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枋头之战背景 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枋头之战背景 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01 更新时间:2023/12/23 0:32:48

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战争就是枋头之战。那么这次战争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枋头之战战略图

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桓温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史上的枋头之战,它是在东晋内部权力相争而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场战争。

据说当时,中原的各个形势对晋朝来说很是不乐观。之前,前燕和东晋就曾在许昌进行了几次的拉锯战,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丢掉了这一重镇。后来在363年至365年的这两年时间中,淮阳一带的区域也被失守。最后,洛阳城的各个守将认为这座孤城很是难守,于是纷纷找了个借口,然后自己带兵逃离,最后只留下了沈劲一人带领着不到五百人的侍卫严防守城。

于公元365年的时候,前燕国的一位名将慕容恪、以及慕容垂兄弟一起率兵再次进攻洛阳城,面对这样大的阵仗,洛阳自然面临攻破的结果,结果还是被破,而将军沈劲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在不久之后,鲁郡、高平、宛城这些个地方又接连的被前燕国军队攻破,燕军甚至还大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后来在公元368年的时候,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列诸侯王之上。在次年的五月份,桓温则亲自带领着军队以及五万人的骑兵,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也将拉开了序幕。

枋头之战过程

公元369年,枋头之战在晋大司马桓温的进攻下拉开了序幕。虽然这一事件的发生地点并不是在枋头,可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的称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于是这个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那么历史上关于枋头之战的战争过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司马桓温

在史书上,这场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势如破竹,直逼邺城。在同年七月份的时候,桓温首开战果,并攻克湖陆,还擒拿了前燕守将慕容忠。面对自己的小伙伴被抓走,燕主慕容暐于是下令让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并调集了两万的兵马,与桓温在黄墟进行交战,可是还是战败了,最后只有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后来桓温进驻武阳,并连连逼近邺城。得知此消息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并打算逃回故乡龙城,将中原拱手让出了。但是在后来与慕容垂的战争中,败了下来,于是命令众将士全部撤退。

第二阶段就是粮断而归,大败归途。前燕将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决定要出手攻打桓温,但被慕容垂阻止了。在慕容垂认为,并不打算让桓温就这么安稳地回去,他心里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又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后,慢慢撤退。于是就慢慢耗着他们。知道他们的粮食快要用完的时候就出击。于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面临慕容垂、德两兄弟的夹击,晋军大败,死亡人数超过了有三万人。在这前秦的援军面对此情况,连忙继续攻击桓温的部队,最终使得桓温战败,损兵人数近万。

枋头之战影响

枋头之战,是由于东晋内部权力出现纷争,即将面临着短兵相接的状况,于是在这哪有那个的情况下,晋大司马桓温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帷幕。虽然英勇奋战,但是最终还是败了下来。那么,这次的枋头之战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枋头之战

首先对于东晋一方面来说,在此次的战争中,桓温败于战场,威望和实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他的地位也将面临着转折。另外,就拿桓温在江左所积累的权力的过程来看,在这次战争以后,桓温才取得徐、豫,两地,并且还扫清了进入建康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司马昱,使的东晋朝廷成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朝廷。因此也可以说,桓温在经过第三次北伐战争后,也是他在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的一个顶点。

其次对于前燕方面来说,桓温的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前燕的力量给了一次相当大的打击,但是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历经枋头之战后,并没有精心治国,反而不朽政务,使得国内政局腐败,为后来前秦的伐燕之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

最后是对于前秦方面来说,通过协助燕国治理晋国,他稳定了自己国家的局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王猛所设想的晋燕两伤而秦得其利的构想,为之后的伐燕战争,以及统一北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王猛充分利用两国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机会,获得前燕国的相关重要情报,为积极准备灭燕之战做了一定的准备。

枋头之战评价

枋头之战,它的发生并不是在枋头这个地方,而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将这次战役称之为枋头之战,所以才一直沿用这个名字。关于这次的战争,主要是由晋国的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向前燕,前秦发动的一次战争,虽然桓温战败了,但所取得影响还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关于历史上的枋头之战又会有怎样的评价呢?

