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沙漠之狐行动的评价如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关于沙漠之狐行动的评价如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05 更新时间:2024/2/17 20:20:54

由于空袭行动刚刚结束,对作战效果的评估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交战双方发表的战报都存在许多相互矛盾之处,有些问题还有许多疑点,就四次空袭所达成的作战效果来看,有几点应该以强调:

一是对美英空袭作战效果不应有过高的估计。

在战争进行时双方一般都会过高地评价各自的作战能力,但战后进行的科学评估中一般都会保持静的分析。美国宣称,总共袭击了120多个目标。果真如此,如果按照500枚战斧巡航导弹,数百枚空射AGM-86巡航导弹,还有每个波次至少投放上百吨炸弹的轰击强度来计算的话,平均到每一个目标后就会发现,效费比出现了重大问题。显然武器使用强度过大,休要说使用如此先进的高技术武器,即便是完全使用无制导规炸弹,轰炸建筑物之类的非机动、非加固、非装甲目标也用不了费这么大劲。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战斧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在空袭中的命中精度可能不会超过50%;

要么是美国所宣称的导弹等武器使用数量含有较大水份。

二是美英空袭作战样式不具备普遍性意义。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一次战争,伊拉克给多国部队半年的时间进行准备,战争中虽经历了某激烈的交战,但最后仍是坐以待毙。这次空袭就更是一边倒,美国英国动用最代化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伊进行大规模空袭,而伊拉克则基本上是使用轻型武器和非制导武器进行抵抗,这种空袭与反空袭的较量完全不是在一个水平上进行的,就连平时的正常军事训练中的对抗强度也不如。所以,不能过分喧染此次空袭作战的样式和效能。很简单,这种没有电磁干扰环境、没有恶劣气候影响、没有强威胁对手的空袭作战,对指导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没有多大的军事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是应慎重判断此次空袭行动对伊军事实力所造成的破坏。

美英原定的空袭计划是打算完全彻底摧毁伊拉克研制、存储、修复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设施,彻底摧毁以共和国卫队为骨干的伊拉克武装力量,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从这三个目标来看,最后一个目标显然没有达到,即便是前两个目标也似乎没有完全达成,判断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从空袭中死伤人员数量来看,

除2架舰载机因飞行事故导致

4人死亡外美军和英军无一人死伤,伊拉克虽然遭受了四轮空袭,却只有68人死亡,受伤者也仅有200多人,而且多数是平民百姓。这说明,美英在空袭中没有能够准确命中预定目标,也说明这些空袭没有对共和国卫队等精锐兵团构成根本的威胁或造成致命的损伤,因为军队中的有生力量基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综合现场或交战双方的各种报道,没有或很少看到炸毁多少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地面防空导弹、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数量统计,相反,轰炸更多的是政府机构、要害部门的建筑物、油田、电视台等,这说明,伊拉克军队的实力可能得到保存,空袭并没有伤及武装部队的筋骨,更没有陷入瘫痪或被摧毁。从五角大楼展示的图片及录像来看,机载激光制导炸弹的确摧毁了许多雷达站、导弹仓库和导弹制造工厂等军用设施,但在这些大规模轰炸中却没有造成核、生、化等有害气体的泄露,这说明,美国等始终认为伊拉克仍藏匿有大量大规模性武器的说法值得怀疑。如果真藏匿有这些武器,必然在大规模轰炸中造成泄露。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第四轮空袭开始前约半小时,发表讲话说,尽管美英两国对伊拉克已经进行了三天的空袭,但美国没有停止军事打击的打算,并“随时准备再次动用武力。”就在这个讲话发表数小时之后,美国经过对第四轮空袭效果的评价,克林顿听取了军事顾问和外交顾问班子的建议后突然决定,暂停对伊拉克的空袭行动。美英为突然决定停止对伊空袭?停战后海湾态势将会怎样?联合国是否将派特委会重返伊拉克进行核查?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美英在连续进行了四天的空袭之后,于1998年12月17日突然做出停战的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美英这次联合对伊动武,具有极大的冒险性质,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时,有联合国安理会

