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奥尔良战役:贞德率军收复重镇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奥尔良战役:贞德率军收复重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95 更新时间:2024/1/21 10:52:08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被困多年的法兰西南部重镇奥尔良得以解围,从而为法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28年10月,英军开始围攻奥尔良城。贞德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她于第二年一月再度来到沃古勒尔城,求见城防司令波德黎库尔。司令官还是无法理解这位爱国少女之心,再次拒绝了她。几天之后,贞德再一次来到波德黎库尔面前,郑重表示希望尽快赶到希农,谒见太子,并陈述救国大计。此时,波德黎库尔也动开了脑筋,首先,他从未遇见过象贞德这样坚决要求报国的热血青年;其次,贞德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贞德果然能够成气候,无疑司令官本人也有推荐之功劳。所以,他一面派人太子报告此事,一面传令贞德静候旨意。 期望已久的回音终于盼到了,太子欢迎贞德前往。1429年2月22日,贞德一行七人,踏上了去希农的征途。 从沃古勒尔到希农,一共有十二天的路程。一路上,贞德向陪同她的官兵学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知识,对于军队的编制以及如制定作战计划等具体问题,也都仔细地作了探讨。 当时,法国朝廷的官员们对贞德的到来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充分利用贞德对国家和民族的热忱,用以提高法军的士气;另一部分人则极力反对,认为去求救于一个农家少女,以解国家之危,实在不成体统。 法国太子当时处境也非困难,因为时值奥尔良城万分危急之际,一旦失守,法兰西的前途将不堪设想。他已经作好了逃亡国外的准备,因此,现在来自任何方面的援助都是迫切需要的,所以,贞德的到来,使他如鱼得水,深感及时。

正是迫于形势上的需要,3月8日晚,王太子接见了这位不寻常的来客,亲自询问了贞德的来意。贞德斩钉截铁地回答,请给我军队,我要立即去解救奥尔良城!这气壮山河的声音,使王太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新看到了一线希望。接着,太子的顾问机构--皇家会议委托一些议员和神学教授,组成审查委员会,对贞德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三个星期后,审查委员会做出鉴定,大意是认识没有必要推开和抛弃贞德。 1429年4月27日,法国王太子查理授予贞德“战争总指挥”的头衔,贞德报国之心如愿了。她手持王太子赠给的宝剑,骑着白色战马,统率七千名法军,开始向奥尔良城逼进。 奥尔良城被英军重重包围已有半年之久,城内守军粮尽援绝,天天都在盼望着南来的援军。然而,除去密密麻麻的围英军以外,只剩下沮丧和失望。英军则一面日益紧缩包围圈,一面投入相当的兵力来挖掘通往城内的地道。他们想方设法,逼迫奥尔良献城投降。 法军总指挥贞德对于打好这一战役,做了通盘考虑。她认为,摆在法军面前的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要想扭转战争局面,首先,必须把握战机,争取首战取胜;其次,她分析了奥尔良城当前的情况,了解到围城的勃艮弟大门守备力量不足,是英军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决定集中全部兵力攻击围城英军这个弱点,突破包围圈,冲入奥尔良城。 作战计划确定后,贞德一马当先,以万死不辞之勇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兵向勃艮弟大门实施猛烈的突击。法军排山倒海而来,锐不可挡。贞德挺矛挥剑冲入英军阵地,经过一场激战,终于杀开一条通往奥尔良城的血路。围城的英军见法军来势凶猛,难以抵挡,便放弃阵地四散逃窜。这时,城内守军也趁势杀出城来接应,并与援军会师城外。贞德率领法军,于29日晚8时,在一面面锦旗前导之下,顺利入城。

