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白马之战是袁绍葬送自己的开始?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白马之战是袁绍葬送自己的开始?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25 更新时间:2024/3/10 6:07:30

黄河在古代的水量比现在大,所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黄河是好几条河流,在古代的地图中,姬水和黄河是一条河的两个支流,

咱们现在已经没有姬水了,现在的黄河就是沿着以前姬水的河道入海的,现在的黄河水量小了。

但是以前是黄河在北从沧州入海,姬水在黄河以南,从东营入海。

他们是在郑州分开的,现在这个地方叫小浪底,从这里黄河冲出大山,走入平原。

因为当时的黄河水量非常大,所以黄河可以分成几段流向大海,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好多河流都消失了。

总体上黄河的水量减少了,现在就一条黄河还经常断流呢,就更别说支持几条大河,但是在古代在汉朝的时候,黄河的水量比现在大很多。

我们现在来看地图,濮阳在黄河以北,但是以前这个地方在黄河以南,你看现在咱们地图上的河南省,是跨黄河南北的,以前他们真的都在黄河以南。

从郑州一出来向洛阳方向,就开始上山,一条路是走嵩山,另一条路就是去虎牢关,黄河就是过了郑州就开始进入平原。

在开封分成两段,一条是水河,一条叫姬水,水河就是古代说的黄河,官渡之战的白马在哪呢?

就是在现开封以北,这个地方叫滑县,延津现在就叫延津,乌巢现在叫封丘,和今天的开封隔着一条黄河。

封丘现在在黄河以北,但是在汉朝的时候,封丘在黄河以南济水以北,现在的黄河也基本上就是原来姬水的古道。

古代的黄河埋藏在几十米深的地下,黄河官渡的古战场,大体上就是这样,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地面上一点痕迹都没有,很多的谜团也都跟着被埋藏在地下。

有一个谜题是:从地理上延津和白马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曹操一定要让袁绍从白马渡过黄河,为什么一定要阻拦袁绍从延津渡过黄河?

我觉得地理上一定是有解释的,但是很遗憾,这样的证据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因为他们都埋在几十米深的黄沙下面。

以前是有一份古地图,现在大家看的这个地图,从百度,上从各方面,你看到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元代、明代的地图,不是汉代的。

以前有一份古地图,延津是河流分叉的地方,从延津开始,黄河分成姬水和黄河。

曹操严防死守不让袁绍从延津渡过黄河,是因为袁绍如果从白马渡过黄河以后,还要再渡过姬水,这样袁绍到达姬水的时候,身后就背着两条大河。

然后还要度过曲水,这里有个重要的渡口就叫官渡,在官渡袁绍和曹操决战,此时,袁绍背后是三条大河。

如果袁绍从延津渡过黄河,那袁绍的身后就只有一条大河,从事后看,袁绍明显是船只的运送能力不足,是受到了这几条大河的影响。

不仅仅是多出了几条河的问题,问题是你怎么调配船只,曹操卡住延津,那袁绍所有的船只就不能通过上游来调度。

而曹操的又控制着山东,程昱守鄄城,就是守住了下游,袁绍的船只到底是怎么调度?

你看白马之战,颜良文丑,两个人在黄河以南是孤军奋战,他们率先渡过黄河,但是当他们出事而的时候,袁绍却无力救援,隔着黄河,眼看着两元大将被杀。

以后淳于琼遭到曹操围攻,袁绍在曲水以南,也是无力救援在姬水以北的淳于琼,最后袁绍兵败。

袁绍只能带着八百个骑兵败回河北,十万人都扔在了中原,因为运力不足,所以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首先是心态。

袁绍眼看着六路围攻失败,心里不服气,一定要找回来面子,所以田丰沮授说什么都没用。

田丰和沮授这两个人说的是对的,袁绍进攻曹操对袁绍不利,就是一句话,如果袁绍不着急,先占据河内,袁绍只要渡过黄河,就可以直取许昌

就算袁绍过不去,只要袁谭击败臧霸,袁绍大军占据黄河下游,也不会出现后来黄河姬水任凭曹操往来的局面。

如果袁绍卡住了黄河的中游、上游,然后卡住了黄河的下游,袁绍的船只怎么调度?

过一条河袁绍就得背着这些船到下一条,问题是出了事儿的时候,袁绍怎么背回来呢?

