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拉塔战役:威灵顿公爵看来比滑铁卢战役更辉煌(马拉塔战争)

马拉塔战役:威灵顿公爵看来比滑铁卢战役更辉煌(马拉塔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913 更新时间:2023/12/28 22:54:21

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是可圈可点的一战。一支规模较小却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成功击败装备精良且久经磨炼的当地军队。这表明,面对富有经验的军事对手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将能力挽狂澜。

训练有素的马拉塔士兵16世纪,伴随着对美洲大陆的征服,欧洲再次出现了强大的帝国。凭借先进的武器,欧洲士兵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当地的古老明。类似的胜利模式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断重演,当地文明的先天不足在欧洲现代战术面前显得难以招架。俄罗斯占领了西伯利亚,而葡萄牙、法、英等国在印度开设的贸易站,俨然成为入侵者的踏板。

莫卧儿朝曾是南亚势力最强的帝国,但其影响自1707年奥伦泽布去世后便开始逐渐式微。自此,印度各土邦王公纷纷宣布脱离中央政权,形成了500多个土邦王国。这些王国由不同民族组成,彼此间经会为争夺领导权而爆发战争,但有时也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入侵的英国人。而且,印度统治者并不像美洲土著对欧洲的军事入侵那样没有丝毫招架之力,他们深谙其所面对的英军特性。因而,当英国人自诩为是莫卧儿的接班人时,马拉塔联邦的一支当地部队也要求获得印度的统治权。这个联邦由多个有权有势的部族组成,首领被称为白沙(相当于首席大臣)。

1775年-1782年、1803年-1805年、1817年-1818年,印英之间爆发了三场战争。

白沙与其他部族的首领不断从法国、英国两个竞争劲敌手中招募欧洲军事顾问,请他们指导、改组军队,用大炮、火枪西式军事训练来迅速武装本土士兵。

在短短的一段时期内,当地军队的加农炮数量便发展为英军的两倍。

直到18世纪末,英国想威慑在印度的对手仍非易事。

然而,印度不断地激起他们对财富的欲望-- 英军情愿以一场力量对比悬殊,但却极富挑战性的战斗来征服当地居民。在此背景之下,马拉塔战役爆发。从军事角度来说,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成为可圈可点的一战。40年后,指挥此次战争的英军将领亚瑟·威尔斯利(即后来的威灵顿公爵)被问及他在战场上的最辉煌时刻属于哪一场战斗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马拉塔战役!”

温文尔雅的强盗1803年,英印之间的冲突再次发生--当时的孟加拉总督理查德·威尔斯将军派其弟亚瑟·威尔斯利,被霍尔卡部族打败的白沙拔基娄二世提供保护,此举招致其他部族的抗议,纷纷起来反对英国的干涉。这次英国人决定采取更暴力的干预手段来威慑印度。尽管此时威尔斯利总共只有4500名正规军,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印度兵,其中只有一半是骑兵,但威尔斯利仍信心十足地开始充分展示其作战效率和战略部署能力。

威尔斯利在这场战争中的军需后勤工作方面所展示出的才能,常常被后来的军事学家赞许有加,且为日后英军在印度如为军队提供补给提供了范例。在此之前,大多数军队是从途经之处掠夺军需。这种做法不仅严重伤害了当地居民,还因当地人的反抗增加了战斗的难度。有鉴于此,威尔斯利采取了一种新的供给制度,即从驻地附近的商人手中购买食物以补给物资。这样不仅减少了因掠夺而增加的战斗,同时也表达了军队对当地居民的善意。

此外,威尔斯利还下令将辎重搬运车留在诺尼安(音译,Naulniah)村,用以筑起防御工事,然后亲自骑马外出调查敌人在马拉塔的据点。他没有采纳向导们的说法,而是选取了他自己发现的适宜横渡凯特纳河的浅滩,从而使军队避免遭遇攻击、行军速度加快,甚至还因此拥有了能突袭敌军的优势。

随后,威尔斯利调整了作战方针,他将马德拉斯印度兵安排在两股常规英军部队中间,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开始向前方进发。马拉塔人失去了河流的保护,但在人数和加农炮的规模上仍占优势。两排大炮开始驳火。威尔斯利深知,如果战斗持续的话他将会处于失利的局面,因此他命令部队立刻前进,由穿苏格兰裙的第78高地军开路。

突破马拉塔防线直接进攻是获胜的唯一办法。英国士兵装上刺刀,向训练有素的马拉塔军队发起猛烈冲锋。显然,马拉塔的两名司令-- 贝拉尔和辛迪亚缺乏威尔斯利那样的勇气,竟在战斗中退却,只留下他们的高级欧洲顾问波曼(汉诺威人)

继续指挥军队。第78高地军在柯林·坎贝尔,第78高地军战士离对方约55米处停下来,连续扣动火枪扳机向对方射击--这是英国人最喜欢的近距离作战,这种残酷的作战方式常常令对手闻风丧胆。