法军攻入奥尔良,并不意味着这座城市的解放,因为它仍然处于英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但是,援军的入城,给予奥尔良的人民以极大鼓舞,人们手持火把,倾城出动,欢迎法兰西民族女英雄的到来。 贞德率法军入城以后,英军立即再次缩小了包围圈,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围城的工事。 5月2日,贞德亲临前沿阵地视察,并调整部署,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在细致的勘察中,贞德发现了英军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各个围城部队都在各自的堡垒或要塞中闭关自守,相互间联系不多,难于迅速集中兵力。 5月4日,贞德率领法军,并加入了奥尔良市民武装部队,联合攻打英军在城东的桑鲁要塞。贞德指挥果断,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法军士气大,一个个奋勇当先地投入战斗。狡猾的英军看到桑鲁要塞已经难以守备,便立即抽调夺西堡垒的部分兵力前去援助。这支援军企图攻打法军的侧后,迫使法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以解桑鲁要塞之危。贞德镇定自若,命令一部分兵力组成一道牢固的防线,死死顶住西边来的敌军,她自己则率兵以更猛的攻势,继续对付桑鲁要塞。此次战斗,英军受到较为沉重的打击,有一百六十七人被击毙,四十多人被俘虏。而奥尔良城内则钟声大鸣,人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被围困以来的再一次胜利。 夺取桑鲁要塞的胜利,意义十分重大:法军从此控制了卢瓦河上游地区,为解除奥尔良之围开辟了通路;同时,首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法军的士气,使全体军民增强了战胜英军的信心。

在卢瓦河下游,英军还有一座牢固的要塞--屠棱要塞,其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5月6日,法军在贞德指挥下,向屠棱方向运动。7日晨7时,攻打屠棱要塞的战斗打响了。贞德依旧手执军旗冲在最前面,当接近要塞后,贞德率先爬上攻城梯。总指挥作出了榜样,法军官兵增添了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守城的英军万箭齐发,贞德不顾这些,冒着箭雨冲到城墙最高处,英军慌忙集中大部分火力对准贞德一人,不幸,贞德被击中了肩部,从攻城梯上跌落下去。总指挥身负重伤,但毫无惧色,她从容地拔掉箭头,忍着巨痛,重新投入了战斗。法军全体将士目睹了这一切,都被总指挥这种视死如归的顽强精神所感到,人人振奋,个个争先,继续猛攻。 担任要塞守备的英军也是困兽犹斗,拼死抵抗,致使战局犬牙交错,法军屡攻不克。于是,英、法两军陷入长时间的对峙状态中。法军的一些将领也丧失了信心,准备下令收兵,改日再战。在这关键时刻,贞德振臂高呼:“勇敢地战斗吧,胜利就在前面!”她置生死于不顾,奋力向前冲杀,法军士兵纷纷响应号召,一涌而上,拿出以一当十的拼命精神,终于一鼓作气夺取了屠棱要塞。

此时,夕阳西下,夜幕将垂,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法军怀着胜利的喜悦,浩浩荡荡地从南门又进入了奥尔良城。 紧接着,5月8日,法军乘胜连续作战,一天之内,奥尔良周围所有的英军堡垒--大约六十座--被法军一一摧毁,英军兵败如山倒,已无心恋战,他们焚毁了卢瓦河北岸的所有营房和设施,遗弃了阵地和所有装备,狼狈逃跑了。 1429年5月8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被英军重重围困长达二百零九天的奥尔良,终于重新回到了法兰西人民的怀抱。奥尔良城内的钟声又一次敲响了,人民载歌载舞,迎接法兰西军队及其总指挥贞德的凯旋。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一举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进而转败为胜,使百年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 奥尔良大捷,有如春风一样迅速只遍法兰西大地。它是加速法兰西民族意识觉醒的一付有力的催化剂,它给法兰西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它进一步增强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奥尔良战役胜利以后,贞德并没有停止战斗,她继续挥师北上,连续收复了许多英军占领的城市,其中包括重镇兰斯。并于1429年7月7日亲自陪同王太子查理来到兰斯大教堂,举行了传统的加冕典礼,使查理正式继承法国王位,成为法国国王。 奥尔良战役至今已经五百年。法国人民,尤其是奥尔良人民珍重地把贞德的辉形象和不配业绩铭记在心,称之为“奥尔良的女儿”和“奥尔良的英雄”,特别是每年的5月8日,奥尔良人民都要以隆重的方式纪念自己伟大的女儿--法兰西杰出的女英雄贞德。

更多文章

  • 橡树行动初期的麻烦:墨索里尼羁押地反复被更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橡树行动,墨索里尼,德国,

    行动策划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立即传到了柏林,希特勒非常震怒,意大利的倒戈无疑将在德国欧洲堡垒的腹部撕开一个大缺口。实际上,在此之前,德国人并非没有觉察到意大利在向盟军暗送秋波,他们的反应是向意大利输入更多兵力和资源,以撑住这块“欧洲的软腹部”。然而,在阿道夫·希特勒看来,导致意大利背叛更为直接的原因是