678号决议的授权,而这次却是两个国家自作主,抢在安理会讨论巴特勒核查报告之前,发动的突然袭击,属随意性军事行动,不仅师出无名,而且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空袭事件发生后,中国、俄罗斯等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和组织,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人民,纷纷开展各种外交斡旋和努力,呼吁立即停止各种形式的战争行动。美英两国不得不从全球战略进行考虑,所以空袭行动的突然停止,应该被认为是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成功进行遏制的一个直接结果。

其次,美伊斗法看似只是双边矛盾的冲突,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国际背景,即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新安全观和国际战略格局问题。

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跨世纪的主题,各国都在确立新安全观,希望以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友好协商和相互对话来代替武力对抗、军事对峙、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冷战模式,希望大国、特别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放弃以军事优势谋取国家利益的做法,按照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美国和英国悍然出兵对一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反抗能力的弱小主权国家进行动武,无疑是对正在形成的这种国际战略格局、新安全观和国际法准则的破坏,大国之间或集团之间的关系将会因此而留下阴影,联合国安理会也将在如何制约美英这种随意诉诸武力的权威性方面大打折扣。在国际关系中象美英这样随意使用武力和推行强权政治,不仅不利于争端的解决,相反可能导致战火的蔓延和扩展。对因此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和影响,美英两国不得不慎重考虑。

最后,经过八年的核查和大量高技术侦察监视装备的长期监视和定位,美国对伊拉克境内所有要害目标应该说是非常清楚,先攻击哪些,后攻击哪些,在哪些目标用什么样的导弹、炸弹,是使用战斧来打击,还是动用作战飞机,美军早就心中有数。

关于此次空袭的计划和方案肯定在计算机上进行了若干次模拟和优化,最后才付诸实现。因此,既然美英愿意主动停止空袭行动,这起码说明,原来预定的袭击目标已经有大部分,或者是绝大部分(80-90%)已经遭到摧毁,而且摧毁的程度十分令人满意,否则,既然已经开战,两国不达目的是绝不会轻易罢手的。克林顿称,尽管对此次行动作更细致的评估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此次行动的“任务已经完成”,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工程、发射系统以及军事指挥系统等都遭到“重创”布莱尔称,英美两国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已达到目的,伊拉克军队的防空、指挥系统以及生产导弹和生化武器的军事设施均受到实质性打击,其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也受到重创,因此英美两国决定结束这次为期四天的军事行动。

核查危机将何处发展

美国与伊拉克在核查问题上虽然长期存在争议,但毕竟核查仍在继续,而且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伊拉克把全力配合特委会核查,争取年内解除制裁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为之而作出许多努力和奉献。12月15日巴特勒对重返巴格达后一个月的总结报告递交安理会各成员国后,如果再等待几天,可能安理会将对如何客观公正地进行核查及评价核查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讨论,如果这样的讨论是积极的话,伊拉克有可能看到解除制裁的曙光和希望。可就在这时,美英两国不由分说,动手就打,让世界为之难堪。特别是为解决核查危机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安南秘书长,更是苦不堪言。战时已起,只得想法赶紧灭火。战火总算是消停下来,短短四天的战争虽然不长,但由此而带来的影响却是难以消除的。本来就处于僵局的核查危机干脆进入了冰点,如何化解危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未来核查危机的前景大致有三个趋势:

首先,核查还有没有必要?伊拉克在签署联合国一系列决议时之所以同意进行全面的、无条件的武器核查,是为了尽快解除制裁。

美国总统即将完成三个任期,不仅制裁没有解除,反而布什的继任总统又挥师海湾,大开杀戒,此举可能伤透了伊拉克人的心。他们原本是相信联合国决议和国际法准则的权威性,后来开始相信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威性,再后来开始相信世界和平力量的权威性,美英自作主张兴兵动武、使伊拉克再次饱受战争创伤的事实,有可能迫使伊拉克政府采取某些极端的作法,比如停止与安理会的合作,不再允许特委会重返巴格达进行核查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可能采取更为极端的作法,那就是恐怖主义破坏活动。果真如此,世界将更不安宁,海湾将迅速成为一个火药桶,战争将会不断造访这个地区。

在这次空袭行动开始之前,许多人也作过分析,认为有可能借空袭之机干掉萨达姆,同时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对此,不少人表示赞同,因为在1986年的美利冲突中,卡扎菲险些在空袭中丧命;而在1989年的美军袭击巴拿马行动中,美国军队干脆派兵到这个国家抓了一个活生生的总统,然后把他带到美国去审判。此次空袭是发生在

8年核查之后,而核查小组成员中象海军陆战队前上尉里特那样被怀疑为间谍和特务的大有人在,无论是萨达姆的办公处所还是私人住所,核查组都曾经光顾过,相信美国军方对于它的方位、环境、特征和是否加固都不陌生,所以干掉萨达姆似乎并不算什么难事。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担任此次空袭任务的美国战区总指挥、中央司令部司令津尼上将似乎对此就持有异义,如果就除掉萨达姆,伊拉克和海湾地区就会乱成一锅粥。因为伊拉克虽然派别林立,但谁也没有力量对现政权构成威胁。从美英空袭突然停止来看,它没有达到原定的全部计划,属于临时性策略性停战,主要考虑可能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这次空袭削弱伊拉克军事力量,为反对派消除部分军事威胁;二是利用已经设立的两个南北禁飞区,大力扶植和支援以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反对派,使之不断壮大。等待羽翼丰满之后,再从伊拉克国家中独立出来,或与伊拉克政权进行武装斗争。此次轰炸中美军特别对南部禁飞区内的多个目标进行轰炸就是一种明显的昭示。从美国对俄罗斯车臣问题、中国台湾问题、南斯拉夫联邦的科索沃问题等所持原则性立场来看,支持民族分裂和独立的倾向将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外交斡旋将重新定位,新的冲突和战争将在所难免。空袭行动停止后,外交斡旋可能立即掀起热潮。外交斡旋的主要目的仍将是如何打破核查僵局和尽快解除对伊制裁问题。这样的外交目标将非常艰难。美国当然仍将积极参加对伊核查,关键是伊拉克让不让他再重返巴格达,如果双方差距很大,又将造成新的的冲突点。俄罗斯等国是否抛开联合国,反其道而行之?既然美英能够置国际法和联合国所不顾,其他国家还有多大必要非得维持永无止境的对伊制裁?倘若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国家自行决定恢复对伊正式关系和单方面取消制裁,美英及其盟国将采取何种态度?美国的目标既然不是为了解除制裁,那么伊拉克也没有必要再配合核查,武装斗争和冲突可能将逐渐发展并恶性膨胀。美国通过这次军事行动,确立了在中东地区多年来、特别是无所作为和步步后退的被动局面,转而掌握了主动权。在世界上,也向各国表明,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刻,美国发动这样的空袭,旨在证明,美国有能力、有实力在未来世纪中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如果这种强权政治和为所欲为的行径在国际上得不到谴责和制裁,必将对今后的国际安全和国际新秩序带来不利影响,人们会认为长期追逐的和平目标日渐暗淡,只有发展军事力量才能维护安全。

标签: 沙漠之狐行动美国

更多文章

  • 沙漠之狐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终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沙漠之狐行动,美国

    1998年12月17日,第7、28轰炸机联队的B-1B开始向世人展示其强大的作战能力。这两个联队各派遣了1架B-1B(呼号为Slam01、02)从巴林的Sheikh岛空军基地起飞,攻击巴格达附件的一个目标。在此次攻击行动中同时出动两架轰炸机并不是不同寻常,只是因为B-1B机能成员经常以双机队形出动训

