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性格分裂的汉武帝为什么会造就汉武盛世?

性格分裂的汉武帝为什么会造就汉武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72 更新时间:2024/3/10 9:07:44

汉武帝一直以来都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有人说汉武帝在他当政之时犯下许多过错。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他励精图治,苦铸大汉版图,他重用人才,李广霍去病驰骋汉场,荡平匈奴,铲除边关大患,他深谋远虑令人叫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有一点是公认的: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汉武帝上台时,汉朝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就相当于现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韬光养晦,发展经济。文景后期,粮多得流出仓外腐烂不可食,钱多得用来穿的牛皮绳都烂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才会有“萧规曹随”,有稳定压倒一切,所以不会轻易改弦更张。而汉武帝这代人是成长在富裕的文景之治的后期,国家富裕生活无忧,他们没有受到战乱的洗礼,对外充满了好奇,进取心是前几代人所没有的。时势造英雄,当时的历史条件注定了汉武帝成为一代伟大的君王。

汉武帝在位54年,占据了整个西汉一代的1/4时间,他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景之治之后,诸子百家学说开始复苏,民间比较活跃的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由于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逐渐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地方诸侯势力企图与中央分庭抗礼,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基本结束了王侯割据的局面。

当然,后世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非议颇多。该政策确实

2、行察举制度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在全国推行察举制度,设立太学。面对察举制度和太学的建立,拓宽了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和范围,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3、削弱丞相的权力

自汉高祖以功臣为丞相,丞相威望甚隆,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甚至敢于言所不当言,皇帝与丞相之间,在权力与分配存在一定的矛盾。元朔五年,武帝任命公孙弘为相。公孙弘是布衣出生,朝中没有帮派依靠,只有唯唯诺诺,不敢稍违皇帝旨意,结束功臣列侯子嗣独占相位局面,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4、立十三州刺史

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督察和控制,在元封五年实行了新的监察制度,把全国政区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与弘农之外为13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13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分管几个郡国的监察务。并规定刺史每年八月巡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六条间事。这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到了强干强枝的显著作用。

5、加强中央军权

按照汉初的军事制度,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都城内外,都无重兵。这样的军制,自然不能适应光武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可以由中央随时调遣的“长丛”而不是“番上”的军队。武帝创建了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等七校尉,常驻京师,后又从军战死者的子女养于羽林军中,加以军事训练,号称羽林孤儿,加强了宿卫力量。

6、颁行“推恩令”

汉朝建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一直是汉皇室的心腹之患。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了进一步实行巩固集权,打击王国、侯国势力,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主张除了其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割封地,建立侯国,把大的王国割分为一个较小的王国与若干个小候国。这样就实际上通过分割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巩固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又避免了引起诸侯王叛乱的可能。

7、反击匈奴

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用大将卫青霍去病领兵攻击匈奴。最有影响的三次战役,击败匈奴,使匈奴日渐衰落,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造成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8、张骞通西域

在同匈奴进行斗争的同时,西汉积极同西域的联系,张骞首次出使西域13年,历尽艰险,百余人的使团仅有二人生还。但是通过张骞的首次出使,汉军根据张骞的报告,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汉军击败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开辟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全通道。又通过张骞二出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中国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9、财政的集中

由于连年用兵,军费大增,在加上浩繁的宫廷开支,财政极其困难。这时的商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为解决这一当务之急,汉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洛阳贾人桑弘羊主持计算,推行统一货币,建立盐铁和均输平准制度,扩大财政收入,抑制商人的活动,稳定农业生产。一方面对大商人采取限制,打击乃至剥夺的措施,一方面又允许一部分商人当盐铁官,为封建统治服务,缓和社会矛盾。