  • 橡树行动的背景: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所软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意大利,墨索里尼,橡树计划,,橡树行动

    1943年7月10日,美英盟军发动了雪橇犬行动,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岛上的德、意军队连连败退,很显然,该岛将成为盟军进一步占领意大利的基地。6天后,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广播讲话,要求墨索里尼投降,并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反抗法西斯统治。墨索里尼的拒绝换来的是7月17日超过500架盟军轰炸机对罗马军事

  • 橡树行动简介:德军拯救墨索里尼的“疯狂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橡树行动,德国,墨索里尼,

    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军方在国王的支持下逮捕了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并准备与盟国签订停战协议。消息迅速传到柏林,希特勒闻讯暴跳如雷。意大利的倒戈无疑将德国欧洲堡垒的腹部敞开一个大缺口,这是希特勒最恼怒的事情,为此,希特勒亲自下令德军迅速采取行动制止意大利。高效率的德国总参谋部很快就制定出了

  •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科涅茨波尔斯基的简介(楚措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科涅茨波尔斯基,波兰,军事家,楚措拉战役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1590年至1594年-1646年3月11日),波兰立陶宛联邦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曾任多个地区的长老和城主。曾任王室大指挥官,一生经历多场重大战役,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Stanisław

  • 楚措拉战役伤亡情况如何?楚措拉战役的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楚措拉战役,波兰,奥斯曼帝国

    楚措拉战役在1620年10月7日于摩尔多瓦普鲁特河附近爆发,作战双方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得到摩尔达维亚叛军余部支持)与奥斯曼帝国(得到诺盖人支持),最终奥斯曼帝国一方取得胜利。战役1620年9月10日,联邦军队在楚措拉附近遭遇奥查科夫(奥齐)总贝伊伊斯坎德尔·帕沙指挥下的鞑靼人与奥斯曼军队,以及瓦拉几

  • 楚措拉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楚措拉战役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措拉战役,波兰,奥斯曼帝国

    楚措拉战役在1620年10月7日于摩尔多瓦普鲁特河附近爆发,作战双方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得到摩尔达维亚叛军余部支持)与奥斯曼帝国(得到诺盖人支持),最终奥斯曼帝国一方取得胜利。战役背景因为联邦派遣到伊斯坦布尔的外交使节团未能完成任务,再加上双方撕毁布沙条约(因为哥萨克与鞑靼人继续在波土边界作乱),联邦

  • 奥斯曼帝国苏丹:奥斯曼二世14岁登基,最后是怎么死的?(楚措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奥斯曼二世,奥斯曼帝国,楚措拉战役

    奥斯曼二世艾哈迈德一世及其妻Mahfiruze Hatice之子,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自1618年至逝世期间在位。奥斯曼自小得父母关心教育,后来成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并通晓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及意大利语。他在14岁时因为一场政变而登基。虽然年纪尚小,奥斯曼显示了作为一国之君的

  • 德军入侵并占领丹麦总共花了多长时间?丹麦为什么不反抗(威瑟堡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入侵丹麦,德国,威瑟堡行动

    939年10月6日,拿下波兰后的纳粹德国并没有像英法预计的那样转攻苏联,而是加紧征兵,准备快速拿下西欧。为了麻痹英法两国,希特勒不断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对英法没有恶意,更不愿去交战”,以此制造“西线无战事”的假象,电台、报刊也大篇幅报道希特勒的“和平”愿望。与此同时,墨索里尼也出来积极响应,支持德国

  • 威瑟堡行动:德国开启征服北欧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威瑟堡行动,德国

    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自1939年春,英国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条约

  • 威瑟堡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威瑟堡行动,德国

    在战略上,丹麦比较不那么重要,除了做为对挪威作战的集结区外,当然做为一个与德国接壤的国家还是必须受到一些控制。此国国土小且相对平坦,是德国陆军作战的理想地点,丹麦的弱小陆军没太多成功抵抗的可能,一些丹麦部队在清晨与德军接战,损失了一些人。1000名德国陆军从哥本哈根港口登陆后,一支国王皇家卫队分遣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