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波战争:波军6万人丧生,60多万人被德军俘虏

德波战争:波军6万人丧生,60多万人被德军俘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408 更新时间:2024/1/16 13:27:39

1939年春,纳粹德国在相继侵占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希特勒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很快又把侵略的矛头转波兰。德国为了寻机制造事端,先后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均遭拒绝。4月初,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准备战争的训令,提出消灭波兰武装力量,要求德军务须做到能在9月1日以后的任时间实施战役。

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德军侵波战争计划,其战略企图是“利用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实施突然袭击,一举灭亡波兰这时的波兰政府执行亲英、法而敌视苏联的政策,与英、法结盟,拒绝苏联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建立安全体系的建议。波兰认为:只要有英、法两国牵制德国,德军主力就不可能东调;即使东调攻波,其兵力也不会超过20至30个师。然而,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使希特勒摸到了他们怯战的底细,决心对波兰动手,不惜与英、法一战。

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还主动调整和改善对苏关系。就在英、法一再拖延就欧洲集体安全的共同措施与苏联谈判之际,德国趁虚而入,加快了改善对苏关系的步伐。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同时签署了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确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利益范围”,其中规定:“波兰国家的领土如发生疆界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将大体确定在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线上,保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将是适宜的,这是否符合双方的利益,这一问题仅在政治事态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不论如何,两国政府将本着友好谅解的精神去解决这一问题。”据说斯大林和里宾特洛甫还在一份波兰地图上亲手确定了苏德边界。

希特勒以“谈判”作掩护,在一片“和平”外交的喧闹中,秘密地完成了战争准备。1939年8月31日晚,100多万德军已进入沿波兰边境的最后阵地,只待拂晓发起攻击。这时希特勒却来到帝国国会发表演说,煞有介事地向波兰提出和平建议,并通过所有的广播电台向波兰播送。他在建议中还特别强调,第三帝国的西部边界是最后的边界,德国决不会侵略英、法,并表示要一定忠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在希特勒向波兰提出和平建议的同时,一支身穿波兰陆军制服的德国党卫队,按照预定计划,“袭击”并“占领”了紧靠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城市格莱维茨,并炸毁了德却奥附近的一座桥梁。

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党卫队“占领”了该城的广播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为了令人确信事件的真实性,党卫队还把带来的一些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枪杀,弃尸于现场。接着,德国所有电台便广播了所谓“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当晚,希特勒以此为借口,发出侵波战争的第1号训令,其中指出:“现在,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德国再也不能容忍的东部边界现状的一切政治手段都已用尽,我决定以武力达到这一目的。”1939年9月6日,由于德国迅速向纵深推进,波兰政府由华沙迁往卢布林,波军总参谋部于7日转移到布列斯特。9月9日,波兰政府又从卢布林移至克烈梅涅茨,13日又退至紧靠罗马尼亚边界的城市扎列希基。

16日波兰政府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这时德军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在9月17日12小时内投降。华沙守军和居民拒绝投降,坚持进行华沙保卫战。9月17日凌晨2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向波兰驻苏大使舒伦堡递交一份照会,照会中说:“波兰国家和政府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波兰已无人过问,没有领导变成了可能对苏联构成威胁的一切偶然性和突然性的温床:因此,至今保持中立的苏联政府,对这一事态不能再持中立态度。苏联政府指示红军最高统帅部向军队发出命令,令其越过边界,以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人民的生命财产。”

接着,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广播演说:“波兰领土被占,政府瓦解,实足以危及苏联政府。鉴于此种混乱情况,东部之白俄罗斯及乌克兰少数民族势亦将被危及,因此红军业已奉到命令,开入波兰,保护上述少数民族。”当天清晨6时,60万苏军在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突入波兰东部。在东部的30万波军中只有约5万部队进行了抵抗,战斗持续了十多天后,被迫撤到西部战场,其25万人被苏军俘虏。9月27日,德军在付出了较大代价之后,攻占华沙。波军12万人放下武器。至9月底,所有被围的波军陆续被歼,波兰终于亡国了。在德波战争中,波军亡6万余人,60余万人被德军俘虏。苏德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达成协议,双方占领的波兰范围,大约划定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标签: 德波战争二战德国波兰

更多文章

  • 屋岛之战什么时候爆发的?屋岛之战的结果及影响(坛之浦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屋岛之战,日本,坛之浦之战