10、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是,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农民破产流亡,沦为奴婢益多,农民被迫起义造反,自立名号,攻城夺邑,释放囚犯,捕杀守、令,严重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武帝采取军事镇压手段,并不能抑制住农民起义的火焰。武帝感到问题很严重,需要改变政策。桑弘羊建议武帝在轮台以东扩大屯田,加强屯田卒,增置校尉领护。武帝认为,这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他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下诏“深陈既往之悔”。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又说“当今务在禁苟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的征战,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又以赵氏为搜票都尉,推行代田法,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产。汉武帝的政策的改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有所恢复发展。终于成就了汉武中兴丰功伟绩。

汉武帝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标签: 汉武帝卫青匈奴汉武盛世

更多文章

  • 汉朝马邑之战 揭秘马邑之战的起因是什么(马邑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马邑之战,马邑之围

    公元前133年汉朝马邑之战爆发。马邑之战又被称作马邑之围,也有人称马邑之谋。这场战役的目的是诱惑敌人进而歼灭敌军。是西汉汉武帝在位时,由王恢进言策划的准备消灭匈奴的大战。正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载的那样:昔汉之王恢,欲徼一时之幸于匈奴,故为马邑之役,孝武许之,是恢欲奉诏以从事也。然后以谋出于恢,故

  • 喊破嗓子 “马邑之谋”的前身竟然是口水战(马邑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高祖,吕后,马邑之围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汉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敌人便是北方的匈奴。初期,大汉还处于穷困潦倒、百废待新的阶段。面对匈奴不断来“打谷草”,汉高祖刘邦最开始采取的是以蛮制蛮的策略,想以武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

  • 马邑之谋: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第一次军事冒险(马邑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马邑之谋,汉景帝,马邑之围

    汉武帝在登基之初由于觉得时机不成熟,就同意了当时匈奴的和亲要求。然而根据《史记》记载,在这次和亲两年之后,汉武帝又突然在朝堂上宣布对匈作战,这个决定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朝堂上,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围绕着战与不战的问题又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那么主和派和主战派将会展开怎样的唇枪舌

  • 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双方兵力情况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法国,奥地利

    穆尔所率英军自科鲁尼亚撤走之后,拿破仑便以为他已排除了英军再次干涉西班牙的一切可能性。诚然,葡萄牙仍有待征服,但此事可以放在彻底打败奥地利以后再说。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竭尽全力攻占奥地利首都。通往维也纳的捷径是经由多瑙河谷。1805年,乌尔姆大捷之后,他就是由此打到维也纳的。穆尔所率英军自科鲁尼亚撤走

  • 法兰西第一帝国简介:拿破仑所创造的强大帝国(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国,,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

    法兰西第一帝国(法文:Premier Empire français,下文所配外文均为法文)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度国家,又被称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结束法国执政府的

  • 英雄不死!拿破仑临终前的一句话让世人动容(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拿破仑,英雄,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

    生命如火,终将熄灭,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但面对死亡,一些人的言行足以让世人们动容,那位曾经显赫一时的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就是最好的例子!1815年8月,在英国军队的看押下,历经两个月的艰难航行,拿破仑抵达了他生命的终点、“大西洋上明珠”---圣赫勒拿岛。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

  • 瓜岛争夺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损失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瓜岛争夺战,美国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仙人掌航空队”海军陆战队航

  • 关于瓜岛争夺战的评价是怎样的?对世界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瓜岛争夺战,美国

    日军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

  • 瓜岛争夺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瓜岛争夺战,美国

    登陆作战瓜岛是所罗门群岛第二大岛,十六世纪被寻找传说中所罗门王的黄金之国的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地处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典型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岛上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金色沙滩,长满棕榈树的热带风光。热带植物因为雨水充沛而生长极其茂盛,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恶臭,这是千百年来自生自灭的植物腐烂而散发出的,

  • 瓜岛争夺战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瓜岛争夺战

    日本由于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军失去了战争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失去了战略主动,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放弃或推迟了对斐济、萨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等地的进攻。但日军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已大为削弱,美军的实力、士气都大大增加,仍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计划先在瓜岛修建航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