  • 沙漠之狐行动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沙漠之狐行动,美国

    缘由美军1991年3月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后,在伊拉克的北部和南部设立了禁飞区。之后,美国空军、海军和陆战队与伊拉克的军队在这两个禁飞区不断产生冲突和摩擦。从1997年开始,伊拉克政府就越来越不愿与联合国武器检察官合作。当联合国官员与伊拉克政府展开协商时,美国开始实施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行动,向

  • 瓦尔基里行动是如何实施的 瓦尔基里行动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德国,集中营,施陶芬贝格,希特勒,瓦尔基里行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横行之时,有识之士不断策划并实施暗杀希特勒的计划。1944年7月20日,一个装有定时炸弹的皮包放在了希特勒东部战场总部“狼穴”的会议室中。12时42分,炸弹爆炸,希特勒仅受轻伤,侥幸逃脱。这起由施陶芬贝格集团策划的暗杀行动立即震惊世界,它虽没有成功,却标志着第三帝国已是穷途末路

  • 瓦尔基里行动这么多人参与因何失败 最致命的错误出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德国,希特勒,施陶芬柏格,炸弹,瓦尔基里行动

    1944年7月20日,在纳粹德国的“狼穴”指挥所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这起爆炸针对的直接目标就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不过,希特勒并没有被炸死,而是受了些皮外伤,他立即反扑,将参与行动的政变集团一网打尽。要知道,这场精心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曾经策划了很久,一些行动细节也是反复酝酿斟酌,而且参与行动

  • 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发生于什么时候?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苏联,德国

    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指的是1944年7月18日至8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实施的进攻战役,是战略性白俄罗斯战役的一部分。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五

  • 苏联大将——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大将,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

    格奥尔吉·费奥多罗维奇·扎哈罗夫Георгий Фёдорович Захаров (1897- 1957).苏联大将。生于希洛沃镇.1916年于毕业沙俄准尉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参加苏俄红军,卫国战争时期初任集团军参谋长、1943年任第51集团军司令,同年调任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次

  • 逃过数次枪决的幸运儿: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清洗,布琼尼,铁木辛哥,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

    苏联大清洗使得苏联损失了图哈切夫斯基,布留赫尔,叶戈罗夫等一大批军事将帅,曾经让欧洲震颤的苏联红军被一片阴云笼罩,而一个幸运儿却三次在大清洗中逃过了枪决,后来还在二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苏联元帅,他就是以苏联元帅之身出人波兰国防部长的罗科索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名将,他不但是苏联

  • 罗盘行动:英军以少胜多,意大利溃不成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罗盘行动,英国

    1940年7月,在意大利巴尔博元帅意外死亡之后,墨索里尼认命格拉齐亚尼为利比亚总督兼驻北非军队的总司令,来对抗英军部队。当时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意大利原对抗法军的第五军团5个师被调往支援第十军团,届时,意大利部队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1万!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而英军只有3.6万人!兵力悬殊让人为英军捏

  • 罗盘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罗盘行动,英国

    手术刀行动1940年9月13日,意大利第10军越过利比亚和埃及边境入侵联合王国,随着意军的不断挺进,塞卢姆(Sollum)地区的小股英军撤退到梅莎马特鲁以东的主要防御阵地。前进中的意军遭到了英军第三冷溪近卫团及其附属炮兵和其他部队的骚扰,在攻克卡普措要塞后,意军在三天内只推进了95公里(59英里),

  • 罗盘行动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罗盘行动

    意大利王国第10集团军战争开始时,第5集团军(由伊塔洛·加里波第(Italo Gariboldi)将军指挥)位于利比亚西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第10集团军(由马里奥·贝蒂(Mario Berti)将军指挥)位于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一旦突尼斯的法军不再对的黎波里塔尼亚构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