只要袁绍解决不了这个渡河的问题,没有足够度过三条大河的渡河工具,到时候袁绍就会被这几条大河搞得焦头烂额。

十万人要分兵成四段才能保证交通线,问题是曹操占据大河的中游和上游,下游任凭曹操渡河,曹操可以集中优势骑兵突击袁绍被分成四段部队中的任何一段。

而袁绍一旦出现闪失,到最后袁绍根本就撤不下来。

标签: 白马之战汉朝

更多文章

  • 以少胜多的合肥之战:奠定张辽人生巅峰中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一期间的战役。合肥居于要地,孙军和曹军为了争夺合肥而前后发起了五次战争。曹操画像在曹操忙于官渡之战之时,认为刘馥有才能,封为扬州刺史,让他去稳定东南地区。于是刘馥受曹操之命,将合肥空城建设成了一座地理位置重要且非常繁荣的合肥新城。那时合肥于曹军而言极为重要,是他们

  • 张辽威震逍遥津并不是因为合肥之战击溃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辽,孙权,甘宁,合肥之战

    《三国演义》向爱扩写添事儿,不存在的大破八门金锁阵,写得有声有色;偏是张辽合肥之战,俩事儿合一了。比如,史传上有名的“八百破十万”,被罗贯中生吞掉不提,只描了“威震逍遥津”。按这场战,该分两段。公元215年夏秋之交,孙权会集大军围合肥。当日曹操不在,张辽、李典、乐进在合肥前线,擅自解读了曹操留的兵书

  • 潼关之战中许褚救了曹操四次,避免了历史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潼关之战

    曹操可谓是三国历史上重要性排第一的人物,三国的霸主,每一个都是从万千战场杀出来的,遇到的危险可谓是数也数不清。一个潼关之战,曹操便四次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如果没有许褚,曹操估计早已命丧战场,所以说,许褚避免了三国历史被改写。那么,许褚究竟是如何将曹操安全带出潼关呢?东汉建安16年,也就是211年,曹

  • 三国潼关之战曹操是如何取胜的?潼关之战的发生地点及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潼关之战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哪一段能特别展现马超英勇善战的,那一定要说到潼关之战,因为这一段是有历史实据的战争。尽管这一战马超败走凉州,但是也不能否认这一战的精彩程度。那么三国潼关之战的具体详情是什么样的?三国潼关之战是曹操、马超、韩遂等西方豪强之间产生的一场大战。曹操于208年的赤壁之战大败后,对于

  • 潼关之战中裸衣上阵的许褚和张飞相比孰强孰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许褚,张飞,潼关之战

    许褚投靠曹操之后就对曹操忠心耿耿,而曹操对于许褚数次的救命之恩和忠心也都表示了嘉奖,屡次给许褚加官进爵。身为曹操贴身保镖的许褚在潼关之战中裸衣上阵,与马超一战,难分胜负,给曹操制造了逃跑的机会,那么潼关之战中,许褚裸衣大战曹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许褚和张飞相比孰强孰弱呢?网络配图许褚和张飞谁猛许褚是

  • 壬申之乱的主角之一:弘文天皇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弘文天皇,日本,壬申之乱

    弘文天皇是日本第39代天皇,天智天皇的长子,被称为大友皇子、伊贺皇子,母亲原为伊贺国出身的采女。弘文天皇博学多识,有文武才干,深得天智天皇宠爱。671年(天智天皇10年)12月天智天皇病故后,大友皇子控制近江京,掌握皇权。672年(弘文天皇元年)与叔父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争夺皇位,发生壬申之乱。7

  • 日本古代最大规模的内乱:壬申之乱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壬申之乱,日本

    壬申之乱是发生在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日本古代最大规模的内乱。一方是天智天皇的太子大友皇子(1870年被追封为弘文天皇),另一方是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揭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日后的天武天皇)。结果大海人皇子获胜,是日本历史上少见的叛乱者胜利的例子。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干支纪年为壬申

  • 壬申之乱发生于什么时候?壬申之乱爆发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壬申之乱,日本

    壬申之乱是发生在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日本古代最大规模的内乱。一方是天智天皇的太子大友皇子(1870年被追封为弘文天皇),另一方是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揭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日后的天武天皇)。结果大海人皇子获胜,是日本历史上少见的叛乱者胜利的例子。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干支纪年为壬申

  • 苏德战争中为何的苏联士兵被俘后会选择叛变 叛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慕尼黑会议,苏联,德国,苏德战争

    1938年9月30日,英、法与德、意召开慕尼黑会议,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04:40,德军的军队闪击入侵波兰。

  • 苏德战争期间面对德军的入侵 苏联人为什么没有反抗反而夹道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苏德战争,德国,苏联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三路入侵苏联。战争一开始,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许多国土。但令人奇怪的是德军作为侵略者,在入侵苏联境内时,不但没有遭到苏联人的抵抗,苏联人还夹道欢迎。甚至还有很多苏联人充当志愿者,拿起武器,加入到德国一边。苏联的许多居民,特别是不久前刚刚并入的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比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