据说,早在桓温在战争中失败之前,前秦的两位大臣之间的一次对话中,就有人预料到日后战争的结局。当时前秦的太子大傅与另一位大臣申胤这样对话到:“大司马桓温士众强整,军队士气很是强烈,而如今大军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另一人申胤则回答道:“从桓温现在的势头来看,似乎是有很大的作为。但我却认为,他肯定是不会成功。因为从他的国家来看,晋朝皇室已经衰弱,桓温又专制他的国,就连晋廷朝臣也未必全部和他是一条心。所以,如果桓温得胜,这个结果肯定是晋国朝臣所不愿意看见的,一定会从中作梗,千方百计阻饶他。另外,桓温又是一位骄而恃众,怯于应变的人,从大军的角度来看,放着大好的机会不加以利用,反而是持重观望,打算不参与战争还想着取全胜。所以说,如果晋军缺乏一定的粮食,肯定会使军心涣散,最终也是不战自败”。

因此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就能看的出来,桓温必败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说,内部之间的不团结,是东晋群臣不能取得北伐胜利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标签: 枋头之战

更多文章

  • 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目的 大政奉还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政奉还

    日本19世纪中期,由于幕府统治已经失控,失去了统治日本的能力,维新派人士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坂本龙马为首的代表人物,更是向幕府提出要将政权交还给朝廷的要求,当坂本龙马将大政奉还的要求书写成信并寄送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后,德川庆喜便一口答应了大政奉还的要求。为何德川庆喜会如此轻易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幕

  • 大政奉还:加速了日本的发展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政奉还

    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目的日本19世纪中期,由于幕府统治已经失控,失去了统治日本的能力,维新派人士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坂本龙马为首的代表人物,更是向幕府提出要将政权交还给朝廷的要求,当坂本龙马将大政奉还的要求书写成信并寄送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后,德川庆喜便一口答应了大政奉还的要求。为何德川庆喜会如此轻易

  • 幕府是如何被彻底废止的?大政奉还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政奉还,幕府,日本

    日本19世纪中期,由于幕府统治已经失控,失去了统治日本的能力,维新派人士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坂本龙马为首的代表人物,更是向幕府提出要将政权交还给朝廷的要求,当坂本龙马将大政奉还的要求书写成信并寄送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后,德川庆喜便一口答应了大政奉还的要求。为何德川庆喜会如此轻易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幕

  • 吉普赛人来源于哪里?吉普赛人有什么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吉普赛人,罗姆人

    长脸有点方,脸形上宽下窄,下巴有点尖,长眉毛,眼睛大而长,很明亮,占据上半脸的大部分比例,鼻梁额外长、高和直,嘴巴有点宽,表情沉着神秘有些冷漠感。吉卜赛人(jíbǔsàirén)也叫茨冈人。以过游荡生活为特点的一个民族。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遍布世界各洲。茨冈语属印欧语系新印度语族。

  • 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他们靠什么来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吉普赛人,罗姆人

    生活方式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卜卦、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兽医学问世以前,很多农民依靠吉普赛的家畜商人指导牧群的养

  • 吉普赛人:深色皮肤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现遍布世界各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吉普赛人,罗姆人

    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罗姆人与跟他们有密切关系的辛提人又合称为吉卜赛人或吉普赛人。不过,大多数罗姆人都认为“吉卜赛人”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不使用。欧洲亦有许多国家称罗姆人为茨冈人。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在历史上也遭受了歧视和迫害

  • 神流川合战里织田方的大将:织田信忠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织田信忠,日本,神流川合战

    织田信忠(1555或1557-1582)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生母为侧室生驹吉乃,为织田信长正室浓姬的养子,因此被视为嫡长子。在本能寺之变中,信忠遭到明智军的包围,在二条御所自杀。信忠为人处世较之信长而言相对要温和许多,在家臣属下和百姓之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在以柴田胜家、丹羽长秀为首的织田家老中具

  • 神流川合战的结果如何?神流川合战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神流川合战,日本

    天正十(西元1582)年二月十四日,正是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极盛时期。信长任命嫡子信忠为总大将,泷川一益为先锋,武田家旧将木曾义昌为向导,辅以河尻秀隆、森长可、毛利长秀、団忠正、水野守隆、水野忠重诸将,以尾张众和美浓众结成了东进军团。后续发展六月十三日,北条军势五万人由北条氏直任总大将,从小田原城

  • 神流川合战发生于什么时候?神流川合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神流川合战,日本

    神流川合战是指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武将织田信长在神流川一带与北条氏直一战。天正十(西元1582)年二月十四日,正是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极盛时期。信长任命嫡子信忠为总大将,泷川一益为先锋,武田家旧将木曾义昌为向导,辅以河尻秀隆、森长可、毛利长秀、団忠正、水野守隆、水野忠重诸将,以尾张众和美浓众结成了东

  • 信浓四大将之一:诹访赖重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信浓四大将,日本,诹访赖重

    诹访赖重(1516年-1542年8月31日),日本战国时代信浓国的大名,父亲是诹访赖隆,正室是武田信虎的三女祢祢(1528年 - 1543年1月19日),侧室是在祢祢入门前就迎娶的小见氏(1516年?-1582年?)。其女诹访御料人(1530年?-1555年11月6日)是武田信玄的侧室(母为小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