第78高地军突破马拉塔人的大炮防线后,发起了又一轮进攻,并最终从南翼攻克了波曼部队。马德拉斯印度兵乘胜追击,攻破了马拉塔军的防线。在战斗最前线,威尔斯利的马匹中弹。

在北翼,第74高地军在密集的炮火中用死去的战友尸体筑成防御,坚守了很长时间,直至英国骑兵火速赶来增援并彻底扫清了通往萨叶的障碍。

此时英国的整条战线突然掉转方向,把后面的追兵逼回到约安河边。威尔斯利在战斗中失去了第二匹坐骑。他的勇猛鼓舞着他的士兵。面对英军新一轮的袭击,马拉塔军渐生厌战情绪,于是横渡河流,把大量军事装备抛之脑后。

威尔斯利的胜利钳制了马拉塔人在印度中部的势力,不过损失也相当惨重:伤亡达1500人之多,伤亡率超过了27%。而马拉塔方面也至少损失了1200人,并在战场上丢弃了98门加农炮。但事实上,印度人的顽强抵抗并未就此停歇,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才艰难地完成了对这片大陆的最后征服。

更多文章

  • 鲁尔战役:德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元帅兵败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鲁尔战役,二战

    1945年德军在各个战线上都是一溃千里,被盟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在对苏战场德军的劣势表现的非常明显,技术兵器和有生力量的数量都处于下风。在西欧战场情况稍微好些,但是德军的情况也非常糟糕,其士气和战斗力显著下降,这一点在1945年的鲁尔战役中表现的非常的明显。鲁尔工业区不仅在今天是欧洲经济最重要的动力

  • 鲁尔战役双方将领分别是谁?都有着哪些战绩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鲁尔战役,二战

    艾森豪威尔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Aisenhaowei’er Eisenhower Dwight David )生于1890年10月 14日,卒于1969年3月28日,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生于得克萨斯州丹尼森城。艾森豪威尔1915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 鲁尔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鲁尔战役,二战

    1945年2月初。在苏联红军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量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来对付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

  • 鲁尔战役:英美盟军进攻并分割德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鲁尔战役,二战

    1945年3月23日~4月1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盟军为合围和粉碎德军鲁尔集团,尔后与苏联红军对进,向易北河进攻并分割德军而实施的进攻战役。3月24日,盟军发起进攻。美第9集团军在韦瑟尔以南强渡莱茵河,在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配合下占领韦瑟尔。31日,美第9集团军沿利普河谷向东推进,4月1日占领

  • 南亚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标志——普拉西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拉西战役,,英国,印度

    十五世纪末,葡萄牙人侵入印度,接着而来的是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英国殖民者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从英国国王那里获得垄断贸易、拥有武装、宣战媾和以及在殖民地组织政府的权力,不断对印度、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推行殖民掠夺。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利用莫卧儿帝国的解体,加强对南亚次大陆的直接掠夺和军

  • 普拉西战役:英国轻松殖民印度,英军仅22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普拉西战役,英国,印度

    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建立以来,入侵者就源源不断。英国作为最后的“征服者”,可以说殖民印度,全来不费工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国只派遣了900名英国士兵,就将印度打的落花流水。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打响,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征服了印度的孟加拉。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孟加拉有一万五

  • 普拉西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普拉西战役的过程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普拉西战役,英国,印度

    普拉西战役(the Battle of Plassey),发生于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战争。而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达乌拉有法国为其支持者。在普拉西,孟加拉当时拥有7万名军队,以及53尊法国东印度公司送给他们的大炮和40名法国炮手。筑壕固守的克莱武指挥的军队只有

  • 普拉西战役的影响:英国几乎击溃孟加拉军队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普拉西战役,孟加拉军队

    普拉西战役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印度的孟加拉王公之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战役,却对英国,尤其是东印度公司的影响极大。下面我们来对普拉西战役简介一下。普拉西战役先介绍一下双方的兵力情况。当时孟加拉拥有7万军队,还有法国送给他们的53门大炮和四十多名炮手。这在当时是一支不可小

  •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有着怎样的性格?获得过哪些成就(俄斯特拉发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苏联,俄斯特拉发战役

    自信十足,永不言败据叶廖缅科同学巴格拉米扬元帅说,叶廖缅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那么有信心,不被失败压倒。我们从战争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点。在一片失败的气氛中,叶廖缅科的自信给斯大林以深刻的印象。基辅会战前,许多将领,连“斯大林的救火队员朱可夫都认为基辅是守不住的,西南方面军侧翼有被合围的危险。斯大林

  •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是谁?苏联元帅叶廖缅科简介(俄斯特拉发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苏联,俄斯特拉发战役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 (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ич Еременко1892-1970 ),二战结束时的苏联十大方面军司令员之一。1955年苏联元帅。骑兵出身,性格粗暴而好说大话,对苏联二战初期在基辅的失败负有直接责任。后来因布良斯克的大败而降职,1942年底奉命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坚守