    1184年9月,源赖朝刻意冷落源义经,只派源范赖征讨平氏。源范赖为绕到平氏背后,取径山阳道,但为平氏识破,源范赖大军遭平行盛截断,关门海峡亦为平知盛封锁,陷入兵粮不继的困境。1185年1月,源赖朝迫不得已,命源义经领军前往救援。源义经(1159年-1189年6月15日)父亲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为平清盛

  • 坛之浦之战的具体过程,坛之浦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坛之浦之战,日本

    (坛ノ浦の战い),又称"坛之浦合战"。发生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为源平合战的关键战役之一。由源义经发起,此战之后,西方诸势力再也无法与源义经所率领的源氏大军抗衡。屋岛之战失利后,自屋岛撤退的平氏大部在领袖平宗盛的率领下退到了长门的彦岛据守,而源氏一方的源范赖和源义经亦在对岸布阵对峙。双方均已有海战的觉

  • 坛之浦之战发生于什么时候?坛之浦之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坛之浦之战,日本

    (坛ノ浦の战い),又称"坛之浦合战"。发生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为源平合战的关键战役之一。由源义经发起,此战之后,西方诸势力再也无法与源义经所率领的源氏大军抗衡。屋岛之战失利后,自屋岛撤退的平氏大部在领袖平宗盛的率领下退到了长门的彦岛据守,而源氏一方的源范赖和源义经亦在对岸布阵对峙。双方均已有海战的觉

  • 曹操唯才是举会导致怎么样的后果呢?且听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唯才是举、三国

    读过《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历史爱好者,或是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观众朋友们,应该都对曹操非常熟悉,他就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曹操还在的时候,确切地说,我们不能称其为三国,毕竟曹操还是汉朝的官,官至丞相,也就是汉朝的大管家,皇帝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虽然东汉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

  • 魏晋人才选拔的开端: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人才,选拔,,唯才是举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互相辩论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固然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嵇康临刑,还抚奏了一曲《广陵散》。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范缜出

  • 曹操的“唯才是举”为何被黑?汉朝的举孝廉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唯才是举,推恩令

    古时的政治理论家赵蕤曾经在《长短经》中说到“人才难得,欲成就一等事业,必得一等人才。有齐桓公见稷之诚,刘备三往隆中之志,人才可得,事业可成”。现今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但对于什么是人才,其标准应该如何勘定,儒法两家争论了上千年,迄今为止,亦无定论。笔者以浅薄的

  • 窝阔台汗国简介:窝阔台氏族诸汗的世袭领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窝阔台,窝阔台汗国,蒙古,

    窝阔台汗国,由窝阔台后王海都所建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分封诸子,第三子窝阔台得到叶密立(中国新疆额敏县)与霍博(中国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窝阔台汗国是窝阔台氏族诸汗的世袭领地,疆域包括原蒙古乃蛮部落的广阔土地和西辽国的部分领土,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城。窝阔台汗国是

  • 钦察汗国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钦察汗国,蒙古国

    13世纪至14世纪,钦察汗国的许多城市,如克里木的苏达克、刻赤、卡法,阿速夫海的阿咱黑(阿速夫),花剌子模的兀龙格赤以及保加尔、必里牙儿等城市有了很大发展。有的经过复建,超过了原来的规模,如兀龙格赤重建后,成为东方的最大城市之一。在金帐汗国统治时代又新建了一些城市,如克里木(今旧克里木城)、伏尔加河

  • 钦察汗国有着怎样的内政举措?有着哪些臣下盟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钦察汗国,蒙古国

    体制钦察汗国是一个封建君主国家,军队在国家机构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术赤、拔都依照蒙古族的军队组织形式,在汗庭内组建了由封建上层子弟组成的军队--怯薛军(近卫军),其将领享有比民政长官更为优越的地位。术赤数千(一说4000)名军士的后裔是组成金帐汗国蒙古军队的骨干力量。他们是由撒勒只兀、勤乞特、许兀

  • 钦察汗国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钦察汗国,蒙古国

    拔都西征归来后,建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萨莱城(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在汗国内,拔都的13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形成了隶属于拔都及其后裔的半独立国。汗国建立后保持军政合一的统治组织,万户、千户、百户、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队编制单位。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西伯利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