众对君主制的支持的。这一结果刚一揭晓,国王便指责选举中有不正当行为,并声称要由法庭对这一结果进行调查;内阁则发表

  • 法国大革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三年内土崩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法国大革命,君主制

    法国大革命因为其革命的典型性和彻底性,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今天我们则说一下法国大革命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法国大革命图片法国大革命标志性开始的事件是攻占巴士底狱。一七八九年七月九日,因为路易十六意识到了国民议会宣布的要求制定宪法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权,于是出兵强行解散议会。而这一举动,路易十六彻

  • 揭秘:两河流域文明的语言文学及生活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两河流域文明,中亚

    美索不达米亚源于希腊语,mesos的意思是“中间”,而potamos则指的是“河流”。它涵盖了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理区域; 因此也被称为“两河之间的土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包括现代伊拉克,叙利亚东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和伊朗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据信,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始于公元前6世纪后期;

  • 宗教信仰的起源:历史上的两河流域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两河流域文明,中亚

    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他们的一个骄傲,那就是印章。除了它之外,他们在艺术方面也有非常独到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小编接下来会给大家一一揭晓。首先他们生活在两河流域的流域流传下来的习惯就是他们都虔诚敬神。那么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修建非常多神庙,神庙多了,他们就会举办那种大型的祭祀活动。我们都知道

  • 两河流域文明出现在什么时候?简介其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两河流域文明,中亚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历史学家把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

  • 揭秘:萨尔贡是怎么建立起强大的阿卡德王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阿卡德王国

    今天所说的萨尔贡,是一个伟大的国王,他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苏美尔人建立的各个城邦如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等,为了争夺霸权、奴隶和财富,混战不止,大大消耗了自身的实力,这为萨尔贡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萨尔贡是阿卡德人,出生于阿卡德人建立的基什城邦附近,是一个私生子。刚出生

  • 阿卡德王国什么时候建立的?历代统治者及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王国,(Akkad Kingdom;约公元前2371~约前2154)。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两河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北部分为阿卡德,南部称作苏美尔。阿卡德王国由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